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A股上市城商行“萬億規模俱樂部”中的頭部玩家之一,背靠長三角核心經濟區、輻射全國的上海銀行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但近年來,該行卻從“起大早”到“趕晚集”,在發展中逐漸掉隊。
根據上海銀行前不久披露的財務數據,該行被增利不增收的“偏科”問題困擾已久,凈利潤的增長則是依靠控制信用減值損失這一“調節器”換來的結果。不僅如此,上海銀行還頻頻與千萬級大額罰單掛鉤,內控漏洞難掩。
進入新的一年,迎來新任掌門人的上海銀行,仍在加快轉型發展和結構優化層面持續做功,力求掙脫效益與口碑的泥沼,在城商行第一梯隊競爭中守住陣地、強勢突圍。
但在打造“精品銀行”的道路上,等待上海銀行解決的問題不可謂不多。
一、業績增勢疲軟,成長性不及同行
公開信息顯示,上海銀行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5年成立的上海城市合作銀行。該行于2016年11月登陸上交所,股票代碼為601229,亦是我國首家引入境外戰略投資機構、率先實現跨區域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
2023年,上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05.64億元,同比下降4.80%。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該行收入規模連續第二年下滑。在于2021年達到562.30億元的新高后,上海銀行的收入便開始出現回落,2022年下滑5.54%至531.12億元。
具體來看,占上海銀行收入七成左右的利息凈收入出現了明顯下滑,由2021年的404.38億元降至2022年的380億元,又進一步降低6.46%至2023年的351.64億元。相比之下,該行的非利息凈收入微增1.91%至154億元。
在收入增長停滯的情況下,上海銀行2023年的歸母凈利潤為225.45億元,較2022年的222.80億元同比增長1.19%;扣非后凈利潤為222.37億元,較2022年的219.94億元增長1.11%,利潤端雖實現了增長,但增勢不算顯著。
截至2023年末,上海銀行的總資產為3.09萬億元,較2022年末增長7.19%。而在資產總額超過3萬億元的三家上市城商行中,上海銀行不僅資產規模最小,業績也明顯不及排在其前的北京銀行、江蘇銀行。
2023年,北京銀行的收入為667.11億元,同比增長0.66%;歸母凈利潤256.24億元,同比增長3.49%。相比之下,江蘇銀行2023年營收742.93億元,同比增長5.28%;歸母凈利潤287.50億元,同比增長13.25%。
另據上海銀行發布的2024年一季度財報,該行2024年的收入為130.94億元,同比微降0.92%;歸母凈利潤為61.50億元,同比增長1.77%,仍存在增利不增收的問題。
相比之下,江蘇銀行2024年第一季度的業績增速創7年以來新高,營收、利潤分別增長11.72%、10.02%。另外,寧波銀行2023年末的總資產已達2.71億元,同比增長14.60%,有望超越上海銀行。
無論是從規模還是效益的角度衡量,上海銀行的處境都可謂是“前有虎狼,后有追兵”,要想在萬億城商行中脫穎而出并非易事。
二、撥備覆蓋下降,調節計提換增長
在回應增利不增收問題時,上海銀行工作人員向媒體回復稱,“前幾年整體經濟環境態勢還不是很明朗,我們對于一些客戶的風險狀況,審慎地計提了減值準備。現階段的話,我們也做了一些資產處置,對營收起到相對正向的作用”。
根據財報,截至2023年末,上海銀行的計提信用減值損失為114.34億元,同比減少48.62億元,降幅為29.84%,主要為債權投資信用減值損失減少。該行表示,其加大不良資產化解處置力度,客觀合理計提減值準備。
上海銀行2023年的貸款和墊款減值準備計提為105.57億元,同比下降6.35%,報告期末的貸款和墊款減值準備余額為452.75億元。此外,該行加大化解處置力度,報告期內核銷146.45億元,同比增長34.25%。
也就是說,上海銀行之所以能夠維持利潤端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調節信用減值損失實現的。其2023年的凈息差為1.34%,較2022年下降0.20個百分點,遠低于行業平均值的1.69%;凈利差為1.41%,亦下滑0.16個百分點。
針對息差收窄現象,上海銀行在財報中解釋稱,主要是因其把握市場利率波動中的機會,增加交易性金融資產配置,這部分資產收益體現在其他非息收入、其資金成本體現在利息支出,影響凈息差表現。
上海銀行方面還表示,該行將在未來增強對市場利率變化的敏感性,合理安排主動負債的吸納節奏、期限和品種結構,降低計息負債成本,努力對沖資產收益率下行對凈息差的影響。
再看資產健康程度,上海銀行截至2023年末的不良貸款率為1.21%,較2022年末下滑0.04個百分點,資產質量有所提升。不過,上海銀行的撥備覆蓋率降至272.66%,下降18.95個百分點,又于2024年一季度末進一步降至272.13%。
三、累計罰沒上億元,新掌門上任“救火”
目前,上海銀行主要持牌資管機構2家,分別為上銀理財及上銀基金,兩家子公司圍繞發展戰略,豐富產品譜系,服務不同客群的多元化需求。此外,該行還與攜程集團共同成立尚誠消費金融,跨境和綜合經營布局完善。
但需要指出的是,上銀理財2023年末的產品規模為2804.50億元,同比下滑29.51%。財報顯示,該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6.37億元,同比下降43.98%;凈利潤3.15億元,同比下降60.13%,經濟效益并不算可觀。
上銀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為1933.18億元,同比增長26.31%;公募管理規模1693.43億元,同比增長28.32%,其中非貨幣公募管理規模增長24.04%至1140.38億元。但就在2024年開年不久,該公司便因基金表現墊底、基金經理離職引發市場熱議。
而在完善服務矩陣,發力“精品銀行”建設的同時,違規問題等負面因素也不斷向上海銀行涌來。在過去一年內,該行因多項違規事實而被監管機構“點名”,累計罰款金額超過1億元,其中千萬元級別的大額罰單便有兩張。
2023年4月,上海銀行因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業務、虛增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量、違規向境外個人銷售外幣理財產品等8項違規行為,被處以9834.5萬元的罰款,并沒收違法所得19.9萬元,三名涉事責任人均被處罰。
上海銀行公開回應稱,上述處罰涉及的業務發生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部分業務按辦理的時間進行了追溯。該行承諾,將重視監管檢查與整改工作,通過健全制度體系、優化管理流程等措施,強化內控建設和風險管理機制。
僅在半年后,上海銀行重蹈踩監管“紅線”的覆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于2023年11月17日連開兩張罰單,劍指上海銀行存在不良貸款余額數據存在偏差、漏報多項數據、產品信息等級不及時等“三十二宗罪”,罰款金額共計1380萬元。
據Wind數據,上海銀行在截至2023年5月末的五年間,累計被罰沒1.46億元,其中貸款業務是違規重災區,被罰25次,合計被罰沒3606.3萬元。另據上海銀保監局,該行2022年的消費者投訴量為885件,為轄內中資法人銀行首位。
歷經坎坷的上海銀行,還于2023年落幕之時發生了高管人事變更。朱健因組織工作調動,辭去該行副董事長、執行董事、行長一職。與此同時,施紅敏在董事會六屆三十次會議上被推選為副董事長,并被聘任為上海銀行新任行長。
隨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批復的落地,施紅敏于2024年1月31日正式接任上海銀行行長兼副董事長。走馬上任,“新帥”能否帶領上海銀行扭轉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