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多客
來源|貝多商業&貝多財經
民生銀行(SH:600016、HK:01988),正面臨“多事之秋”。
10月31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罰單顯示,民生銀行因相關貸款、票據、同業等業務管理不審慎,監管數據報送不合規等,被處以5865萬元罰款。同時,王周屋、向敏、李斌、何凡、王仲翔、黃紹輝被警告并罰款合計36萬元。

這張被罰總金額近6000萬的“天價”罰單,折射出了民生銀行在深度轉型時期的野心與困局——即便該行在業績發布會上對外強調其“戰略轉型成效已逐步顯現”,卻暴露出了運營模式的合規漏洞。

這家曾被稱為“小微之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如今正經歷著業績承壓、罰單頻現的至暗時刻,想要在市場利率下行周期中逆風展翅,真正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顯然還需直面多重挑戰。
一、大額罰單頻現,合規問題成沉疴舊疾
貝多商業&貝多財經注意到,這并非民生銀行今年首度收到千萬級罰單。2025年剛開年不久,該行便收到了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的警告,沒收違法所得99萬元,罰款1705.5萬元,另有17名相關責任人被處罰。

彼時監管部門就曾指出,民生銀行存在違反賬戶管理規定、違反清算管理規定、違反反假貨幣業務管理規定、占壓財政存款或者資金,違反信用信息采集、妨礙監管工作、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等“八宗罪”。
然而在此之后,民生銀行的內控頑疾非但沒有得到根除,反倒愈演愈烈。僅在2025年上半年該行的累計罰款便達到約2200萬元,其中泉州分行因個人貸款貸前調查不盡職、貸后管理不到位等問題,被處以250萬元罰款。

2025年9月,民生銀行大額罰單風波再起,短短半月內便收到兩張百萬級罰單。其中,該行因系統使用管控不到位、基礎軟件版本管理不足、生產運維管理不嚴等,被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罰款590萬元。

據此計算,包括文章開頭提到的處罰信息在內,今年以來民生銀行的累計被罰金額已超7500萬元,其中包括兩張千萬級罰單,四張百萬級罰單,涉及信貸風控、用戶管理、數據報送等銀行核心業務環節。
進一步拉長時間線可知,內控問題早已成為民生銀行發展路上的“攔路虎”。據不完全統計,該行2020年至2022年的被處罰金額分別為1.11億元、1.37億元和0.46億元,單年罰款金額均位居股份制銀行前位。
2023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局公布的涉及民生銀行及其分行、相關責任人的罰單高達71張,罰款金額超2.2億元,其中包括三張千萬級罰單;2024年合計罰沒金額雖然有所減少,但超80張的總罰單數目依舊不容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民生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于近日收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其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復,自核準之日起其監事會依法撤銷,職工監事已提交辭職函,未來原由監事會行使的法定職權將轉由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承擔。

據悉,民生銀行的此次調整是為響應金融監管總局有關上市銀行治理結構的制度安排,旨在以調整銀行治理結構的方式優化管理機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決策效率,推動該行由“被動合規”逐步邁向“主動合規”。
就這個維度來看,民生銀行并非沒有在優化銀行內部治理結構層面做出努力,但機制改革僅僅只是一個開始,頻頻出現的大額罰單,依舊拷問著其在實踐過程中內控體系建設、員工行為管理、數據審批監控等方面的能力。
二、業績增長“熄火”,規模與質量壓力并存
作為我國首家主要由民營資本發起設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生銀行自成立以來便始終秉承“服務大眾,情系民生”的企業使命,在服務民企和賦能小微的同時實現了運營規模的穩定增長,一度被冠以“小微之王”的稱號。
但隨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銀行業凈息差普遍承壓,民生銀行近年來的業績增長節奏已大不如前。2020年至2024年,民生銀行收入分別為1849.51億元、1688.04億元、1424.76億元、1408.17億元與1362.90億元,連續四年下滑。

從收入結構的角度切入可知,作為民生銀行主營業務收入來源的利息凈收入規模呈持續走低態勢,由2020年的1352.24億元降至2024年的986.90億元,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亦由276.64億元降至182.45億元。

不僅如此,民生銀行的盈利能力也岌岌可危,其歸母凈利潤在由2019年的538.19億元降低36.25%至2020年的343.09億元后,便一直徘徊在350億元左右。2024年,該行歸母凈利潤出現9.85%的下滑,來到322.96億元。

進入2025年后,民生銀行的業績仍未出現奇跡,前三季度該行實現收入1085.09億元,同比增長6.74%;但歸母凈利潤依舊同比下滑6.38%至285.42億元,其中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10.61%,連續第七個季度下降。

需重點關注的是,民生銀行的總資產已陷入原地踏步的困境,該行截至2025年9月末的資產總額為7.87萬億元,較上年末的增幅僅0.74%;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減少約137.21億元,其中個人貸款和墊款總額較上年末減少3.17個百分點。

截至9月末,民生銀行累計吸收存款4.26萬億元,僅較上年末增加65.07億元,0.15%的增幅并不顯著;其中個人存款余額1.3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72%,但公司存款余額卻減少至2.87萬億元,降幅約為2.65%。
即便民生銀行在業績會上稱該行的存款增長更要注重質量,而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并強調短期存款規模波動不會影響該行經營的韌性,反而會為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但存款波動帶來的業績影響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民生銀行的不良貸款已有抬頭趨勢,截至9月末的不良貸款總額為658.57億元,不良貸款率1.48%,在同業中處于較高水平;而其撥備覆蓋率僅143.00%,風險抵補能力明顯趨弱。

進一步拆分不良貸款后不難看出,盡管民生銀行已加快推進不良資產清收處置,但其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規模均較上年末有所提升,增幅分別為21.21%和10.76%,未來的資產質量依舊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

總體而言,在資產規模增長乏力的背景下,民生銀行業績變化猶如一條下行曲線,折射出其在落實戰略客群營銷體系過程中遭遇的困境,加之監管合規與資產質量下行風險猶存,該行要想走上穩健發展的康莊大道,還需進行更長遠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