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近日,西安銀行(SH:600928)方面終于傳來了新任掌門人的音訊。該行在2023年財報中正式宣布,董事會選舉梁邦海為董事長,在監管部門核準梁邦海的任職資格后,梁邦海將不再擔任該行行長職務。
而在此前,西安銀行的董事長之位已空懸超7個月,梁邦海的代為履職事件也已超過監管部門規定。不過,這位“新官”將面臨的遠不止履職超期一個難題。透過財報不難發現,該行近年來的業績表現與資產質量均難言樂觀。
西安銀行其他職位輪換補位的速度也普遍較緩,此前還曾發生因獨立董事超期任職并繼續領取津貼,被監管責令改正的情況。內控與業績壓力并存下,新任董事長能否帶領西安銀行找到逆風翻盤的錨點?
一、多項業績疲軟,息差降幅明顯
公開信息顯示,西安銀行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5月,是一家由西安市政府控股、外資參股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歷經財務重組、引進戰投、企業更名、跨區域經營、綜合化發展等步驟后,于2019年3月登陸上交所。
但2019年對于西安銀行而言,既是成功上市的巔峰,也是其走向下坡路的轉折點。次年,該行的收入增速開始止步不前,由2019年的14.55%驟減至的4.27%,2021年進一步降至0.91%。歸母凈利潤增幅亦由2019年的13.27%降至1.73%。
資料來源:貝多財經制圖
2022年,西安銀行更是出現了營收與利潤的“雙重”負增長,不僅收入由2021年的72.03億元降低8.82%至65.68億元,歸母凈利潤更是由2021年的28.04億元驟降至24.24億元,降幅達到13.55%,出現兩位數“跳水”。
資料來源:貝多財經制圖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西安銀行曾在業績會上歸因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除了利實體經濟、疫情反復等因素外,隨著監管屬地化政策的全面實施,該行互聯網消費貸款收縮,信貸總規模增長受到一定影響,營業收入出現同比下滑。
時間來到2023年,西安銀行的營業收入為72.05億元,較2022年增長9.70%,收入端稍有改善。但該行的歸母凈利潤為24.62億元,僅實現1.56%的微弱增長,其中利潤總額同比下滑3.78%,依托于所得稅支出才使得歸母凈利潤增速回正。
資料來源:財報截圖。
貝多財經發現,占西安銀行總營收七成左右的利息凈收入處于連年下滑的態勢,由2021年的59.93億元下降8.09%至2022年的55.08億元,并收窄至2023年的53.08億元,降幅為3.63%。
再看衡量銀行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的關鍵指標——凈息差和凈利差。近年來,受市場政策影響,銀行業普遍面臨挑戰,但西安銀行的凈息差和凈利差分別由2019年末的2.26%和2.12%,降至2023年末的1.37%和1.31%,降幅格外明顯。
資料來源:財報截圖。 資料來源:財報截圖。
根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2023年4月10日發布的《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銀行的凈息差評分標準為不低于1.8%。從這個維度看,西安銀行的凈息差已長期處于“警戒線”以下,盈利成長性不容樂觀。
西安銀行方面坦言,受市場利率下行和存款定期化等方面的影響,其凈息差與凈利差均有所下滑。不過,該行稱其目前采取了積極措施,進一步加強資產負債結構的持續優化,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著力推動低成本核心存款的增長。
二、資產質量承壓,風控仍存漏洞
在財報中,西安銀行反復強調其始終堅持穩健審慎的風險管理策略,筑牢風險屏障,保障業務穩定運營。但貝多財經發現,西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均有所回升。
截至2023年末,西安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7.32億元,較2022年末的23.76億元增長約14.98%;不良貸款率為1.35%,較2022年末上升0.1個百分點。該行將此類情況,歸因于“部分房地產客戶和零售業務風險等方面的影響”。
由于部分企業授信業務轉化需求增加,西安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的增幅亦十分顯著,2023年末達到88.74億元,幾乎是2022年末46.04億元的兩倍,占比亦由2022年的2.43%升至2023年的4.37%。
資料來源:財報截圖。
