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與民營企業“同根同源”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1996年成立的民生銀行(SH:600016、HK:01988)在發展的過程中優化經營管理模式,將業務重點聚焦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成為了名噪一時的“小微之王”。
在行業承壓的影響下,民生銀行逐漸呈現“掉隊”趨勢。過去的一年中,該行業持續推進業務結構調整,力求“輕裝前行”。但就2023年財報來看,民生銀行的經營效益疲態猶存,資產健康程度隱憂仍顯,風險合規管理問題頻出。
而在不久前,民生銀行更是發布多則公告,宣布高管陣容的變動。新任掌門人的“空降”和管理層的“大換血”,又將對其產生何種影響?能否幫助其再現昔日輝煌?
一、凈息差驟降,業績成長性不佳
財報顯示,民生銀行于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408.17億元,較2022年的1424.76億元下降1.16%。這一成績在9家A股上市股份行中處于中下游水平,收入規模僅高于華夏銀行和浙商銀行,且營收的成長性均不及前兩者。
2023年,民生銀行實現利息凈收入1024.31億元,同比下降4.68%,是導致該行收入下行的主要原因。不過,該行的非利息凈收入由2022年的350.13億元增長9.63%至383.86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亦提升至27.26%。
另外,民生銀行的歸母凈利潤自2020年出現斷崖式下跌,由538.19億元降低36.25%至343.09億元后,便一直內小幅波動。2023年,該行的歸母凈利潤為359.86億元,同比微增1.57%,但增速較2022年的2.65%有所放緩。
再看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凈利差和凈息差,民生銀行的上述兩項指標均較2022年同期下滑0.14個百分點,分別來到1.37%和1.46%。與此同時,該行的平均總資產收益率為0.48%,較2022年同期收窄0.02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平安銀行、招商銀行2023年的凈息差分別為2.38%和2.15%,而利潤規模僅為民生銀行二分之一的浙商銀行也實現了2.14%的凈息差。此外,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股份行的平均凈息差為1.76%,該行明顯未達平均線。
民生銀行副行長李彬在業績發布會上解釋稱,該行的凈息差降幅自2023年二季度開始逐步收窄,這其中付息負債成本率變化與同業相當,主要是生息資產和貸款收益率下降的趨勢逐漸減緩。
此外,考慮到存量房貸利率下降、LPR利率下行,資產收益率呈現下降趨勢,同時存款兌付有剛性,民生銀行預期2024年全行業凈息差將延續下降趨勢,該行凈息差也將持續承壓,但其將繼續努力保持凈息差整體降幅低于同業水平。
二、不良率維穩,房地產業仍承壓
民生銀行在財報中介紹,其持續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增強風險抵御能力,資產質量穩中向好。截至2023年末,民生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額為650.97億元,較2022年末下降42.9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48%,較2022年末下降0.2個百分點。
據了解,得益于不良貸款生成率的健康發展。2023年,民生銀行的不良貸款生成率為1.58%,較2022年的2.01%下降0.43個百分點,已連續三年收窄,且公司、小微、按揭及消貸業務的不良貸款生成率均同比下降。
但需要指出的是,民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在A股上市股份行中位于前列,與浦發銀行并列第二,僅略低于不良貸款率為1.67%的華夏銀行。再看與民生銀行資產規模差距最小的光大銀行,該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1.25%,遠低于前者。
貝多財經發現,民生銀行2023年來自房地產業的不良貸款金額高達170.38億元,占其公司不良貸款總額的44.55%。不僅如此,房地產業截至2023年末的不良貸款率為4.92%,遠高于其他行業,且較2022年上升0.64個百分點。
聚焦個人貸款與墊款業務層面,與“信用卡透支”有關的不良貸款金額為145.31億元,同比增長17.70%;不良貸款率進一步提升至2.98%,亦較2022年上升0.31個百分點。
