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2月18日,蒙牛乳業(HK:02319,下同“蒙牛”)發布盈利預警公告,稱其預計該公司2024年的總收入預計將出現同比下降;凈利潤約為0.5億元至2.5億元,預計將較2023年的48.09億元下降約94.8%至98.9%。

在公告中,蒙牛乳業就其業績的大幅下滑給出了三方面理由,首先便是子公司貝拉米的虧損。考慮到貝拉米的經營狀況和財務表現,蒙牛乳業預期將計提相關商譽和無形資產減值,對蒙牛的業績影響約為38億元至40億元。

蒙牛乳業的聯營公司現代牧業,也將錄得19億元至23億元的額外乳牛公平值變動減乳牛銷售成本產生的虧損,以及商譽減值,產生約13.5億元至15.5億元的凈虧損,進而導致蒙牛錄得虧損7.9億元至9億元。
蒙牛乳業補充表示,原奶供需矛盾突出、消費需求不及預期是導致其年度總收入下滑的直接因素。不過得益于原奶價格的下降,以及各種提質增效措施,該公司預計其2024年的毛利率、經營利潤率都將出現明顯提升。
透過公告不難看出,蒙牛乳業的業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市場環境變動的影響,但貝拉米與現代牧業的虧損,才是導致蒙牛凈利潤斷崖式下跌的主要原因。而前述兩家公司,正是蒙牛乳業此前大舉投資并購策略下的產物。
如今,蒙牛乳業“雙千億”的豪言壯語仍在耳畔,但耗費巨資收購的企業,反倒成為了拖累其業績增長的始作俑者,此般尷尬的困境,無不拷問著該公司經營戰略的長期性與合理性。
一、擴張并購“后遺癥”凸顯
蒙牛乳業的擴張野心,可以追溯到2016年盧敏放上任蒙牛總裁后主導的一系列改革。
在盧敏放看來,要做好乳品,原料供應非常重要,因此盧敏放為蒙牛制定了“前瞻性布局國內國外上游奶源及乳原料”策略,并提出了“2020年銷售額、市值達到千億”的目標。在此情境下,并購似乎成為了蒙牛迅速壯大的必經之路。
2017年,蒙牛乳業在已持有現代牧業27.99%股權的基礎上,斥資18.73億港元增持后者16.7%的股權,將現代牧業納入麾下;兩年后,蒙牛又以15億澳元(約合人民幣7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澳洲嬰幼兒奶粉品牌貝拉米,溢價幅度達到59%。
此外,有機乳品公司中國圣牧、澳大利亞原料乳廠商Burra Foods、東南亞冰淇淋品牌艾雪、中國奶酪企業妙可藍多均是蒙牛乳業的收購對象。通過對外并購與內部架構調整,蒙牛完成了多元產業鏈的布局,躋身全國第二大乳企。
然而,并購本就是一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高風險戰略,其背后潛藏的不確定性不言而喻。蒙牛斥巨資收購的企業對母公司的回報相當有限,現代牧業2024年上半年便錄得了2.07億元的虧損,同比由盈轉虧。

同時,貝拉米也沒能在中國市場激起太大的水花,反倒出現了收入規模的急速下滑,由2020年的10.32億元大幅縮水至2022年的1.24億元。2021年和2022年,蒙牛就已對貝拉米進行了6.20億元和7.42億元的計提商譽減值。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蒙牛乳業業績首度受到并購企業的拖累。在被蒙牛以110億港元的總價溢價收購后,奶粉品牌雅士利的市場表現持續疲軟,不僅四年內收入縮水超三成,2016年更是直接錄得3.2億元的凈虧損。
受到雅士利虧損的影響,蒙牛乳業在2016年確認了商譽減值22.54億元。也是在這一年,蒙牛的收入實現了9.7%的增長,突破500億元大關至537.80億元,但凈利潤卻直接由盈轉虧至-7.5億元,出現了上市多年來的首度虧損。
入不敷出的雅士利于2023年黯然退市,但蒙牛乳業的困局顯然并未就此終結。如今貝拉米和現代牧業,使得蒙牛重蹈了2016年擴張并購“后遺癥”的覆轍,盈利能力再度面臨考驗。
二、多項財務指標“亮紅燈”
實際上,早在盧敏放大肆并購時便有不少業內人士表達了對此事的擔憂。一位蒙牛內部人員曾透露,蒙牛的業績并不好,且當時中國養殖業正處于低谷期,牧業公司屬于重資產行業,收購如此多的牧業公司,很可能會拖累自身的發展。
蒙牛乳業則在最新發布的盈利預警中表示,有關于貝拉米和現代牧業均為非現金性質的會計項目,并不會對蒙牛目前和未來的營運以及現金流產生重大不利影響,該公司截至2024年末的年度經營現金流同比表現穩健。
但根據蒙牛乳業發布的2024年中報,其截至2024年6月末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額為19.20億元,已較2023年末34.51億元的大幅減少15.30億元,降幅達到44.4%,腰斬近半的現金流凈額足以證明其財務數據并不樂觀。