西安銀行方面表示,其已采取相應措施,加大對關注類貸款的管控,確保信貸資產質量總體穩定。但貝多財經了解到,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該行的關注類貸款占比雖有下降,但此類貸款余額卻進一步增至90.85億元。
資料來源:財報截圖。
與西安銀行不良率抬頭相對的,是撥備覆蓋率的下滑。截至同期末,該項指標已降至197.07%,同比下滑4.56個百分點。Choice統計數據顯示,這也是該行撥備覆蓋率自2010年來首次跌至200%以下,風險抵補能力明顯被削弱。
另據西安銀行最新發布的2024年一季度業績報告,截至2024年3月末,該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43%,較2023年末上升0.08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189.19%,較2023年末下降7.88個百分點,再創十四年以來的歷史新低。
資料來源:財報截圖。
此外,西安銀行的資本充足指標也有所下滑,該行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26%、10.26%和12.55%,分別較2023年末下滑0.47個、0.47個和0.59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財報截圖。
資產質量與規模效益的式微,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西安銀行的外部評級。中銀協發布的2023年度商業銀行“陀螺”(GYROSCOPE)評價結果顯示,西安銀行在城商行中排名第28位,較2022年下降了7位,綜合得分下滑0.55分。
其中,西安銀行的服務能力評分更是僅有72.55分,在71家參評城商行中位列倒數第三,僅優于湖州銀行和寧波通商銀行。但值得注意的是,西安銀行的資產規模是上述兩家銀行的兩倍有余,服務能力無疑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三、高管超期任職,輪換效率緩慢
財報發布同日,西安銀行同步披露了一則高管變更公告,稱董事會秘書石小云因工作調整提交辭職報告。公開信息顯示,石小云自2016年8月開始擔任該行董事會秘書,至今任期已滿7年,外界猜測此舉或與輪崗監管規定有關。
實際上,在石小云主動離職前不久,西安銀行就曾因高管超期任職而被出具監管函。根據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該行現任獨立董事雎國余、廖志生截至2022年11月已連續任職滿6年。
雎國余2023年3月向西安銀行提交辭職報告,但該行至今未完成獨立董事的補選工作;廖志生則明知連續任職已超6年,仍繼續任職并領取津貼,至監管函出具之時仍未向董事會提交書面辭職報告。
資料來源:公告截圖。
由于上述問題違反《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管理辦法》第十三條“連續任職不得超過6年”,以及第十五條“上市公司應當自獨立董事提出辭職之日起六十日內完成補選”的相關規定,陜西證監局對西安銀行和廖志生采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
對此,西安銀行表示將嚴格按照陜西證監局的要求,積極整改,盡快對獨立董事進行調整,并就有關事宜對廖志生和雎國余造成的影響深表歉意。不久后,廖志生主動遞交了辭職報告,理由為“履職期限屆滿”。
原銀保監會于2019年12月發布的《關于銀行保險機構員工履職回避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銀行保險機構的輪崗期限原則上不得超過7年。但在西安銀行內部,超期任職的核心管理人員卻屢見不鮮。
貝多財經了解到,因到退休年齡于2023年9月申請辭去相關職務的西安銀行原董事長郭軍,于2015年開始擔任該行董事長兼黨委書記一職,離職前的連任時間同樣超過7年。
郭軍離任后,西安銀行宣布,在選聘新任董事長并獲得監管資格批復正式履職前,暫由行長梁邦海代為履行董事長的相關職責和義務。而自梁邦海代為履職開始,到2024年4月29日董事會正式選舉其為新任董事長,已過去近8個月。
根據2022年9月修訂版的《中國銀保監會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第九十八條的相關規定,中資商業銀行代為履職的時間不得超過6個月。也就是說,如今任職資格還未得到監管部門核準的梁邦海代為履職時間已超期。
此外,西安銀行前任監事長李富國因到退休年齡,于2023年9月與郭軍同步遞交辭職報告,但該行至今仍未推選出監事長“接班人”。如今行長梁邦海調任董事長后,該行又需要對新任行長人選進行考量。
“拆東墻補西墻”終究難保一勞永逸,職位的長期空缺對于高管輪崗效率不高、諸多發展難題待解的西安銀行而言,等同于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