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實現“打造中國版的貝萊德”之夢,手握萬億資產管理規模的嘉實基金便“出事”了。
近日,嘉實基金在官網披露了一則臨時公告,稱其于2024年8月9日從相關方面獲悉,該公司董事長趙學軍因個人問題正配合有關部門調查。目前,趙學軍已辭去相關職務,董事會任命聯席董事長安國勇代行董事長職責。
雖然嘉實基金在公告中強調,趙學軍的配合調查事項與其基金業務無關,且該公司高管與投研團隊穩定,經營一切正常。但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頭號人物”被帶走調查,無疑將在公募圈引發軒然大波,也將嘉實基金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一、靈魂人物,24年任職期打下深深烙印
公開信息顯示,嘉實基金成立于1999年3月,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由廣發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吉林省信托投資公司、?中煤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發起設立。
?而趙學軍,則是嘉實基金內部不折不扣的“元老級人物”。趙學軍于2000年10月加入嘉實基金擔任總經理一職,成為該公司第一任經營班子中的一員,彼時34歲的他也是業內最年輕的公募基金總裁。
趙學軍曾對外透露,他入職時,嘉實基金還是一家規模墊底、員工薪酬有限的小公司。但兩年后,趙學軍便帶領著嘉實基金從“1只基金,20億元規模,30個人和3000萬元收入”,走向獲得首批全國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資格的康莊大道。
在此之后,嘉實基金更是陸續斬獲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境外證券投資管理等多項業務資格,奠定了業務“全牌照”優勢。2005年,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參股嘉實基金,促使嘉實基金成為規模最大的合資基金公司。
一年后,趙學軍主導發行了嘉實策略增長。Wind數據顯示,嘉實策略增長的首度募集規模達到近420億元,遠超此前廣發優選基金創下的首發184億元紀錄,躍升為當年發行時間最短、募資規模最高的基金產品。
疊加2006年至2007年的牛市利好影響,嘉實基金2006年末的資產管理總規模達到1086.7億元,登頂全行業榜首,成為中國基金業首家管理資產規模超過千億的基金公司。從“老十家”墊底到行業第一的逆襲之路,趙學軍僅用了6年。
乘勝追擊,趙學軍于2009年確定了嘉實基金“全天候、多策略”的投研體系,并宣稱“希望打造一個中國版的貝萊德”。此后的多年間,趙學軍帶領該公司推進多元化戰略,從傳統公募基金逐漸向多元化綜合金融服務集團轉型。
2018年,趙學軍升任嘉實基金董事長,成為嘉實基金名副其實的“掌門人”。官網顯示,目前該公司的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1.57萬億,公募基金累計創造回報近1955億元,累計服務了超1.1萬名機構投資者,以及1.67億名個人投資者。
嘉實基金能夠發展到如今的水平,趙學軍功不可沒。雖然嘉實基金方面一再強調“目前公司管理層穩定,經營也一切正常”,但這位在嘉實基金任職時間長達24年的“主心骨”被查,無疑將為嘉實基金的未來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二、違規頻發,P2P業務牽扯訴訟糾紛
拋開趙學軍的個人行為不談,嘉實基金自身也存在多起違規事項。深交所曾在2024年4月接連下發4份監管函,直指多家企業在參與深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網下詢價過程中存在的違規行為,其中就包含嘉實基金旗下的嘉實資本。
深交所認為,嘉實資本的內部新股制度制定不嚴謹,執行不完備;新股研究不深入,定價依據不充分,缺少嚴謹完整的邏輯推導過程,部分估值區間結論與相關依據邏輯相悖,報價集體決策機制不完善,并對其采取書面警示的自律監管措施。
繼續往前追溯可知,嘉實基金曾于2022年6月因對子公司管控不嚴格而被北京證監局責令改正,高管也于當月被出具警示函。半年后,嘉實基金再度因內控管理不完善,被北京證監局采取責令改正監管措施。
