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指出,陪伴中信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信銀行”)走過七年光陰的首任行長李如東已離任,離任原因或與“7年輪崗”監管規定有關。作為替代,中信銀行科技信息部總經理寇冠出任百信銀行行長。
回顧百信銀行的發展歷史,這家采用“銀行+企業”股權結構開啟新金融模式的互聯網銀行,在經歷跌宕起伏的“新人”導入期后,逐漸走向穩步成長,時至今日資產規模已突破千億,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
但在加速奔跑的同時,百信銀行也面臨著不小的發展挑戰。其中,公司貸款業務規模的式微,使其對于個人貸款單一業務的依賴程度愈發顯著,個人增信的合規問題又成了該行優化資產質量、提振市場口碑的“絆腳石”。
百信銀行想要講出高質量發展新故事,難度不小。
一、業績指標維穩,資產規模邁上新臺階
公開信息顯示,百信銀行是國內首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2017年由中信銀行和百度聯合發起成立。通過融合“金融+互聯網”基因,該行推出了消費金融、小微金融和財富管理三大核心業務,滿足客戶金融需求。
成立的頭兩年,百信銀行的業績并不算穩定,2018年雖然完成了營業收入由4190.47萬元到12.95億元的跨越,但該行連續兩年未能盈利,且凈虧損缺口越拉越大,由2017年的2.93億元增至4.84億元。
在2019年營收翻倍至23.73億元,并首度實現1976.05萬元的扭虧為盈后,百信銀行2020年的收入規模收窄,且再度錄得凈虧損,額度為3.88億元。該行稱出現虧損的主要原因,是消費信貸的過快擴張引發的壞賬水平升高。
直至2021年,百信銀行的經營業績才趨于穩定,收入增長74.05%至29.98億元,并于2022年進一步增至39.68億元,增幅為32.25%。與此同時,該行2021年和2022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63億元和6.56億元,進入盈利釋放期。
聚焦最新業績報告,百信銀行2023年的營業收入為45.34億元,同比增長14.27%,仍實現雙位數增長,但增速較前幾年略有放緩;其中利息凈收入為41.67億元,同比增長11.31%,占比為91.91%;非利息凈收入3.67億元,同比增長63.62%。
2023年,百信銀行的凈利潤為8.55億元,同比增長30.25%。截至2023年末,該行的總資產收益率為0.82%,較2022年增長0.08個百分點;凈資產收益率為10.84%,較2022年增長1.62個百分點。
截至2023年末,百信銀行的總資產為1125.11億元,較2022年末的969.22億元增長16.08%,順利突破千億大關,資產規模邁上新臺階。其中,來自金融投資的資產額度較2022年增長31.81%至116.78億元。
二、資本充足下行,不良逾期規模上升
不過,百信銀行還遠不到能夠松口氣的程度。在業績向好、效益提振的同時,不良貸款余額擴大的隱憂也隨之而來,無不考驗著百信銀行的風控能力。
貝多財經在整理歷年年報后發現,百信銀行2019年至2022年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72%、1.65%、1.55%和1.48%,整體呈下降趨勢。截至2023年末,該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36%,較2022年末再降0.12個百分點。
但根據聯合資信對百信銀行的評級報告,該行2019年至2022年的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6.66億元、8.03億元、9.36億元和11.04億元;逾期貸款分別為19.55億元、14.92億元、19.55億元和23.69億元,不良、逾期規模均有所擴大。
不過,百信銀行也在對不良貸款進行核銷與清收,2019年至2021年的核銷規模分別10.07億元、11.44億元、11.55億元和12.46億元。但聯合資信認為,由于不良和逾期貸款規模的持續上升,該行的信貸資產質量遷徙情況仍需觀察。
為化解不良風險,百信銀行加大了貸款減值準備計提力度,撥備覆蓋率由2019年的233.90%攀升至2022年的274.83%。2023年,該行的撥備覆蓋率進一步升至303.76%,同比增長1.66個百分點,整體撥備充足,風險抵補屏障較厚。
不過,聯合資信在跟蹤評級報告中表示,盡管百信銀行對公存款業務發展態勢較好、貸款撥備充足,但該行儲蓄存款業務增長乏力、公司貸款業務規模下降、市場融入資金占比高等因素對其信用水平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此外,百信銀行截至2023年末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61%、10.61%和14.37%,分別較2022年末降低0.55、0.55和1.04個百分點。
而在2020年末,百信銀行的上述三項指標曾分別達到15.09%、15.09%和16.22%,資本充足程度明顯下滑。
三、依賴個人貸款,曾因踩紅線被罰款
作為一家僅在互聯網平臺中運營的直銷銀行,百信銀行的定位是“為百姓理財,為大眾融資”。成立數年來,該行已構建以“百興貸”為主品牌的普惠金融產品體系,以及提供純線上、純信用個人信貸服務的“好會花”消費金融產品。
貝多財經發現,百信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的實際占比有限,個人消費貸款才是支撐信貸投放規模的主力軍。2020年推出“好會花”后,百信銀行當年自營消費貸余額較2019年增長了12倍,新增信用用戶較2019年增長了45倍。
根據聯合資信發布的百信銀行跟蹤評級報告,截至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末,該行的個人貸款及墊款額度分別為408.81億元、569.41億元和717.31億元,占貸款及墊款總額的83.96%、93.78%和95.19%,兩項指標均呈上升態勢。
百信銀行在年報中稱,其積極響應國家恢復和擴大消費政策導向,持續加大消費信貸投放力度,該行截至2023年累計服務新市民用戶數超過5300萬戶,占其總用戶數比例55%;累計投放消費金融貸款超1800億元。
不過,百信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服務現今仍存在一定的漏洞,甚至曾觸碰過監管紅線。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以“百信銀行”為關鍵詞檢索可知,涉及該行的投訴超4400條,其中不乏暴力催收、網貸罰息超出本金、違規發放律師函等問題。
另有不少用戶表示,自己在查詢征信報告后,發現其中存在百信銀行的1元授信記錄,但當事人并未使用或注冊過該行的相關賬號,也未通過合作貸款機構進行貸款,懷疑百信銀行存在違規盜用他人信息之嫌。
就在2023年8月,百信銀行還曾因提供個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未按要求向金融消費者披露與金融產品和服務有關的重要內容、投訴數據漏報等11項違法違規事實,被給予警告,并處以503.2萬元罰款。
而在中國網財經采訪百信銀行時,該行負責人僅表示“關于客戶投訴,我們有專門的客服專家已經聯系客戶解答疑問”,并稱相關違法違規問題都已得到有效整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