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貝多財經
近日,廈門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恒坤新材”)就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二輪問詢函進行了回復。據貝多財經了解,第二輪問詢函共涉及7類問題,包括客戶集中、收入、存貨、技術研發、募資項目和生產用地等。
根據申報材料,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恒坤新材向客戶A1銷售的引進自SKMP的光刻材料銷售收入分別約為1.38億元、1.16億元和1.42億元。而2025年,大公司不再向客戶A1銷售引進SKMP的光刻材料,相關材料由SKMP直接向客戶A1銷售。

同時,發行人(即“恒坤新材”)為客戶A1光刻材料的第一大供應商。報告期各期末,發行人向客戶A銷售自產光刻材料的在手訂單分別為4751.10萬元、2011.40萬元和1773.19萬元,在手訂單逐年下降。
對此,上海證券交易所要求恒坤新材結合自身與SKMP自2025年起更新約定的具體情況等,說明發行人不再向客戶A1銷售引進自SKMP光刻材料的原因,結合最新在手訂單及同比變動情況等,量化分析相關事項對發行人未來業績的影響等。
同時,說明發行人在客戶A供應商中的排名情況,客戶A對發行人自產產品的需求情況,發行人相比其他供應商是否具備性能、競爭優勢,發行人向客戶A銷售自產產品的在手訂單情況及未來收入變動趨勢等。
此外,上海證券交易所還要求恒坤新材結合該公司與客戶A引進業務、自產業務的前述變動情況,說明二者合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發行人未來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已采取和擬采取的有效保障措施。
對此,恒坤新材方面稱,2020年之后,該公司確立了光刻材料業務自主研發發展戰略,持續推進自產光刻材料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且由于客戶對原材料實現國產化的要求較高。因此,該公司未再向客戶A1新引進SKMP的光刻材料產品。
截至2025年6月末,恒坤新材部分客戶在手訂單金額較2024年6月末或2024年末存在下滑,主要原因是公司客戶通常根據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預測需求來下達訂單,而后根據生產計劃提前通知公司在指定時間前發貨,客戶下單周期和單次下單金額不固定。
以客戶A的自產光刻材料為例,客戶A在2025年4月向發行人下達了多個金額較大的光刻材料訂單,訂單不含稅金額合計1.98億元,2025年4月到6月伴隨著零星訂單的下達以及在手訂單的執行,截至6月末的在手訂單金額為1.58億元。
據恒坤新材披露,2025年上半年,相關事項導致公司向客戶A1銷售的引進光刻材料收入、毛利及在手訂單金額大幅下降,短期內對公司經營業績造成了不利影響。不過,該公司自產產品及其他引進產品均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
具體而言,2025年上半年,恒坤新材的收入約為2.88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2.35億元增長22.68%。其中,自產產品收入約為2.50億元,同比增長72.53%;引進產品收入約為3836.84萬元,同比減少57.40%。


關于技術研發,上海證券交易所要求恒坤新材披露樹脂、光敏劑等原材料在光刻材料中的成本占比及重要性程度,結合發行人與競爭對手原材料來源比較情況、發行人的自產計劃及目前進度,說明發行人對自產產品核心生產要素的掌握情況。
同時,要求恒坤新材披露委托供應商G、廈門大學研發項目的具體內容,與發行人產品、核心技術的對應關系,發行人未來產品研發迭代、原料配方工藝開發是否仍需委托研發或合作研發等。
恒坤新材方面表示,委托供應商G研發項目具體內容系針對8款光刻材料樹脂的委托研發,包括3款SOC和5款i-Line光刻膠。其中,3款SOC樹脂均系對應發行人尚在研發中SOC,5款i-Line光刻膠樹脂包括發行人已量產供貨和尚在研發中產品。
對于廈門大學研發項目,恒坤新材稱,發行人與廈門大學合作成立創新中心,創新中心研發內容與發行人主營業務方向保持一致,均系針對集成電路芯片制造先進制程的關鍵材料。通過合作研發,進一步提升自身技術研發能力,有助于發行人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
另外,上海證券交易所亦在第二輪問詢函中關注了恒坤新材的募投項目調整,要求其披露募投項目用地調整的具體情況,SiARC相關項目的后續規劃及用地安排。同時,分析募投項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否存在新增產能無法消化的風險等。
據貝多財經了解,恒坤新材于2024年12月遞交招股書,報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本次報考上市,恒坤新材原計劃募資12億元,將用于集成電路前驅體二期項目、SiARC開發與產業化項目,以及集成電路用先進材料項目。
而據恒坤新材于2025年5月更新的招股書,2025年3月26日,該公司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會審議通過了《關于調整公司募投項目的議案》,同意“SiARC開發與產業化項目”不再作為募投項目,擬募資總額降低至10.07億元。
此前,上海證券交易所曾在第一輪問詢函中要求恒坤新材結合該公司現有產線、產能及產能利用率情況,建成后預計產線、產能及分配計劃,現有客戶、在手訂單和市場空間等,說明募投項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否存在新增產能無法消化的風險。
同時,結合現有產品結構、技術及研發人員儲備等,說明各募投項目的技術可行性,是否存在較大的項目失敗風險。此外,募集資金規模的合理性,三個募投項目累計使用10.83億元購買機器設備的合理性、必要性,與公司發展階段是否匹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