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貝多財經
尚未迎來資本加冕,一場關于食品安全的風波有些先聲奪人。2025年5月27日,職業打假人 “王海測評”發布視頻,公開質疑老鄉雞門店銷售的“農家蒸蛋”和生雞蛋中檢出著色劑。

盡管上述爆料仍待老鄉雞官方回應與核實,但在其第三次沖刺IPO的關鍵時點,這一事件是否會對其上市進程帶來變數?又是否會引發資本市場對其“基本面”的再審視?
一、“雞蛋門”是煙霧彈?真正的考題在“過程可信”
從如今被質疑含著色劑的“蛋”,到一年前掀起風波的“雞”,為什么都發生在老鄉雞身上?去年4月,面對“180天散養雞”涉嫌夸大,甚至“無標準可依、無抽檢可證”的輿論風波時,老鄉雞原文公開“內部溯源報告”,報告677頁共20萬字,包含202個供應商明細,484個“三卡追溯檔案”(餐廳菜品追溯卡188個,央廚食材追溯卡136個,外采原料追溯卡160個)。
這份報告的信息顆粒度之高、覆蓋范圍之廣,在餐飲行業引起關注,被視為連鎖餐飲企業全鏈路信息公開的典范。但越是出人意料的舉動,越應回歸冷靜的基本判斷。如此龐大復雜的信息披露,是否真正回應了消費者最核心的關切?其過程是否可控、標準是否可落地?餐飲業最大的食品安全,從來不在“有沒有標準”,而在“標準是否執行”“過程是否可信”。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信息披露與標準制定只是“計劃-執行-檢查-改進”,即PDCA循環中的“計劃”與“執行”兩個環節,決定“過程可信”的,是后續“檢查”與“改進”的持續執行與自我糾偏能力。
PDCA循環由美國質量管理學家愛德華茲·戴明提出,是現代企業質量管理中用于持續改進的核心理論之一。這一理論強調的正是標準的設立只是起點,而后續必須建立反饋機制和持續改進流程,才能實現真正的質量控制閉環。
老鄉雞將招牌菜肥西老母雞湯所用雞源明確標注為自有養殖,但在《溯源報告》中也坦率承認,其他雞肉菜品的原料皆為外采。然而,《報告》側重于描述“此時此地”的標準,而難以系統化地呈現在任何門店、任何時間、任何班次都能跑通的執行邏輯。
它是一份靜態文檔,而非動態機制。此外,報告披露的老鄉雞僅能在合肥和六安實現當天配送,其他城市普遍存在1至2天的冷鏈傳輸周期,這對于新鮮食材的保質標準構成了額外挑戰。換言之,在大本營安徽省,老鄉雞可以對冷鏈、出品、復核保持高頻控制。但當門店下沉至省外多地城市,這一集中化機制能否“長臂監督”,尚需時間和實踐驗證。
從“180天散養雞”到如今被質疑使用著色劑的雞蛋,老鄉雞去年以來對外公示的種種信息,在標準描述上確實遙遙領先,但在執行能力和機制約束上是否完全閉環,尚需打個問號。對于正三沖IPO的老鄉雞而言,這一有關食品安全如何“過程可信”的答卷,遠未寫完。
二、高成本擴張下的發展成色,基本盤還穩嗎?
老鄉雞近年來的快速擴張,尤其是在門店數量和營收曲線上,看起來足夠穩健。但如果深入財務報表和運營結構,這家全國第一中式快餐企業的基本盤,是否穩穩當當?
先來看營收和利潤。招股書披露,2022年老鄉雞營收為45.28億元,2023年增長至56.51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達46.78億元。凈利潤表現上,2022年為2.52億元,2023年提升至3.75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為3.67億元。

圖源:老鄉雞招股書
實際上,老鄉雞直營門店的人均消費價格已從2022年的29.7元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27.6元,加盟店則從31.5元降至29.2元,毛利空間被進一步壓縮的同時,營收的增長更依賴門店擴張,而非單店效益提升。
這也解釋了為何老鄉雞選擇加盟加速擴張。2022年底,其加盟店僅118家,到2024年9月已增至455家。不過,2024年前三季度,其直營門店的單日銷售額約1.6萬元,加盟店約1.2萬元。這種運營表現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老鄉雞加盟體系在客戶黏性、效能提升等方面的落地難度。

