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張君
來源|貝多財經
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顯示,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審核委員會定于2025年7月18日召開2025年第23次上市審核委員會審議會議,審議的發行人為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芯生命”或“北芯”)。

據貝多財經了解,北芯是一家醫療器械企業。此前,該公司曾報考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但未能成行。2021年8月,北芯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6個月后“失效”。不過,北芯并未及時更新招股書,宣告闖關港股IPO“折戟”。
2022年10月,北芯和中金公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計劃在科創板上市,中金公司為其保薦機構。2023年3月,北芯遞交招股書,報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原計劃募資12.74億元。
而2024年12月,北芯更新遞交的招股書則顯示,該公司的擬募資金額變更為9.52億元,相較此前減少約3.2億元。對比來看,介入類醫療器械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介入類醫療器械研發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的募資金額均有不同程度的縮減。


此次闖關上會,北芯成色幾何?
一、募投項目屢引關注,募資金額下調
貝多財經了解到,上海證券交易所曾在第一輪問詢函中,要求北芯結合公司發展戰略說明介入類醫療器械產業化項目的產品產能規劃,介入類醫療器械研發項目的主要投向、核心研發管線,分析前述項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
彼時,北芯曾表示,介入類醫療器械研發項目總投資金額約為3.76億元,包括設備及軟件購置費、前期工作費、研發費用及預備費。其中,研發費用投入約為3.64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96.79%。

而據北芯更新遞交的招股書披露,“介入類醫療器械研發項目”擬投入2.82億元,較此前的3.76億元減少約9370萬元,主要變動與測試及材料費用、法規注冊及臨床費用、研發人員薪酬等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在第二輪問詢函中同樣關注了北芯的募投項目,要求其結合報告期內產能及產能利用率變化、在手訂單、主要產品的市場空間和銷售規模,說明募投項目擴建產能的合理性。
同時,披露單腔及雙腔微導管產品的最新商業化進展,發行人(即“北芯”)預計產品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提升、實現進口替代的依據;對比與同行業公司的沖擊波球囊、電生理產品的研發進度、已獲批產品數量及商業化進展,分析未來的商業化風險及應對措施。
據北芯介紹,該公司的主要產品為FFR系統和IVUS系統。2022年、2023年和2024年,IVUS系統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3.02%、93.17%和98.64%,FFR系統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2.67%、67.06%和67.54%。

北芯方面表示,根據公司的銷售預測及市場規劃,結合公司在生產車間管理及人員管理,該公司核心產品FFR導管產量和產能利用率穩步提升,IVUS導管在2022年7月取得產品注冊證后,進一步于10月進入規模化生產,報告期末最大產能顯著提升。
北芯稱,本次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將于2030年達到穩定投產,對應IVUS耗材新增產能為54.5萬條/年。假設公司冠脈IVUS導管持續高速增長,外周IVUS導管如期實現上市銷售且市場拓展符合預期,則對應2030年產能利用率將達到85%以上。
同時,本次募投項目介入類醫療器械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預計將于2030年達到穩定投產,對應FFR耗材新增產能為36.0萬條/年。根據公司對于市場規模及產品銷售的預測,預計2030年的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
北芯方面認為,結合公司戰略規劃及國際市場布局,為進一步布局國內外精準PCI市場、尋找新產品增長點并保持公司競爭優勢,公司本次募投項目介入類醫療器械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具備必要性,擴建產能具備合理性。
二、2024年研發投入不及銷售費用
據招股書介紹,北芯是一家專注于心血管疾病精準診療創新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致力于開發為心血管疾病診療帶來變革的精準解決方案,核心產品包括血管內超聲(IVUS)診斷系統、血流儲備分數(FFR)測量系統。
北芯方面稱,該公司是國內首家擁有血管內功能學FFR及影像學IVUS產品組合的國產醫療器械公司,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并改寫了中國冠狀動脈疾病臨床精準診斷完全依賴進口產品的局面。
自成立以來,北芯布局了冠狀動脈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及房顫等領域。截至招股書簽署日,該公司累計向市場推出9個產品,在研產品共有8個,覆蓋IVUS系統、FFR系統、血管通路產品、沖擊波球囊治療系統及電生理解決方案五大產品類別。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度,北芯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9245.19萬元、1.84億元和3.17億元,凈利潤分別約為-3.00億元、-1.55億元和-5373.97萬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約為-1.79億元、1.64億元和-6294.10萬元。

整體而言,北芯的業績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24年的營收突破3億元。截至報告期末,該公司暫未實現盈利。但從趨勢來看,北芯的虧損金額持續收窄。另外,該公司于2024年錄得經營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正數,造血能力開始顯現。
作為一家擬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北芯對研發的投入費用卻持續減少。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度,北芯的研發費用分別約為1.32億元、1.31億元和1.01億元,連續兩年下降;同時,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54.95%、72.03%和35.65%,降幅明顯。

相比之下,北芯的銷售費用卻持續增加。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該公司的銷售費用分別約為7588.23萬元、1.03億元和1.10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約為82.08%、55.98%和34.61%。
不難發現,北芯2024年的銷售費用還超過了同期的研發費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輕研發、重營銷”的境地。特別說明的是,其銷售費用中的相當一部分為會議費,分別為925.86萬元、1445.31萬元和1472.69萬元,2024年日均會議費高達4萬元。

此前,上海證券交易所曾在第一輪中要求北芯結合產品特點、業務拓展、境內外銷售比例、費用構成等因素,詳細分析公司在以買斷式經銷模式為主的情況下,銷售費用支出的合理性,未來銷售費用率的變化趨勢。
同時,說明發行人、經銷商與推廣商在市場銷售活動中承擔的角色差異;會議費、宣傳推廣費主要支付對象;各類宣傳推廣、學術會議等召開頻次、費用支出與行業平均水平的比較情況;差旅費及業務招待費的核算依據及內控措施,是否存在不當的利益輸送等。
北芯方面稱,該公司通過舉辦或參與學術會議的方式對公司產品進行普及和市場教育,為醫生提供專業臨床支持,以提高公司品牌及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認可度,擴大產品市場和客戶的覆蓋范圍。
其中,會議場次隨著公司產品、銷售規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各年度場均費用保持相對穩定。
三、有股東提前退出
成立至今,北芯已經完成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啟明創投、國投創合、夏爾巴投資、松禾資本等。其中,包括2016年的1400萬元Pre-A輪融資、2017年的700萬美元A輪融資,2018年的7000萬元B輪融資等。
2020年,北芯接連完成了B+輪融資和C輪融資,融資金額分別為1.44億元和1.8億元。2021年,北芯完成8500萬美元D輪融資。2022年9月,該公司再次完成1.21億元D+輪融資。
據招股書披露,北芯及宋亮曾和投資方作出“對賭”承諾,其中觸發條件為于2024年12月31日前未能完成合格上市等。其中,宋亮為北芯實際控制人,亦擔任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首席執行官)職務。
根據協議,自北芯提交首發申請文件之日起,上述對賭及特殊權利條款效力自動終止,該公司實際控制人僅在其上市申請未獲受理、被終止審查或經審核后未獲得通過或公司上市申報材料被撤回后負有與投資方另行協商的義務。
特別說明的是,在北芯向科創板遞交上市申請前不久,亦有多名股東退出該公司的股東行列。2023年1月,SpringHill、石河子泰譽分別出讓了所持北芯生命約648萬股、144萬股,交易對價分別約為8643萬元、1840萬元。
據招股書披露,河子泰譽轉讓的原因是其具有資金變現需求,而SpringHill則是“暫無投資境內上市公司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