彼時,嘉實基金曾在年報中表示,該公司已完成整改并通過北京證監局驗收。但實際上早在2020年時,收到北京證監局有關警示函行政監管措施的嘉實基金,也曾強調其已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屢查屢犯,無疑暴露了嘉實基金的內控漏洞。
貝多財經注意到,嘉實基金此前還曾涉足P2P業務,于2014年通過其旗下豐實資本與旭勝金融簽訂的戰略投資合作協議,試水P2P網貸平臺“錢多多”。該公司后續又推出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平臺“嘉石榴”,更是被稱為首只基金系P2P。
不過好景不長,互聯網金融整治趨嚴下,嘉石榴于2020年6月宣布退出網貸行業,計劃在20日前完成“凈本金”一次性兌付。據中國互金協會披露,截至2019年末嘉石榴借貸余額3.2億元,逾期金額1.4億元,金額逾期率44%。
平臺網貸債權清零和清退工作,也并不如嘉實基金想象的那般容易。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嘉石榴背后的運營實體嘉實金融信息服務(杭州)有限公司(下稱“嘉實金服”)涉及的訴訟文書達111篇,且多與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有關。
另據天眼查App信息,嘉實金服曾四度收到限制消費令,并被多次列入被執行人名錄,被執行總金額高達771.60萬元。此外,該公司還兩度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曾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三、規模難振,明星經理業績急劇下挫
實際上,嘉實基金近年來的日子并不算好過,雖然資產管理已形成規模效應,但受到金融市場詭譎多變的環境影響,早已不復昔日的光彩。最直觀的印證便是,2016年“股債雙殺”影響下,嘉實基金僅以3280.75億元的規模位列行業第十。
此后的許多年,嘉實基金都長期處在前十“守門員”的位置上。根據環球老虎財經APP整理的數據,2017年至2021年嘉實基金資產凈值合計排名分別為第十、第十、第八、第七和第十,2022年更是多個季度跌出前十,疲態盡顯。
同花順iFinD平臺顯示,目前嘉實基金的管理規模為9928.82億元,基金總數為577只,兩項數據均在行業中排名第八。而在“老十家”中,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已實現了彎道超車;新成立的易方達基金更是后來居上,穩坐規模第一的寶座。
除去資產管理規模外,基金產品的市場表現,是基民檢驗一家基金公司長期發展戰略的更為直觀的標準。而細查嘉實基金旗下產品可知,該公司近年來的產品質量并不十分令人滿意。
在手握1867.33億元的基金規模,且基金經理數量在同類型股票中排名第一的情況下,嘉實基金的股票型基金近六個月的收益與規模公司平均值為-2.61%,而同期同類平均值為-1.50%,滬深300指數為-1.16%,明顯跑輸大盤。
貝多財經了解到,被譽為“嘉實基金成長一哥”,巔峰期掌管規模超500億元的歸凱,還曾因回撤導致的資產凈值蒸發而出面道歉。根據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財經頻道,2021年2月10日歸凱管理9只基金的資產凈值規模達到906.68億元。
但僅在27個交易日后,這9只產品回撤明顯,其中管理規模超百億的兩只產品嘉實新興產業、嘉實核心成長A/C回撤甚至超過20%,整體資產凈值規模僅剩748.36億元。也就是說,歸凱管理基金的資產凈值已經蒸發掉158.32億元。
面對此情此景,歸凱公開表達了自己的歉意,但仍以“拉長維度,依然十分有信心”提振股民情緒。但事實卻是,截至目前其所管理的9只產品全線飄綠,其中7只基金近兩年跌幅超30%,現任基金資產總規模更是縮水至193.35億元。
此外,嘉實基金另一明星經理姚志鵬交出的基金答卷也未能避免“跌跌不休”的局勢,近兩年來的基金曲線走勢接連下挫。相比之下張金濤名下基金今年以來的市場表現有所回升,但近三月內仍是全線飄綠。
而被稱為“嘉實近3年最賺錢的主動型基金經理”的蘇文杰,也于今年4月被曝卸任離職。這樣看來,嘉實基金或許正處于老將心余力絀、新帥儲備不足的“青黃不接”期,此時趙學軍的“爆雷”,對嘉實基金來說無疑等同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