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多客
來源|貝多商業&貝多財經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開出多張大額罰單,劍指銀行貸款業務流程中存在的合規問題。
其中,中國郵政儲蓄銀行(HK:01658、SH:601658,下稱“郵儲銀行”)因相關貸款業務、互聯網貸款業務、績效考核、合作業務等管理不審慎,被罰沒合計2791.67萬元。同時,相關責任人員黃文賢也被警告并罰款5萬元。

這張千萬金額的罰單,不僅為郵儲銀行的合規經營敲響了監管警鐘,更折射出其“國有大行”華美長袍下潛藏的諸多暗瘡。在業績增速疲軟、資產質量惡化、風控隱患凸顯等多重壓力下,郵儲銀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系統性挑戰。
一、屢踩監管紅線,累計被罰超4000萬元
眾所周知,信貸業務是銀行最基礎、最傳統的核心業務之一,與銀行穩健經營直接掛鉤;而互聯網貸款作為新興業務,其授信規則、審慎經營程度更是直接關系到金融安全。正因如此,這份“天價”罰單將郵儲銀行的內控短板暴露無遺。

對于收受罰單的相關事宜,郵儲銀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于2023年和2024年對該行開展了相關檢查,并于近日就有關問題下達了處罰結果,其高度重視監管意見,按照監管要求有序推動整改。
郵儲銀行強調,其始終將監管檢查和指導作為促進各項業務合規發展的契機,不斷推動治理體系優化和內控管理水平提高。下一步,該行將嚴格落實監管要求,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向廣大客戶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但實際上,郵儲銀行稱得上是監管名單中的“常客”。僅在10月上旬,郵儲銀行紹興分行、天津分行就分別因“違規發放借冒名貸款”和“違反賬戶管理規定,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被分別處以30萬元、52.5萬元的罰款。

9月8日,郵儲銀行陜西省分行、西安市分行又因固定資產貸款管理不審慎、個人貸款資金被挪用以及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等違規行為,被處以117萬元罰款,而這已是該行2025年以來收到的第五張百萬元級別罰單。

據貝多商業&貝多財經不完全統計,2025年開年至今郵儲銀行手中的罰單多達40張,累計被罰金額超4000萬元,多名相關負責人員被處以警告、罰款和禁業等行政處罰,其中兩名負責人被終身禁止進入銀行業。
雖然大部分罰單的處罰主體為郵儲銀行旗下分行,但處罰原因卻涵蓋貸款“三查”不盡職、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占壓財政存款或者資金等多個領域,幾乎囊括了信貸業務流程的關鍵環節,內控管理漏洞亟待補全。
二、高層狀況百出,業績增長遇瓶頸
屢收罰單之余,郵儲銀行管理層也一度面臨換屆與合規瓶頸。自該行原董事長張金良于2022年4月離任后,郵儲銀行的董事長職位長期便處于空缺狀態,直至2025年1月鄭國雨上任,才打破這一僵局。
在董事長之位空懸的近三年內,郵儲銀行的董事長和法定代表人職責均由行長劉建軍代為履行。而根據原銀保監會相關規定,代為履行董事長、行長、分行行長、分行級專營機構總經理職責相關人員的履職時間不得超過6個月。
除此之外,隨著2024年末郵儲銀行原高級資深經理張軍受賄案的公開宣判,以及湖北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張雪松被帶走調查一事的公布,高管貪腐受賄問題也成為印證該行治理缺陷的“照妖鏡”,拷問著其經營管理水平。
高級管理層的長期缺位、超期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郵儲銀行的整體經營效率,疊加行業息差收窄、信貸需求減弱等外部負面因素沖擊,使得這家號稱“普惠金融領跑者”的國大銀行,無可避免地面臨著業績指標增長乏力的重壓。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末,郵儲銀行的資產總額分別為14.07萬億元、15.73萬億元和17.08萬億元,資產規模雖然呈持續擴張態勢,但增速卻由2022年11.75%的雙位數增長,降至2024年的8.64%。

不僅如此,郵儲銀行的收入與凈利潤增長大幅放緩。其中,2024年實現營收3487.75億元,1.83%的增速遠不及2021年的11.38%;歸母凈利潤為864.79億元,僅實現了0.24%的微弱增長,在國有六大行中排名最末。

即便郵儲銀行在2025年半年報中極盡溢美之詞,稱其正在加快創新變革、實施精細化管理,但也改變不了自身業績增長放緩的事實。該行上半年的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794.46億元和494.15億元,增速分別為1.50%和0.85%。

三、不良貸款攀升,資產風險需警惕
另需重點關注的問題是,郵儲銀行的資產質量明顯下滑。
數據顯示,郵儲銀行2024年的不良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9.06%至803.19億元;不良貸款率為亦較上年末增加0.07個百分點至0.90%。而在國有六大行中,僅有該行的不良貸款指標出現“量率雙升”。

截至2025年6月末,郵儲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0.92%,較2024年末提升0.02個百分點,是國有六大行中唯一不良貸款率上漲的銀行,不良貸款金額約873.51億元;截至同期末的逾期率為1.24%,亦較上年末提升0.05個百分點。

其中,郵儲銀行2025年上半年的公司類不良率實際較上年末減少0.05個百分點至0.49%。相比之下,個人貸款不良率卻增長0.1個百分點至1.38%。這表明,該行個人貸款的償債壓力與風險正在加劇。

具體來看,盡管郵儲銀行已實施小額貸款資產質量提質攻堅行動,個人小額貸款的占比也微降至42.07%,但該項業務的不良貸款率卻較上年末提升了0.09個百分點至2.30%,遠高于個人貸款的整體不良率水平。
此外,郵儲銀行截至2025年6月末的次級類貸款遷徙率已增至76.64%,僅一年半的時間內便飆升了25.65%;可疑類貸款遷徙率雖然較2024年末減少5.23個百分點,但依舊處在65.56%的較高水平,暗藏的風險不容忽視。

另外,郵儲銀行的貸款回報率有所下降。其中,截至6月末的個人貸款平均余額增長4.53%至4.80萬億元,但利息收入卻同比下滑12.78%至870.75億元,直接導致個人貸款平均收益率大幅減少0.71%。

受此影響,郵儲銀行截至6月末的客戶貸款總額雖增長9.73%至9.27萬億元,但平均收益率卻降至3.30%。這也意味著盡管該行保持了貸款高增長,但由于其風險定價能力較弱,最終并未將貸款規模擴張充分轉化為實際收益提升。
面對不良貸款抬頭與大額罰單頻現的雙重漏洞,郵儲銀行若無法有效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機制建設,提升自主理性定價能力,增強資產端和負債端利率調整的聯動性,其現有資源優勢與發展根基恐難以為繼,未來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