此外,信用卡業務亦是民生銀行消費者投訴事件中的“常客”,投訴量占比65.82%。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民生銀行信用卡”的投訴內容共計近2000條,投訴內容涉及私自扣款、自動激活虛擬賬戶、最低還款收取高額利息等。此外,還有部分用戶反映,該行還存在暴力催收、恐嚇威脅、泄露用戶信息等問題。
而在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程度上,民生銀行的撥備覆蓋率雖較2022年末增長7.2個百分點至149.69%,但卻是上市股份制銀行中唯一一家低于150%的銀行。
三、內控存漏洞,大額罰單頻纏身
事實上,民生銀行的內部風控管理問題,亦能夠從其收到被監管通報的頻率中窺見一二。2024年開年第二天,該行就因實貸實付落實不嚴格,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款35萬元,上演了一出“開門黑”。
同日,民生銀行煙臺萊陽支行、贛州分行、中山分行和日照分行又分別因信貸業務管理不到位、企業型錯誤導致小微企業服務收費減免政策執行不到位、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誤導銷售等違規行為,累計被罰145萬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鹽城監管分局于兩天后發布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稱民生銀行鹽城分行存在票據業務管理不到位、項目貸款管理不到位、流動資金貸款被挪用等問題,并對其處以罰款110萬元的行政處罰。
1月5日,民生銀行常州支行又被曝“未經監管部門批準終止分支機構營業”,并被罰款60萬元。與此同時,民生銀行泉州陳埭支行因“案防工作不盡職,員工異常行為管控不到位”再領50萬元罰單,相關責任人也受到相應處罰。
換而言之,2024年僅過去五天,民生銀行的累計被罰金額就已超500萬元。而就在該行發布年報當日,民生銀行又南昌分行因出現“涉企服務收費業務內控管理不到位,違規收取小微企業資信證明類費用”問題,被罰款40萬元。
再將時間線拉長后可知,民生銀行已是監管“點名單”上的“常客”,2023年甚至收到了三張“天價罰單”。其中,民生銀行總行因存在14項違法違規事實,被罰6670萬元,分支機構被罰2300萬元,共計罰款8970萬元,并沒收違法所得。
另據媒體統計,民生銀行2020年至2022年的被處罰金額分別為1.11億、1.37億和0.46億,均位居股份制銀行榜首,三年內累計罰款金額超3億元。
四、人事“大換血”,管理層高薪拿到手軟
與罰款頻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生銀行高層盆滿缽滿的薪酬水平。
財報顯示,時任民生銀行董事長的高迎欣年薪為373.52萬元,較2022年的389.08萬元稍有下降。反觀其他披露具體薪酬的股份行,興業銀行以168.31萬元的董事長薪酬排名第二,但數額僅是民生銀行的一半。
報告期內,民生銀行全體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包括現任及離任)的稅前薪酬合計4681.7萬元,雖較2022年的5676.92萬元下降17.53%,但較以2108.49億元的薪酬總額位列第二的光大銀行而言,依舊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23年財報發布前半個月,民生銀行連續發布多起公告,拉開高管變陣的序幕。根據公告,該行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兼行長鄭萬春,執行董事、副行長袁桂軍因到齡退休,申請辭去相關職務。
民生銀行的新一任管理層名單,也隨著辭呈的公布相繼出爐。該行決定聘任王曉永“接棒”任職民生銀行行長,自鄭萬春辭任行長生效之日起,代為履行行長職責,直至其行長任職資格獲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核準。
公告顯示,王曉永出生于1970年,自1996年起加入中國建設銀行,先后擔任中國建設銀行重慶市分行行長、渠道與運營管理部總經理、四川省分行行長等職務,并擁有銀行審計部、授信管理部、風險管理部的工作經驗。
與此同時,民生銀行任命該行原黨委副書記、監事會主席張俊潼,授信審批部總經理黃紅日為副行長。此番變動后,民生銀行形成了“一正五副”的高管格局,但因張俊潼調任副行長,該行的監事會主席一職暫時空置。
此外,獨立董事解植春、外部監事王玉貴因在民生銀行任期累計已滿六年,不再繼續履職。目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已核準劉寒星擔任該行獨立董事的任職資格。
新任領導班子能否臨危受命,帶領民生銀行走出低谷,值得市場持續觀察。但據國泰君安研報維持民生銀行“增持”評級這一舉措來看,該行打贏重振業績的翻身仗不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