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多客
來源|貝多商業&貝多財經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商業銀行的互聯網貸款業務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各類銀行紛紛布局發力。在運用大數據進行風險評估的線上化、自動化運營體系下,用戶貸款效率得到顯著提升,銀行金融客戶覆蓋面進一步拓寬。
但同時,這一業務也面臨著風控管理不審慎、信息披露不充分、金融消費者保護意識較弱等問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于近日開出多張數以千萬的“天價”罰單,直指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展業過程中的相關違法違規行為。
其中,中信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信銀行”)因相關互聯網貸款等業務管理不審慎、監管數據報送不合規等問題,被罰款1120萬元。同時,相關負責人于曉紅被取消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5年,朱祎敏被給予警告。
針對上述罰單,百信銀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次處罰事項源自金融監管總局于2023年對該行的業務監督檢查,處罰涉及的業務發生在2021年至2023年6月期間,該行高度重視監管意見,已全面落實相關整改措施。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處罰通報恰好發生在互聯網助貸業務新規生效的關鍵節點,不僅是監管部門對助貸業務合規管控趨嚴的象征,更預示著行業即將迎來從運營模式到風控體系的一系列深刻變革。
隨著行業從“野蠻生長”邁向“精耕細作”,如何嚴把風控紅線、回歸普惠金融本質,是包括百信銀行在內的諸多商業銀行共同面對的考題。
一、增長率疲軟,利潤指標開倒車
據了解,百信銀行是國內首家有獨立法人資質的互聯網直銷銀行,由中信銀行和百度發起成立。根據天眼查信息,目前,中信銀行持有該行65.70%的股份,為其控股股東;百度持股26.03%,加拿大養老基金持股8.27%。
根植于“銀行+企業”合作模式的百信銀行擁有“金融+互聯網”的雙重基因,曾創造性的提出“O+O”“B+B”理念,以連接線上和線下場景,與商業生態融合共生,走智能銀行發展模式,并與多個領域的頭部平臺達成了合作。
同時,這種線上、線下場景批量觸客的方式為百信銀行帶來了可觀的利益變現,該行收入由2021年的29.98億元穩步增長至2023年的45.34億元,復合增長率約為22.98%;凈利潤也由2021年的2.63億元提升至2023年的8.55億元。
截至2023年末,百信銀行的資產規模邁上新臺階,較2022年末的969.22億元增長16.08%至1125.11億元,順利突破千億大關。其中,來自金融投資的資產額度較2022年增長31.81%至116.78億元。
然而好景不長,受到商業銀行凈息差收窄、信貸資產增長放緩等因素的影響,即便百信銀行積極面對資產結構調整、發展模式轉型等多重挑戰,并加大減費讓利力度,但收入增長乏力、盈利指標回落等問題依舊接踵而至。
百信銀行2024年的收入為46.26億元,2.03%的增速稱得上是“原地踏步”;凈利潤更是同比下滑23.74%至6.52億元,而其2022年、2023年的利潤增速分別為149.41%、30.25%,盈利能力成長性正遭受嚴峻考驗。
另據中信銀行業績報告,百信銀行2025年上半年的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28.75億元和4.72億元,雖然實現了28.64%和1.66%的同比增長,但未能回到前幾年的水平。截至6月末,該行的總資產為1195.16億元,增速也明顯放緩。
二、依賴消費貸,不良率隱憂凸顯
百信銀行在“2024-2026年戰略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提升產業金融業務占比,并構建出涵蓋小微融資產品“百興貸”、二是汽車金融產品“百車貸”、三是票據融資產品“百票貼”的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品牌。
但就目前來看,百信銀行的產業金融服務規模依舊有著很大上升空間。根據聯合資信發布的百信銀行2025年跟蹤評級報告,截至2024年末該行的經營貸款和汽車貸款分別為142.27億元和18.24億元,占貸款及墊款總額的16.93%和2.17%。
相比之下,百信銀行2022年至2024年的綜合消費貸款額度分別達到631.68億元、660.10億元和642.92億元,占貸款及墊款總額的84.09%.79.16%和76.52%,始終居高,而過度集中的消費貸款也使得百信銀行面臨著更大的信用風險。
截至2024年末,百信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已經達到了11.26億元,不良貸款率由2023年的1.36%增至1.50%,同比上升0.14個百分點。其中,2024年末個人消費貸款(不含汽車貸款)不良貸款率為1.56%,略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消費貸款不良規模的攀升,也成為百信銀行貸款撥備承壓的主因,該行2024年減值準備計提力度較大,撥備覆蓋率由2023年的303.76%減少至264.69%,雖然仍保持在較為充足的水平,但卻處在三年來的最低點。
除此之外,百信銀行的客訴壓力與合規隱憂也不容忽視。在第三方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與關鍵詞“百信銀行”相關聯的投訴案例已超過6300多條,涉及暴力催收、未經授權查詢征信、私自授信消費貸、收取高額擔保費等。
而在文章開頭的罰單披露前,百信銀行就曾在2023年8月因提供個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未按要求向金融消費者披露與金融產品和服務有關的重要內容、投訴數據漏報等11項違法違規事實,被處以503.2萬元罰款。
三、新規重錘下,風控管理成關鍵
貝多商業&貝多財經了解到,百信銀行涉及的“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不審慎”問題多與互聯網貸款業務的內控體系建設、核心風控與區域經營責任履行、用戶數據與信息安全治理、第三方合作機構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有關。
近年來,嚴格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合規性督查、規范金融市場秩序已成監管常態,相關處罰案例呈顯著增長態勢,其中不乏因多項違規行為產生的千萬級罰單,2025年9月,浙商銀行便因相關違法違規行為被處以1130.8萬元罰款。
再看此次與百信銀行一同被金融監管總局“點名”郵儲銀行,在其高達2791.67萬元的大額罰單背后,不僅存在相關貸款業務、績效考核、合作業務等管理不審慎等違法違規事宜,“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不審慎”的問題也赫然在列。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處罰通報時間恰好與互聯網助貸業務新規生效日期重合。就在10月1日,《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正式實施,成為金融領域的里程碑事件。
據悉,助貸新規明確了綜合成本封頂機制、“雙授權+動態監控”數據管理與用戶信息保護模式、風險評估融合模型要求、違規催收行為界定標準等,為商業銀行的互聯網助貸業務劃定了一條清晰的合規紅線。
助貸新規落地在重塑行業生態的同時,也敲響了合規運營的警鐘——站在互聯網金融潮頭,相關方必須牢牢把握創新與合規之間的平衡之道,建立健全制度體系與風控流程,確保各項業務操作符合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的要求。
隨著粗放增長時代落下帷幕,銀行業將迎來新制度下的大洗牌,包括百信銀行在內的業內玩家若無法在短期內完成適應性改變,或將面臨在大浪淘沙中退出市場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