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在不久前結束的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SH:601398、HK:01398,下稱“工商銀行”或“工行”)2023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工商銀行董事長廖林公開強調,“挑戰年年都有,應對好了就是新機遇,解決好了就是新突破”。
通過拆解2023年財報不難看出,工商銀行在過去的一年中的市場表現可謂喜憂參半。雖然資產規模仍位于行業前列,但該行營業收入連降、利潤止步不前,資產質量也還有一定的改善空間,如廖林所描述那般機遇與挑戰并存。
不過,工商銀行在業績發布會上強調,短期挑戰不會改變長期向好趨勢,在保持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該行有很多優勢條件和強有力的基礎作為支撐。而為金融發展持續創造廣闊空間,將是工行應對挑戰的最大底氣。
一、利潤增勢放緩,營收規模新低
公開信息顯示,工商銀行成立于1984年,于2006年在上交所和港交所同日掛牌。該行已連續十一年位列英國《銀行家》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榜首和美國《財富》500強榜單全球商業銀行首位,在業內有“宇宙第一大行”之稱。
工商銀行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8430.70億元,在國有六大行中名列前茅,但較2022年的8757.34億元下降3.7%。不僅如此,這已是工行連續第二年出現營業收入下滑,收入規模也來到五年內的最低點。
回望過去,工商銀行于2019年實現8554.28億元的營業收入后,再度增長3.2%至2020年的8826.65億元,并于2021年創下9427.62億元的新高。但此后,該行的收入增勢便開始回落,2022年降至8757.34億元,降幅為7.1%。
貝多財經了解到,工商銀行的歸母凈利潤已連續多年維持正增長。根據經濟日報報道,工行2003年至2007年的稅后利潤復合年增長率高達38.1%,其中2007年的稅后利潤同比大漲65.4%,2008年依舊保持了35.2%的高速增長。
但自2019年邁入3000億元大關后,工商銀行的盈利增速便開始趨于放緩,2019年至2022年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3122.24億元、3159.06億元、3483.38億元和3611.32億元,利潤增長率分別為4.9%、1.2%、10.3%和3.7%。
2023年,工商銀行的歸母凈利潤為3639.93億元,雖然盈利總額再創歷史新高,但僅較2022年增長0.79個百分點;扣非后凈利潤為3614.11億元,較2022年的3585.58億元微增0.8個百分點,利潤端處于止步不前的狀態。
不過,工商銀行截至2023年末的總資產邁上新臺階,來到44.70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39.61億元增長12.9%。其中,來自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為26.09億元,同比增長12.4%。
二、定存推高成本,息差不及均值
進一步劃分收入結構可知,占工商銀行營收主導地位的利息凈收入出現了明顯下滑。
具體而言,工行的利息凈收入由2022年的6919.85億元收窄5.3%至2023年的6550.13億元。相比之下,該行2023年的非利息收入為1880.57億元,雖同比增長2.3%,但尚不足以抵補利息凈收入的降幅。
2023年,工商銀行的客戶貸款及墊款利息收入總額為9518.45億元,較2022年增加517.82億元,增長率為5.8%。其中客戶貸款及墊款平均余額同比增長12.4%,平均收益率下降0.24%部分抵消了規模增長的影響。
聚焦利息支出端,2023年工商銀行的存款利息支出為5896.88億元,較2022年上升1096.05億元,同比增長22.8%。該行在年報中稱,該現象主要是客戶存款平均余額增長13.8%,以及平均付息率上升0.14%所致。
其中,工商銀行公司存款平均付息率為1.85%,上升0.20個百分點;個人存款的平均付息率為1.76%,下滑0.07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銀行資金的主要來源,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似乎都更青睞定期存款。
從期限結構上看,工商銀行2023年的定期存款為19.32萬億元,同比增長27.6%;其中公司定期存款增長34.1%至8.84萬億元,個人定期存款增長22.5%至10.48億元。相比之下,該行活期存款較2022年減少6171.11億元,下降4.4%。
通常情況下,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均高于活期存款,因此定期存款占比的提升也推高了銀行的整體利息成本。同時,存款的定期化也意味著用戶儲蓄意愿更強,無形中影響了銀行的經濟活力,并對凈息差造成一定的壓力。
工商銀行亦在財報中解釋稱,利息凈收入的下降是因受到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調、存款期限結構變動等因素影響,該行的凈利息差和凈利息收益率(即凈息差)分別為1.41%和1.61%,均較2022年下降0.31個百分點。
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商業銀行2023年的凈息差由第一季度的1.74%持續走低,截至2023年末的凈息差僅為1.69%,首次跌破1.70%關口。就這個維度衡量,工商銀行的凈息差已低于行業平均值。
對此,工商銀行副行長姚明德在業績會上稱,從2019年開始,中國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累計下行80個與90個BP,在這個通道當中息差收窄是必然現象,并表示該行資產結構調整、延緩息差的應對措施效果已初步顯現。
三、逾期貸款上升,資本充足式微
如果說資產規模與業績效益是衡量一家銀行實力的“基本面”,那么資產質量則是關乎銀行長遠發展的“晴雨表”。
財報顯示,工商銀行截至2023年末的撥備覆蓋率為213.97%,較2022年的209.47%提升4.5%,抗風險能力有所增強。與此同時,該行的截至同期的不良貸款率為1.36%,較2022年下降0.02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已連續三年下降。
從增量的角度切入,工商銀行的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由2022年的23.21萬億元增長至26.09萬億元,增速為12.4%。相比之下,該行2023年的不良貸款為3535.02億元,同比增長10.1%。
但細分來看,工商銀行的公司類貸款不良率雖由2022年的1.96%降至1.81%,但中長期公司類貸款的不良率卻不見下降。不僅如此,該類目下2023年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013.19億元,較2022年的1725.49億元上升16.7%。
個人貸款方面,工商銀行2023年的個人不良貸款率為0.7%,上升0.1個百分點。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由0.39%上升至0.44%,信用卡透支貸款的不良問題更為顯著,在貸款占比下降0.2個百分點的前提下,不良率由1.83%上升至2.45%。
與此同時,工商銀行截至2023年末的逾期貸款為3304.24億元,較2022年的2840.31億元增長16.3%,逾期率亦上升0.05個百分點至1.27%。其中逾期期限3個月以內、3個月至1年、3年以上的逾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需注意的是,工商銀行根據《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要求計量的重組貸款和墊款827.23億元,貸款總規模的增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稀釋逾期貸款的占比。在此基礎上該行的逾期率仍呈上升態勢,顯然是一個不太好的信號。
另據財報披露,工商銀行的資本充足程度也均有所下降。截至2023年末,該行的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9.10%、15.17%和13.72%,分別較2022年下滑0.16個、0.47個和0.32個百分點。
四、結語
總而言之,被譽為“宇宙行”的工商銀行在發展過程中不乏光輝時刻,也有著自身亟待解決的難點與痛點。
面對風云變化的金融市場環境,這位銀行業內的“排頭兵”還將繼續定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力爭在破題中實現波浪式發展。
廖林稱,工商銀行接下來將深化實施四大戰略布局,圍繞布局現代化、風控智能化、動能數字化、結構多元化、基礎生態化等轉型方向推進各項工作。
而這些舉措又將對工商銀行的業績表現產生哪些影響,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