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閃回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閃回科技”)遞交招股書,準備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據貝多財經了解,該公司曾于2024年2月遞表,此次是“失效”后的更新版本,清科資本為其獨家保薦人。

閃回科技在招股書中稱,該公司是一家從事提供消費電子產品后市場交易服務的公司,專注于手機回收服務市場。據介紹,該公司主要從以舊換新的方式啟動回收并促成新機的銷售,對采購的二手手機進行標準化轉售。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以2023年自消費者端回收交易總額計,閃回科技是中國最大的專注于線下以舊換新的手機回收服務提供商,亦是中國第三大手機回收服務商,市場份額分別約為7.4%和1.4%。
特別說明的是,手機回收領域的主要玩家還有萬物新生集團(愛回收,NYSE:RERE,下同“萬物新生”)、轉轉集團(轉轉)、閑魚、找靚機、回收寶、獵趣、多抓魚等。其中,萬物新生已于2021年6月在紐交所上市。
此次沖刺上市,閃回科技質量幾何?
一、收入規模不及愛回收十分之一
就閃回科技而言,該公司旗下平臺主要包括:閃回收、閃回有品,前者為閃回科技的線下回收業務品牌,后者則是二手電子產品銷售平臺。閃回科技在招股書中稱,該公司已與上游合作伙伴建立合作關系,遍布全國31個省份,49000多家線下門店。
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閃回科技的營收分別為7.50億元、9.19億元、11.58億元和5.77億元,毛利分別為6147.1萬元、5566.7萬元、7834.3萬元和2587.8萬元,凈虧損分別為4870.8萬元、9908.4萬元、9826.8萬元和4012.6萬元。

不難發現,閃回科技的收入保持增長態勢,毛利卻有所波動,其中2022年出現一定下降,2023年少有復蘇。另在2024年上半年,閃回科技的毛利再次下滑,該公司歸因于二手手機的銷售成本增長。
與此同時,閃回科技仍處于虧損狀態。而按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閃回科技2021年、2023年度均實現了盈利,而2022年卻錄得虧損。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的經調整凈利潤依然為負數。

相比之下,已經上市的萬物新生(愛回收)集團已然實現了持續性盈利。據萬物新生財報,該公司2024年第二季度的收入為37.8億元,non-GAAP凈利潤為8049萬元,已經連續八個季度實現穩定盈利。
就規模而言,萬物新生也遠遠超過閃回科技。數據顯示,萬物新生2023年度的總收入為129.7億元,較2022年的98.7億元增長31.4%。而2022年、2023年,閃回科技的收入則分別為9.19億元、11.58億元,均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
二、“花錢”買特定“第一”
但在特殊定語下,閃回科技將自己變成了所謂的“第一”。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以2023年自消費者端回收交易總額計,該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提供線下以舊換新的手機回收服務提供商。
為此,閃回科技聘請并向弗若斯特沙利文支付了144萬元的委托費用,用以對中國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交易市場以及手機回收市場進行分析并編制報告,供閃回科技的招股書文件使用。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手機回收市場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就以舊換新的回收手機交易額而言,于中國的市場由2019年的40億元迅速增至2023年的142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37.3%,預計進一步增至2028年的約565億元。

其中,閑置回收是回收手機的主要方式,其次為以舊換新。就閑置回收的回收手機交易額而言,統計數字由2019年約188億元增至2023年約487億元,且預計進一步增至2028年約1329億元。
以交易額的渠道明細劃分,線下渠道是以舊換新的手機回收主要渠道,2023年占總市場規模約77%。線下金額由2019年約33億元增至2023年約10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34.5%。同時,預計在2028年將達到約427億元,2023年至2028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約31.6%。

