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何威
來源|貝多財經
“寧王”剛在港股站穩腳跟,億緯鋰能(SZ:300014)亦馬不停蹄“闖關”。
6月30日,A股動力電池巨頭億緯鋰能正式遞交主板上市申請,計劃實現"A+H"兩地上市,主要目的是拓展國際融資渠道,支持其全球化戰略,尤其是方興未艾的儲能市場。

在一眾鋰電池廠商中,億緯鋰能是少數實現了產業鏈全覆蓋的公司之一,布局深度僅次于寧德時代,成為少數實現“材料-電芯-系統-回收”全鏈條布局的企業。

2025年第一季度,億緯鋰能業績爆發,營收達128億元,同比增長37.34%,這主要得益于儲能和動力電池出貨量的攀升。全球清潔能源需求激增,儲能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增長,為億緯鋰營收增長打下了基礎。
但由于車企終端價格戰,對上游電池廠形成較大壓力,電池廠實際讓利幅度加大,部分訂單毛利率已跌破10%,億緯鋰能一季度毛利也跌至17.16%,壓力之下,港股二次上市成為公司解決當下發展難題的勝負手。
一、突出“雙寡頭”重圍
在動力電池行業的深度洗牌中,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統治力,二者在全球占據超50%的市場份額,于國內更是達到超70%的份額,形成了“雙寡頭”的統治地位。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二線廠商們在紅海市場中艱難求生,展開了一場生死博弈。而億緯鋰能卻如一匹黑馬,成功突出重圍。
億緯鋰能作為一家最初以鋰亞電池起家的技術型企業,憑借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精準布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024年,億緯鋰能實現營收486.15億元,超過中創新航、國軒高科,穩固地坐上了動力電池行業“榜眼”的位置。

2024年全年,億緯鋰能的整體毛利率表現也較為穩定。其中,動力電池業務的毛利率大致維持在14%左右,雖說守住了一定的利潤空間,但該業務板塊的營收卻同比上年下降了20%。
在出貨量方面,動力電池出貨量增長了7.87%,呈現出“增量不增收”的局面。2024年上半年,動力電池收入為89.94億元,毛利率為11.45%,二者分別同比下滑25.79%和2.66%。
這主要是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價格戰的沖擊,部分乘用車大客戶車型銷量未達預期,致使電池裝機量受到影響,波動明顯。
而儲能電池業務在2024年雖持續滿產滿銷,可受大客戶集中供貨等因素干擾,毛利率有所受損,全年為14.72%,同比下降2.3%。不過,其出貨量同比增幅超過九成,達到50.45GWh,展現出強勁的市場需求。

消費電池板塊則表現亮眼,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達28.31%,且呈現連續兩年占比提升的趨勢,2024年上半年該板塊營收為48.49億元,同比增長29.75%,產能充分釋放,下游需求的增加帶動了市場份額穩步提升。

然而,億緯鋰能的財務健康狀況卻亮起了紅燈。其長期借款從2020年的11.1億元急劇增長至2024年的175.7億元,資產負債表呈現出明顯的“杠桿化”特征。經營性現金流的惡化情況也不容樂觀,2024年凈額為44.34億元,相較于上一年近乎腰斬,這深刻地反映出企業盈利質量存在隱憂。

而且,億緯鋰能2024年應收賬款周轉天數達到95天,相較于2022年延長了24天,且明顯高于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這意味著每銷售100元產品,就會有更多資金被客戶占用,不僅大大增加了壞賬風險,還直接限制了企業的再生產投入能力。
二、出路在儲能
鋰電池收雖然受新能源汽車價格戰的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風電、光伏項目上網電量全面進入電力市場,通過交易形成價格,則對鋰電池需求開辟出了第二需求曲線。
2024年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達78.3GW,首次超過抽水蓄能,占全球市場47.3%。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新型儲能新增裝機12.9GWh,同比增長40.6%,尤其是工商業儲能同比增速超87%,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
2025年,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將突破100GW,從全球來看,今年的儲能新增裝機預計達221GWh,同比增長36%,中國、歐洲、美洲占全球增量的85%,但中東、拉美等發展中國家的增速較快,僅沙特每年就招標超過20GW可再生能源項目,配套儲能需求強勁,2025年大儲裝機有望高速增長。
當前全球儲能市場,中國企業占據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的93.5%,CR10集中度高達90.1%,形成“一超多強”的格局。
2024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排名中,寧德時代以29.5%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億緯鋰能以13.6%的份額躍居第二。

