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銀行的IPO之路,再遇波折。
貝多財經注意到,廣州銀行的上市申請目前已被深交所中止,原因系IPO申請文件中記錄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早在2009年,該行便開始籌備上市,并于2020年6月向深交所遞表。
2023年全面注冊制落地后,廣州銀行的上市申請平移至深交所主板,招股書最新更新時間為2023年9月27日。該行近七個月未更新招股書的原因尚不得而知,但透視廣州銀行的財報不難看出,該行正處于內憂外患的艱難之際。
在監管趨嚴、中小銀行排隊IPO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廣州銀行借助IPO尋求“補血”的夢還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一、業績回落,凈息差明顯下滑
據招股書介紹,廣州銀行是一家立足于廣東省的城市商業銀行。截至2023年6月30日,廣州銀行的開業機構達到179家,包括總行1家,分行級機構16家(含信用卡中心),支行155家及信用卡分中心7家。
根據廣州銀行最新發布的2024年度同業存單發行計劃(下稱“發行計劃”),該行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65.64億元、171.53億元和159.40億元,在連續兩年實現業績增長后,收入規模于2023年下滑-7.07%。
截至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末,廣州銀行的資產總額分別為7200.97億元、7939.32億元和8305.84億元,呈穩中有增態勢。與此同時,該行的總負債也由2021年的6691.97億元擴大至2023年的7749.77億元。
然而,廣州銀行的利潤增勢卻與收入規模背道而馳。2021年至2023年,該行分別實現凈利潤41.01億元、33.39億元和30.40億元,資產利潤率分別為0.60%、0.44%和0.37%。從“增收不增利”到“營利雙降”,足以洞見其在財務上的困境。
廣州銀行曾在招股書中解釋稱,該行各項業務保持穩定發展,但受宏觀經濟環境壓力、行業政策調控、信貸風險事件頻發等影響,其新增部分不良貸款,信用減值損失金額增長較快,導致凈利潤有所下滑。
禍不單行的是,廣州銀行2023年的凈息差也出現了明顯收窄,為1.84%。而2021年和2022年分別為2.04%和2.11%。雖然凈息差下調已成為2023年銀行業的普遍現象,但持續的利潤承壓無疑將對該行盈利的可持續性造成負面影響。
二、風險猶存,不良規模持續上行
廣州銀行的資產質量,同樣難言樂觀。該行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57%、2.17%、2.04%,已連續兩年突破2%,處于同業中的較高水平。而在2020年,該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10%,短短四年時間不良率便抬升近1%。
再看與廣州銀行同期沖刺上市、地理位置相近的順德農商銀行和東莞銀行,前者截至2023年的不良貸款率為1.48%,遠低于廣州銀行。后者雖然未更新2023年年報,但截至2023年6月末的不良貸款率僅為0.93%。
貝多財經從招股書中了解到,由于宏觀風險傳導至銀行業信用卡業務有滯后效應,廣州銀行2023年信用卡貸款整體承壓,部分持卡人收入水平受到沖擊,還款能力明顯下降,個人貸款中的不良貸款金額較往年有所上升。
但自2023年以來,廣州銀行加大了對不良貸款的處置力度,綜合運用現金清收、重組盤活、呆賬核銷、資產轉讓等手段,合力壓降存量風險貸款,因此公司貸款中的不良貸款規模有所下降。
另據招股書披露,廣州銀行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投向房地產業貸款和墊款余額分別為429.35億元、328.72億元和266.37億元。占貸款和墊款總額的比例亦由2020年末的23.56%一路收窄,2023年6月末的余額占比降至15.06%。
而在余額與占比均呈下降趨勢的情況下,廣州銀行房地產行業下的不良貸款率持續走高。上述期限內,該行房地產業的平均貸款利率分別為6.28%、6.67%、6.68%和6.51%;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4%、2.23%、3.23%和4.41%。
此外,即便廣州銀行的貸款減值準備余額由截至2020年末的87.97億元增至截至2023年6月末的160.20億元,但其撥備覆蓋率卻于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呈逐步下降趨勢,分別為241.75%、189.43%、155.32%和155.63%。
截至2023年末,廣州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為160.52%,雖較2023年上半年末有所回升,但仍逼近監管紅線,風險抵補能力上升空間較大。
三、大額分紅,監管趨嚴路難行
雖然業績算不上盡如人意,但廣州銀行的分紅卻十分慷慨。招股書顯示,該行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現金分紅額度分別為12.95億元、12.95億元、11.78億元和9.54億元,分別占利潤總額的29.08%、31.58%、35.27%和58.44%。
繼續往前追溯,廣州銀行2016年至2018年分別推出每股派現0.13元、0.13元和0.11元的現金分紅方案,現金分紅總額分別為10.79億元、10.79億元和12.95億元,2019年亦分紅12.95億元。據此計算,該行在不到8年時間內累計分紅近百億元。
廣州銀行堪稱大手筆的分紅,在同期IPO銀行中亦十分突出。東莞銀行2020年至2022年的現金分紅均穩定在5.45億元,僅是廣州銀行同期的二分之一。另據最新公告,東莞銀行2023年的年度利潤分配方案每10股僅較2022年漲0.1元。
沖刺上交所的湖北銀行,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的現金分紅也僅為6.85億元左右。相比之下,順德農商銀行的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的現金分紅分別為14.23億元、13.21億元、14.23億元和13.72億元,分紅比例亦頗為顯著。
需要注意的是,證監會于3月15日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要求嚴密關注擬上市企業是否存在上市前突擊“清倉式分紅”等情形,并實行負面清單式管理。
證監會指出,其將嚴把擬上市企業申報質量,督促擬上市企業樹立正確“上市觀”,以現代企業制度為保障,促進企業做優做強,與投資者共享發展成果,嚴禁以“圈錢”為目的盲目謀求上市、過度融資。
不難看出,監管層面已對一邊大額分紅、一邊募集補流的行為進行嚴密關注。而“不缺錢”卻計劃上市募資94.79億元,用于補充核心資本、提高資本充足水平的廣州銀行,未來的上市旅程或將更加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