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科創板上市委發布的公告顯示,迪哲(江蘇)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曠視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曠視科技”)首發獲通過。至此,“AI四小龍”中已有兩家公司沖刺科創板上市的過程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此之前,云從科技已于2021年7月20日通過科創板上市委首發審核,且已補充更新了招股書(注冊稿)。據貝多財經了解,“AI四小龍”之中的依圖科技已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其A股發行上市審核已終止。
此外,商湯科技已經在2021年8月27日公開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相比之下,商湯科技的營收規模要遠超其他三家,位于“AI四小龍”之首,而曠視科技位列第二。
曠視科技累計虧損超150億元
根據商湯科技招股書,其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18.53億元、30.26億元、34.46億元。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營收為16.51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8.61億元增長91.8%。
曠視科技的招股書(上會稿)則顯示,其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8.54億元、12.60億元和13.91億元。2021年上半年,曠視科技的營收為6.69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3.50億元增長91.14%。
與營收相對應的是,曠視科技本次上市擬募資60.18億元,擬將募集資金用于基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AI視覺物聯網解決方案及產品開發與升級項目、智能機器人研發與升級建設項目、傳感器研究與設計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截至2020年末,曠視科技的累計未彌補虧損為147.31億元。其中,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凈虧損分別為28.00億元、66.43億元和33.26億元,扣非后凈虧損分別為5.65億元、12.49億元和15.47億元。
2021年上半年,曠視科技的凈虧損18.58億元,扣非后凈虧損9.29億元。
不止曠視科技,云從科技、依圖科技以及商湯科技等“AI獨角獸”均處于虧損狀態。對于虧損的原因,曠視科技在招股書中稱,主要是優先股以公允價值計量導致的賬面虧損,且其正處于發展期,投入大量資源用于研究創新及市場開拓等。
以2021年上半年為例,曠視科技認為,其虧損主要是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研發費用金額較大及股份支付費用較高所致,其中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導致的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為9.25億元、研發費用金額5.76億元及股份支付費用1.12億元。
研發開支方面,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曠視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6.06億元、10.35億元和9.9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0.94%、82.15%和71.87%,處于高投入階段。
貝多財經發現,隨著營收規模的增加,曠視科技的毛利率連續多年大幅下滑。數據顯示,其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62.23%、42.55%和33.11%,持續走低。其中,2020年的毛利率較2018年更是近乎“腰斬”。
作為技術型輸出型企業,曠視科技的地位并不算第一梯隊。在此之前,科創板上市委員會曾要求曠視科技說明“世界級”、“業界頂尖”等描述性詞語的依據,相關依據是否權威、客觀等。
而后,曠視科技對自身的相關表述進行調整,如刪掉“世界級”“全球規模領先”“世界范圍獲得廣泛認可”等形容詞或語句,并將“業界頂尖”改為“深厚”,“業界領先”改為“卓越”等。
主要客戶不穩定,集中度不高
貝多財經了解到,曠視科技的主要客戶穩定性存疑。2018年度,曠視科技的前五大客戶分別為中國移動、螞蟻集團、廣東飛庫科技有限公司、公司B和浙江泰源科技有限公司。
而在2019年,螞蟻集團則從曠視科技的前五大客戶中消失不見,僅有中國移動還是曠視科技的五大客戶之一,其余4家發生了變化。2020年,曠視科技的前五大客戶再度變了3個,中國移動也不再是其前五大客戶之一。
曠視科技曾在問詢時稱,其報告期內與消費物聯網業務各期前五大客戶合作較為穩定,客戶流失率較低。城市物聯網前五大客戶變動較為頻繁,主要原因系客戶通常需結合其當期執行的項目向其采購所需的軟硬件產品及服務。
事實上,在9月9日的科創板上市委2021年第66次審議會議現場,科創板上市委也針對曠視科技主要客戶不穩定,集中度不高且為非行業龍頭的情況,要求曠視科技進一步闡述公司的核心技術競爭力和未來發展前景。
就目前來看,曠視科技的答案或已經獲得了科創板上市委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