在和寧德時代的競爭中,億緯鋰能最大的差距在于客戶方面。
寧德時代儲能客戶包括特斯拉、Fluence、瓦錫蘭等全球TOP10集成商,2024年簽訂超200GWh戰略訂單。
而億緯鋰能主要客戶為華為、陽光電源、海博思創,訂單規模多在10-20GWh級別,且依賴單一客戶。例如如華為占其儲能收入的35%,抗風險能力較弱。
而且在4小時以上長時儲能和高功率調頻領域,寧德時代憑借系統集成能力占據60%份額,而億緯鋰能主要聚焦2小時標準儲能產品,在歐美表前市場滲透率不足15%。例如,寧德時代中標阿聯酋19GWh項目,億緯鋰能尚未進入中東GW級訂單核心競爭圈。
所以,對于億緯鋰能來說,急切需要打入長時儲能和拿到更多的訂單。

2024年,億緯鋰能率先量產628Ah大電芯,采用第三代高速疊片技術,系統能效突破95.5%,循環壽命超8000次,和寧德時代587Ah電芯打出了差異化競爭,直接對標歐美市場長時儲能的需求。
面對電力市場化改革趨勢,提出了光伏、儲能系統結合形成光儲氫一體化方案,動態功率匹配算法提升綠電利用率35%,開辟了儲能與綠氫結合的新賽道。
而技術形成差異化競爭,還只是基礎,問題是如何實現在海外市場形成更好的裂變。
三、差異化市場,“茍住”儲能
從一季度數據來看,億緯鋰能“田忌賽馬”的確是“茍住”儲能賽道。
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27.96億元,同比增長37.34%;其中儲能電池出貨量12.67GWh,同比大增80.54%,躍居全球第二,增速是動力電池的1.4倍。

不過其現在競爭策略仍停留在“規模優先”層面。在動力電池領域,公司未在材料體系或電芯架構上形成突破性創新,導致在動力市場陷入低價競爭時難以獨善其身;儲能領域雖通過大圓柱電池等新技術布局高端市場,但仍任重而道遠。
尤其是現在儲能市場正處于“規模擴張臨界點”與“技術突破窗口期”的重疊期。寧德時代加速鈉電池、固態電池的在儲能方向的迭代,億緯鋰能需盡快在這窗口期下打開海外市場。
所以,在A股IPO環境趨緊、融資渠道收窄的背景下,港交所憑借其國際化定位、靈活機制及低成本合規優勢,為企業打開了直通全球資本的“黃金通道”。
從戰略層面看,港股上市對億緯鋰能的全球化布局具有“一箭三雕”的效應。
第一,外幣融資直接對沖匯率風險。億緯鋰能募集到的資金可直接用于海外產能落地。億緯鋰能計劃將300億港元募資投向匈牙利大圓柱電池基地、馬來西亞儲能項目等,為海外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第二,資本與產能形成閉環。當前鋰電行業處于“融資驅動+全球擴張”的臨界點,企業需在資源獲取、產能建設、客戶拓展三端同步發力,而港股市場提供的持續資本支持,恰好能滿足海外項目從落地到量產的長期資金需求,例如馬來西亞工廠已實現年產6.8億只圓柱電池的產能,新增項目2026年量產,匈牙利項目2026年投產,這種“投產-盈利-再投資”的正向循環,將加速企業全球市場份額的擴張。
從“產品出口”到“資本+產能+品牌”的三維滲透,企業不僅規避了貿易壁壘,更通過屬地化生產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例如匈牙利基地貼近歐洲車企供應鏈,馬來西亞項目輻射東南亞儲能市場,這種“全球制造+全球服務”的模式,正在重塑中國鋰電企業的競爭邏輯。
在動力電池日益受新能源汽車主機廠降價的背景下,億緯鋰能在海外市場押注儲能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不過在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從技術到客戶的壁壘之下,億緯鋰能想要打出差異化,必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