不僅如此,蒙牛乳業的商譽出現了大幅增長,2024年上半年的商譽為89.05億元,已是2017年45.33億元商譽的近兩倍。截至6月末,蒙牛的資產負債率上升至56.2%,較2016年上升8.13個百分點,凈資產負債率更是達到了81.3%。
蒙牛乳業的“雙百億”目標,至今也仍是鏡花水月。該公司的收入在2023年實現了6.5%的同比增長,但986.24億元的收入水平仍未達到千億層級;凈利潤為48.09億元,更是較2022年同期的53.03億元下滑9.3%。

相比之下,蒙牛在國內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伊利股份(SH:600887)早在2021年便突破了千億營收大關,2023年的收入規模更是來到了1261.79億元的新高;截至2023年末,伊利的凈利潤為102.84億元,高出蒙牛同期利潤一倍有余。
蒙牛乳業2024年業績表現的全面回退,其實早有預兆。該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凈利潤分別為446.71億元和24.46億元,分別同比下滑12.6%和19.0%;毛利也由2023年同期的196.30億元,降低8.4%至179.85億元。

三、加速商譽減值“甩包袱”
貝多財經注意到,蒙牛乳業突發的盈利預警似乎并未挫傷二級市場的積極性,公告發布次日該公司的股價不降反增,漲幅高達10.36%。截至2月21日收盤,蒙牛報收16.64港元/股,市值約651.95億港元。
股價提升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蒙牛乳業承諾在考慮宣派股息時,會剔除貝拉米和現代牧業減值的影響,努力為股東爭取最大回報。而若拋開上述預期減值,蒙牛表示其擁有人應占利潤同比仍然穩健,給投資者們喂了一顆“定心丸”。
瑞銀也發布報告稱,如剔除46億至49億元的一次性減值影響,蒙牛乳業2024年經常性凈利潤將按年持平,并較該行及市場預期高出14%與12%,主要受毛利率擴張及節省成本所推動。
縱觀乳制品行業,雖然消費需求已逐漸復蘇,但整體市場環境依舊嚴峻。尼爾森IQ數據顯示,2024年12月乳乳品全渠道、線下的銷售額同比分別下滑2.7%和5.0%,整個乳品市場仍處在收縮區間,不少企業出現了業績倒退與虧損。
因此,有不少專家將蒙牛此次減值解讀為利空出盡。據“北京商報”報道,有分析人士稱這次的“一次性出清”,實際能夠幫助蒙牛充分釋放商譽歷史包袱,減輕資本面的負擔,使其資產負債表更加健康。
瑞銀亦在報告中指出,蒙牛乳業近期調整已部分反映減值損失,預期該公司在有效的成本控制及2025年原奶價格可能好轉的情況下,其利潤率將持續擴張。因此,瑞銀維持對其“買入”評級,目標價20.5港元。
值得關注的是,蒙牛乳業的“掌舵人”已在2024年3月變更,蒙牛原高級副總裁、常溫事業部負責人高飛接棒盧敏放,為蒙牛制定了“一體兩翼”的全新策略,未來將做強做優液態奶、奶粉等主體業務,并著重發展創新業務與國際化業務。
不過,這位新任總裁未來能否重振蒙牛昔日的風采,又將把蒙牛帶向何方,尚需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