2021年、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上半年,閃回科技通過以舊換新方式采購的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主要為手機)的總數分別約103.3萬、117.3萬、150.5萬和55.6萬,采購交易總值分別約為5.38億元、6.59億元、8.39億元和4.54億元。
根據計算,通過以舊換新方式采購的交易總值占閃回科技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0.6%、87.9%、85.1%和94.4%。同期,閃回科技通過閑置采購的占比分別為4.7%、8.0%、5.7%和1.8%,通過企業回購的占比分別為4.7%、4.1%、9.2%和3.8%。
招股書顯示,閃回科技的銷售成本相當之高。報告期內,該公司的銷售成本分別為6.88億元、8.63億元、10.80億元和5.51億元。其中,約85.3%、86.1%、88.4%和87.6%為該公司采購二手消費電子產品的成本。
換句話說,閃回科技算的上是一家“重資產”的企業。另一方面,該公司的毛利率也明顯下滑。2021年、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上半年,閃回科技的毛利率分別為8.2%、6.1%、6.8%和4.5%,盈利空間進一步遭到壓縮。

三、曾夸大融資“金額”
貝多財經還發現,閃回科技的發展和小米集團有著密切的關系。據招股書披露,閃回科技于2017年完成240萬元天使輪融資,經調整金額約為168.18萬元;2018年引入順為資本、小米集團作為A輪投資者,合計4720萬元,經調整投資額約3060.58萬元。
2021年,閃回科技完成2.91億元C系列融資,經調整融資金額約為2.41億元。同年,閃回科技進行了重組,并引入Flexman(HK)作為投資者,融資186.76萬元。2023年12月,閃回科技獲得800萬美元D1輪融資,投后估值約3.4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億元)。

閃回科技在招股書中稱,就已處置其于深圳閃回若干注冊資本的投資者而言,其投資額按基準調整。即:經調整投資額應相等于該投資者支付的代價總額乘以(a-b)/a的比率,其中a是投資者支付的代價總額收購的深圳閃回注冊資本總額,b則是回購的。
而根據公開報道,閃回收(閃回科技)于2018年2月宣布獲得小米及順為基金近億元A輪融資。而招股書顯示,閃回科技2018年的A輪融資合計4720萬元,經調整投資額約3060.58萬元,和1億元之間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涉嫌夸大融資規模。
四、有股東減持、清倉
在這個過程中,亦有投資者選擇了減持或清倉退出。其中,創始股東高自斌于2016年5月持股55%,超過劉劍逸的45%。但閃回科技在招股書中稱,高自斌只是被動投資者,未參與該公司的管理及運營。
其中,劉劍逸為閃回科技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即“董事長”)、總經理。2017年1月,劉劍逸、海敏新順分別收購高自斌所持深圳閃回(閃回科技前身)27.86%、8.57%的股權。2018年2月,高自斌、陳建高、張福龍分別對外轉讓了所持深圳閃回的部分股權。
2021年中旬,君通投資及贛州開悅向段力平分別轉讓了深圳閃回1.37%、1.89%的股權,代價分別約1028萬元、1423萬元,對應閃回科技的估值為7.5億元。轉讓完成后,贛州開悅不再持有深圳閃回的股權(曾于2019年2月斥資1000萬元參與投資)。

另外,順為資本也在2021年減持了深圳閃回的部分股權。據招股書披露,2021年8月,北京轉轉精神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即“轉轉”)控制的發條時光斥資約9600萬元從金米投資、杭州順贏、順為科技受讓了深圳閃回10.27%的股權。

不久后,轉轉控制的發條時光又以5000萬元對價將所持深圳閃回5.35%的股權轉讓給了朱永梅。其中,朱永梅為國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轉讓完成后,轉轉通過發條時光控制深圳閃回4.93%的股權。

2021年下旬,深圳閃回進行了重組并設立了閃回科技(閃回科技于香港注冊成立為一家有限公司,主要于香港從事提供消費電子產品后市場交易服務。)作為重組的一部分,該公司引入Flexman(HK)作為新一輪投資者。
2023年11月,閃回科技設立浙江閃回,并于同年12月受讓了深圳閃回當時的股東收購深圳閃回的股權,相當于深圳閃回約98.18%的股權,總代價約為5576.76萬元。另在2023年12月,閃回科技獲得800萬美元D1輪融資。
特別說明的是,作為股東方——小米集團對閃回科技的支持還體現在業務層面。報告期內,閃回科技銷售小米二手手機的收入分別為2.21億元、2.71億元、3.01億元和1.41億元,分別占其總收入的29.6%、29.4%、26.0%和24.5%。

除了小米手機外,華為、VIVO、三星等品牌的二手手機也是閃回科技的主要銷售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