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郵消費金融又又又收罰單。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公布了一則行政處罰決定。信息公示表內容顯示,中郵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郵消費金融”)因“違反征信異議處理規定”,被處以78萬元罰款。
與此同時,由于時任中郵消費金融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的陳某,對上述違法違規事實負有直接責任,被處以15.6萬元罰款。據貝多財經了解,這已經是中郵消費金融第三次被公開處罰。
連續被處罰背后,是中郵消費金融在內部風險管控的“尷尬”境地。而透過財務報告不難看出,該公司如今正在經歷口碑與業績的發展瓶頸期,能否借助發行金融債和不良貸款轉讓重整勢頭,還需市場持續觀察。
一、罰單頻現,或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
貝多財經在查閱《征信業管理條例》(下稱《條例》)后得知,信息主體認為征信機構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征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要求更正。
而征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收到異議,應當對相關信息作出存在異議的標注,經核查確認有錯誤、遺漏的應當予以更正;無法確認的則予以記載。此外,有關機構還需在自收到異議之日起20日內,進行核查和處理。
因此,“違反征信異議處理規定”與征信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運行機構未按照規定對異議信息進行核查和處理;對確有錯誤、遺漏的信息不予更正;提供虛假或者失實的征信信息等問題有關。
根據《條例》第三十八條、第四十條,違反相關條例的機構將被責令限期改正,并被處以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將被沒收違法所得。
雖然公示信息表并未進一步披露中郵消費金融的具體受罰原因,但以《條例》中規定的處罰力度與金額為參照可知,該公司在日常經營中或存在多項與“違反征信異議處理規定”有關的違法違規行為。
中郵消費金融對外回應稱,其高度重視本次征信專項執法檢查,誠懇接受處罰與監督,對相關問題開展深入分析,現已完成整改工作,杜絕征信合規的風險隱患。該公司強調,其未來將嚴格落實監管要求,加強征信合規管控,推進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這并非中郵消費金融近年來首次被監管“點名”,其曾在2017年因違反規定從事未經批準或者未備案的業務活動,被原廣東銀監局罰款80萬元;又于2021年因貸后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原則問題,被原廣東銀保監局罰款50萬元。
就在收到罰單的兩個月前,中郵消費金融曾發布“陽光信貸”服務承諾,對員工提出十四條禁令,包括:禁止偽造、編造個人征信和審查審批意見,妨礙檢查;不得篡改、非法存儲及使用、泄露、出售、故意毀損授信客戶信息。
一面是廉潔合規的“陽光信貸”承諾,一面是罰單頻頻的風控漏洞。不難看出,中郵消費金融的合規管控效力仍有待加強。
二、資產向上,業績指標向下
公開信息顯示,中郵消費金融成立于2015年11月,由郵儲銀行、星展銀行等7家企業共同發起成立,初始注冊資本為10億元,2018年增資至30億元。其中,郵儲銀行是中郵消費金融的主要發起人及大股東,持股70.50%。
目前,中郵消費金融的主營業務為向消費者發放以小額、分散為特點的消費貸款,以“郵你貸”為核心,旗下包括循環貸、極速貸、業主貸、加郵貸等多個子產品,用戶可以通過中郵錢包APP申請貸款,滿足不同借貸需求。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郵消費金融的資產總額已達到百億級別,截至2023年末的總資產更是突破5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7.83%至582.22億元;其中貸款余額為592.36億元,同比增長19.96%;負債總額523.13億元,同比增長18.45%。
根據聯合資信的評級報告,中郵消費金融的營業收入由2021年的56.86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60.48億元。進入2023年后,中郵消費金融實現營業收入69.52億元,同比增長17.83%,位列持牌消金行業第6位。
相比之下,中郵消費金融的盈利能力就不那么穩定了。在于2021年實現12.29億元的凈利潤后,該公司的利潤水平于次年膝斬至4.43億元,2023年的凈利潤雖回升15.81%至5.22億元,但仍未恢復到兩年前的水平。
貝多財經發現,中郵消費金融利用現有資產創造收益的能力也明顯式微,平均資產收益率由2021年的3.13%驟降至2023年的0.97%;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也由2021年的27.99%斷崖式走低至2023年的9.24%。
繼續往前追溯可知,中郵消費金融2018至2020年的收入增長率分別為227.73%、78.23%和30.50%;利潤增長率分別為199%、71.92%和15.49%。也就是說,在總資產曲線上揚的同時,該公司多項業績指標增速均呈持續下滑態勢。
此外,中郵消費金融的資本充足情況也持續下挫,2021年末、2022年末和2023年末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54%、10.51%和10.94%,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56%、9.54%和9.96%。
資本補充壓力下,中郵消費金融于7月29日發行了2024年第一期金融債券,基本發行規模為15億元,超額增發規模不超過5億元。該公司表示,此次募集資金將用于補充中長期資金,及監管機構允許的其他用途。
三、不良高企,資產質量承壓
需要注意的是,中郵消費金融雖以“普惠金融”為立身之本,但其貸款利率并不算低。聯合資信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該公司的利率水平分布在5%-10%、10%-15%、15%-20%以及20%以上的貸款占比分別為5.05%、8.46%、18.05%和68.32%。
投訴平臺上,也有不少消費者對中郵消費金融的高息費頗有怨言,稱其與黑心中介互相勾結,發放“砍頭息”“套路貸”。另據裁判文書網搜索結果,與關鍵詞“中郵消費金融”的有關的文書多達50592篇,多與貸款、利息、合同、違約金相關。
貝多財經在查看部分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判決書后得知,中郵消費金融多數貸款利率為年利率23.76%,已逼近24%的法律保護紅線。今年年初,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人民法院的一份判決書,更是直指該公司的罰息明顯偏高。
一則判決書顯示,借款人楊某某于2022年6月與中郵消費金融簽訂“郵你貸-非循環”線下個人消費貸款授信合同一份,貸款金額為17.10萬元,貸款年利率(采用單利方法計算)23.76%,貸款期數36期。
由于楊某某于2023年1月開始逾期,按照罰息利率為貸款利率的1.5倍計算,中郵消費金融要求楊某某償還截至2023年7月24日的尚欠借款本金150262.68元、利息19432.71元、罰息4225.56元。
但法院認為,中郵消費金融主張的利息、罰息合計23658.27元明顯偏高,計算標準已超過年利率24%,故而法院酌情調整為以未還借款本金為基數,按照年利率24%為上限予以計算。
高昂的利率加劇了還款的不確定性,中郵消費金融的資產質量也持續承壓。2021年至2023年末,中郵消費金融的逾期貸款分別為19.90億元、25.02億元、34.65億元,不良貸款分別為10.23億元、15.14億元、18.70億元。
同時,中郵消費金融的不良貸款率也由2022年末的3.07%增長0.09個百分點至3.16%,在業內屬于較高水平。要知道,該公司近年來持續在不良資產核銷上下功夫,不良資產率一度由2019年的3.33%降至3%以下,如今又有抬頭跡象。
在筆者看來,中郵消費金融要想從根源上解決不良資產的“包袱”輕裝上陣,仍需筑牢自身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