圖源:老鄉雞招股書
與此同時,老鄉雞在組織運轉上的重營銷、重管理投入也拉高了運營成本。2023年全年銷售及渠道開支為5.46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仍達4.15億元。對于一家快餐品牌而言,這已處于行業高位。面對內外挑戰,老鄉雞聲稱要將IPO募集資金的45%用于建設新供應鏈體系,30%用于門店網絡擴張,表明其仍堅持重資產投入和規模化路徑。
老鄉雞的高成本擴張,可借用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的“成本疾病”理論加以解釋。在餐飲這類勞動密集、效率提升有限的行業,即便生產率無法快速提高,人員工資、門店租金、物流品控等成本上升,導致單位成本不斷攀升。老鄉雞在銷售及渠道開支等多方面持續投入,如果擴張速度超過效能提升的節奏,或容易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結構性困局。
進一步看,若其單店模型無法自我造血,增量擴張反而可能加劇資金壓力。換言之,營收增速放緩、盈利承壓、毛利下探、成本高企,這些關鍵指標或將共同構成一個問題,即,老鄉雞的基本盤,還能支撐它走多遠?
三、市場多維“擠壓”,老鄉雞的IPO籌碼還剩多少?
老鄉雞在招股書中自稱在中國中式快餐行業位列第一,但事實上,這個頭銜更多源自其門店規模和交易總額的相對領先,而非品牌壁壘或模式稀缺性。因為,中式快餐行業本就集中度極低,據灼識咨詢數據,2023年中國中式快餐行業前五大企業合計市占率僅為3%,老鄉雞以0.8%的份額居首。這背后的“暗語”是,行業尚未跑出真正的龍頭,也未形成穩定護城河。

圖源:老鄉雞招股書
從競爭態勢看,近年來,包括鄉村基、米村拌飯、超意興等區域快餐品牌紛紛崛起,部分在價格帶上對標老鄉雞,部分在品類打法上更輕、更靈活,已經對傳統連鎖構成多維“擠壓”。更別說肯德基、麥當勞在全國市場加速“中式化”菜單本地迭代,連鎖力與標準化能力遙遙領先。
從資本角度看,據其招股書可知,老鄉雞至今僅完成兩輪融資,2018年獲加華資本投資2億元,2021年引入麥星投資和廣發信德,募資合計1.39億元。然而,到2023年底,后兩家機構要求“回購退出”。2024年1月,老鄉雞以約9827萬元和5521萬元的價格完成了麥星投資和廣發乾和的股份回購。
這不只是對企業現金流的沖擊,還釋放出外部股東對其上市預期和長期成長的不確定判斷。更現實的問題在于,盡管老鄉雞提出的“第二廚房”定位有差異化想象力,但在當下信息充分的消費環境中,消費者更關注實際性價比與就餐體驗,而非抽象概念。2024年前三季度,老鄉雞直營店客單價為27.6元,與主打13-18元低價帶的區域快餐品牌相比,難言優勢明顯。
當我們回頭看招股書里那些亮眼指標,如營業收入、凈利潤、門店數、會員數量、日均翻臺率,它們確實構成了老鄉雞的規模優勢和運營基礎,但在市場競爭劇變的情況下,資本市場對“快餐第一股”的想象力到底還剩下多少?
老鄉雞上市,到底是融資為主還是戰略躍遷?其未來能否守住全國快餐第一的位置?又能否在下一個更高密度、更低利潤、更碎片化的競爭階段中,實現自身升級、模型優化和價值再造?換句話說,老鄉雞的挑戰不在講“故事”,而是要證明自己仍然是一家能持續賺錢的公司。
對一家三戰IPO的快餐企業來說,老鄉雞下一步要走的,是一條比“自曝”更難的路,如何在資本面前,回歸業務基本面。上市,只是一條通向未來的路徑,但不是目的本身。如果老鄉雞能證明無論市場怎么起伏,都能把一碗雞湯安全穩當地端上顧客的餐桌,那么資本市場不會沒有感知。
反之,不管是一個蛋還是一只雞引發的連鎖反應,則都有可能影響投資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