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度過第一個三年運營周期后,中信銀行(SH:601998,HK:00998)啟動了2024年至2026年的“新三年發展計劃”,堅定“全面建設‘四有’銀行,以跨入世界一流銀行競爭前列”為戰略愿景,持續推進“五個領先”銀行建設。
但就中信銀行交出的首份“新三年”半年業績報告來看,其市場表現并不十分盡如人意。增長乏力的經營業績與難堪重任的零售業務,將該行的發展困局盡數暴露,大幅度減員也引發了外界對其長期運營的擔憂。
對于中信銀行而言,要想實現從規模到口碑上的全速領先,仍需付出不少努力。
一、增收不增利,資產規模增速下滑
2024上半年,中信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090.19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1061.74億元上升2.68%;其中非利息凈收入364.11億元,同比增長10.44%,但利息凈收入為726.08億元,同比微降0.82%,占總收入的比例也下降2.3個百分點。
中信銀行解釋稱,其利息收入同比下滑1.45%至1569.33億元,主要是生息資產收益率下降所致。受此影響,該行截至6月末的凈利差和凈息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分別同比下降0.1和0.08個百分點至1.71%和1.77%。
中信銀行的歸母凈利潤由2023年上半年的360.67億元降至354.90億元,同比下降1.60%。該行的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A)和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ROAE)也分別下跌0.06和1.46個百分點,來到0.79%和10.69%。
另據財報披露,2024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3萬億元,同比增長0.4%。換句話說,現階段的中信銀行不僅處于“增收不增利”的狀態,且盈利水平的成長態勢遠不及同業平均值。
中信銀行業績的不穩定性,其實早有預兆。該行2023年的收入下滑2.60%至2058.96億元,這也是中信銀行自2009年出現收入負增長后,時隔十四年再度重蹈覆轍。而導致其收入回落的主要原因,依舊是規模收窄的利息凈收入。
利潤端雖保持增長,但中信銀行的利潤增速實際也有所放緩。該行2021年和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56.41億元和621.03億元,同比增長13.60%和11.61%;而其2023年的歸母凈利潤為670.16億元,利潤增速降至7.91%。
中信銀行的總資產增速的收窄趨勢也愈發明顯,截至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末的總資產分別同比增長7.08%、6.27%和5.91%,而其此前尚能保持兩位數增長,由2019年的6.75萬億元增長11.27%至2020年的7.51萬億元。
資產規模方面,自2023年末突破9萬億資產大關后,中信銀行便開始向著十萬億資產規模目標邁進。但截至2024年6月末,中信銀行的資產總額為9.10萬億元,僅較2023年末微增0.58個百分點。
此外,中信銀行截至報告期末的不良貸款余額為665.8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75%;不良貸款率為1.19%,亦上升0.01個百分點。該行的撥備覆蓋率則較上年末下降0.83個百分點,來到206.76%,風險抵補能力有所削弱。
二、零售遇難題,裁員與增加福利并行
自2021年提出三年規劃以來,中信銀行便加快了零售業務發展的腳步,并提出“新零售”這一戰略愿景。時值新三年戰略規劃周期,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再度強調“零售第一戰略”,推進零售第一戰略走向縱深。
但新周期下零售板塊的實際表現,卻并不如中信銀行期待那般可觀。2024年上半年,在該行零售資產管理余額(含市值)較上年末增長4.41%至4.42萬億元的情況下,該板塊的營業凈收入為416.14億元,同比下降2.13%。
中信銀行零售銀行業務的非利息凈收入,也同比下滑11.26%至111.58億元。不僅如此,該項業務業務上半年的分部稅前利潤為26.74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112.38億元降低76.21%,堪稱斷崖式下跌。
收入占比超三成的零售業務分部,僅能為銀行提供占比6.9%的利潤回報,就現階段的業績表現而言,被中信銀行視為發展引擎之一的零售板塊,不僅暫且無法扛起增長大旗,反倒可能拖累其經營效益的上升。
貝多財經注意到,中信銀行今年以來的員工人數也出現了較大變動。截至6月末,該行共有員工63821名,較2023年的66891名減少3070人。而該行2023年的員工數量曾以9.48%的增速,創造2016年以來員工增長之最。
前腳剛擴張完畢,后腳便開始裁員,中信銀行此舉十分不同尋常。且根據財報,該行的員工可分為合同制員工和派遣及聘用協議員工,上半年派遣及聘用協議員工僅減少30名,而合同制員工則大幅減少3040名。
按理來說,企業裁員的相關舉措通常與降本增效掛鉤,但中信銀行的員工成本卻逆勢上行,由2023年同期的161.79億元增至171.60億元,同比增長6.06%;該行的業務及管理費用也隨之增長6.19%至297.95億元。
增加的員工經費,主要被中信銀行用于優化員工福利保障。透過員工成本細分類目可知,該行員工的社會保險費、職工福利費、住房公積金均有不同程度增長,“離職后福利-設定提存計劃”費用甚至同比增長38.56%至21.38億元。
三、高管大變陣,重要分行骨干補位
在員工數量出現較大調整的同時,中信銀行的管理層也發生了改變。發布中期業績報告同天,該行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甘美霞辭任聯席公司秘書,及在香港代表其接受送達法律程序文件及通知書的代理人職務,張月芬接任。
實際上,中信銀行近一年來的管理層變動頗為頻繁。先是搭檔了四任中信銀行行長的“元老級”副行長、執行董事郭黨懷于2023年10月因退休辭任,使得該行“一正五副”的高管團隊架構出現變動。
而這距離中信銀行原董事長朱鶴新調任央行,該行黨委書記、副董事長、董事方合英上任,僅僅相隔半年。也是在郭黨懷退休半年后,中信銀行宣布王康因工作調整原因,辭任中信銀行副行長、財務總監職務。
直到5月23日,中信銀行才敲定了新接棒人。該行董事會同意聘任賀勁松為副行長,自監管機構核準其任職資格之日起正式就任。目前,中信銀行已形成行長劉成,副行長胡罡、謝志斌、呂天貴、賀勁松的“一正四副”管理格局。
公開信息顯示,賀勁松自1997年入職中信銀行以來,便一直在中信銀行內部任職,曾有法律保全部總經理相關任職經歷,并先后在成都分行、上海分行和北京分行擔任黨委書記、行長,從業經驗豐富。
另有業內知情人士透露,中信銀行總行內部近期也正在進行中層人事布局與調整,涉及總行金融部、交易銀行部、公司客戶部和法律及資保部等4個一級部門的總經理、副總經理。此前,科技信息部、信用卡中心的“一把手”也進行了輪換。
據“行長要覽”報道,本次新上任的中級管理人員亦具備中信銀行重要分行的從業背景。其中,擬出任交易銀行部副總經理的王志剛、擬出任客戶部副總經理的楊攀均曾任北京分行副行長,分行向總行的人才輸送仍在繼續。
但正如經濟學家薛洪言所言,對投資者而言,管理層的定力和能力通常是決定金融機構股價長期表現的核心變量。過于頻繁的管理層變動局勢,既折射出了中信銀行的經營壓力,也容易影響企業內部的決策效率和風控能力。
9月9日,中信銀行成都分行就因違反賬戶管理規定、違反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管理規定等八項違法違規行為,被警告并罰款74.4萬元。同時,兩名相關責任人因對該分行的部分違法行為負有直接責任,分別被監管罰款2.5萬元。
總體而言,中信銀行要想充分發揮“對公之王”優勢,并在深化內化轉化上加快發力,還需持續增強自身日常經營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