同日敲鐘、掛牌上市,面臨著同樣破發的尷尬局面。
7月16日,融信服務(HK:02207)和康橋悅生活(HK:02205)2家物業服務企業在港交所上市。據了解,融信服務、康橋悅生活均在IPO首日跌破發行價。相對而言,融信服務的股價收漲0.41%,重新回正。
上市首日,融信服務的收盤價為4.9港元/股,略高于4.88港元/股的發行價。按收盤價計算,融信服務的總市值為24.5億港元。相比之下,其母公司融信中國(HK:03301)的總市值約為74.74億港元。
而康橋悅生活在上市首日的收盤價為3.64港元/股,較發行價3.68港元/股下跌1.09%。按收盤價計算,康橋悅生活的總市值為25.48億港元,比融信服務高約1億港元。
據貝多財經不完全了解,2021年7月至今,就已經有6家物業企業登陸港交所,分別是中駿商管、朗詩綠色生活服務、領悅服務、德信服務、康橋悅生活、融信服務。
早些時間,榮萬家、宋都服務、星盛商業、新希望服務、越秀服務均在2021年實現在港上市。此外,長城物業、禹佳生活服務、力高健康生活、京城佳業物業、中梁百悅智佳服務、富力物業等也已經遞交招股書,排隊等待上市。
對比港交所同日掛牌的融信服務、康橋悅生活發現,兩者無論是體量、營收水平、凈利潤規模,還是市值都相差無幾。其中,單就市值來看,康橋悅生活的市值要比融信服務高出約1億港元。
公開信息顯示,融信服務曾在2020年11月首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在半年后失效。2021年5月,融信服務再度沖刺港交所上市,次月通過聆訊,最終在2021年7月26日掛牌。
根據招股書,2018年至2020年,融信服務的簽約項目總數由123個增加至210個,復合年增長率為30.7%;在管項目總數由56個增加至119個,復合年增長率為45.8%。
截至2020年12月31日,融信服務共有119個在管項目,覆蓋兩大主要地區和其他地區的44個城市,在管總建筑面積約1990萬平方米,總簽約建筑面積約3820萬平方米。
按業務形態來看,融信服務的住宅項目面積占比較小,占比較高的為非住宅項目,尤其是辦公樓。2020年,融信服務來自于住宅項目的物業收入約為2億元,非住宅物業收入1.64億元。
財務方面,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融信服務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14億元、5.18億元和7.50億元,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3379.6萬元、7150.5萬元和8507.1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融信中國的關聯方,融信服務相當一部分收入來自于前者。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來自融信中國及其關聯方的收入在其總收入中占比分別為77.5%、74.3%和74.1%,均超過七成。
僅就物業服務而言,融信服務在報告期內為融信中國及其關聯方開發的項目提供物業管理服務所得的總收入分別為1.81億元,2.15億元和2.66億元,分別占同年物業管理服務所得總收入的76.3%、75.6%和72.3%。
同樣地,占據收入半壁江山的非業主增值服務,更是近八成來自融信中國及其關聯方。報告期內,融信中國及其關聯方等貢獻的非業主增值服務收入占通融信服務非業主增值服務總收入的81.2%、75.6%和78.8%。
根據中指院的資料,按綜合實力計,融信服務為2021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第19名。2019年,融信服務被列為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成長性10強之一,在2020年是中國物業服務百強成長性領先企業之一。
與融信服務相似的是,康橋悅生活在中國百強物業管理公司中,按在管建筑面積計排名第78位、按2020年的收入計排名第97位。同時,其在2021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中綜合實力排名第37位(同樣援引中指院數據報告)。
這也意味著,在中指院看來,融信服務的綜合實力要領先康橋悅生活接近20個身位。不過,和頭部物業企業的上億級在管面積規模相比,無論是融信服務,還是康橋悅生活都存在著極大的差距,屬于中小型物業企業。
根據康橋悅生活招股書,截至2020年12月31日,康橋悅生活擁有112個在管物業,總在管建筑面積約為1570萬平方米。對比來看,康橋悅生活的在管面積要比融信服務少約420萬平方米。
與之對應的是,康橋悅生活的營收規模要弱于融信服務。2018年、2019年與2020年,康橋悅生活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29億元、3.63億元與5.76億元,在各報告期內均低于融信服務。
不過,康橋悅生活的凈利潤規模則要優于融信服務。報告期內,康橋悅生活的凈利潤分別為2170.7萬元、6014.7萬元和9178.4萬元。2020年,康橋悅生活的凈利潤規模一舉超越融信服務,領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