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渤海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渤海財險”)發布公告稱,根據互聯網保險業務經營相關監管規定,該公司已暫停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對于已生效的保險合同,渤海財險將正常履行合同約定的保險責任,并做好理賠等后續服務。
此消息對于渤海財險而言,無異于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這之前,渤海財險的償付能力與風險評級便常年處于低位,過度依賴車險業務使其業績來源單一、盈利能力羸弱,頻繁的違規罰單與訴訟案件,也嚴重挫傷了該公司的口碑。
在互聯網保險行業監管力度趨嚴的背景下,大股東親自下場帶隊,能否幫助渤海財險找到穿越寒冬的動力引擎?
一、風險綜合評級常年不合格
渤海財險的互聯網保險業務之所以被暫停,主要受風險綜合評級不達標的拖累。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在8月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中,規定了財險公司開展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應符合的條件。
根據要求,財險公司在符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規定的其他條件的基礎上,最近連續四個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最近連續四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B類及以上。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渤海財險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58.90%,較一季度末上升了4.08個百分點;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99.84%,較一季度末上升了4.33個百分點,償付能力充足率滿足監管要求。
然而,渤海財險2024年一季度、2023年四季度的風險綜合評級均為C,流動性風險等監測結果表現不佳。且自2021年一季度起,該公司的風險綜合評級已連續14個季度為C,公司內部的風險治理存在一定隱患。
渤海財險方面表示,其已加強對流動性風險的監測評估和業務品質管控,推動資產端、負債端的協調聯動,優化改善凈現金流水平。但對于風險評級長期“亮紅燈”的渤海財險而言,滿足監管要求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實際上,渤海財險的償付能力雖能滿足監管要求,但也遠遠落后于業內平均值。財產險公司2024年二季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7.9%和210.2%,而渤海財險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甚至一度低于100%。
另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評估,渤海財險2023年的SARMRA得分為70.48分,低于財險公司75.45分的平均分。且在監管總局評估的36家保險公司中,70分以下的僅有兩家,得分剛過70分紅線的渤海財險,業內排名大概率位于中下游。
可見,無論是從風險評估還是外部環境來看,渤海財險仍需主動對標監管重點,進一步推進償付能力的升維和合規經營的治理,完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要求。
二、車險業務換不來穩定盈利
公開信息顯示,渤海財險成立于2005年10月,由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國有企業發起設立,是首家總部設在天津的全國性財產保險公司,目前已擁有24家省級分公司,以及300余家地市級、縣級分支機構。
成立之初,渤海財險的保險業務收入規模呈穩定上升態勢,于2018年來到40.03億元的峰值。但在此之后,該項業務的收入便開始出現波動,2019年至2023年的收入分別為37.21億元、32.14億元、35.65億元、33.75億元和35.50億元。
渤海財險的盈利水平,也同樣難稱樂觀。即便是在保費收入成倍增長的2010年至2018年,該公司也僅在2015年實現了1.05億元的短暫盈利,其余年份均錄得虧損;直至2020年,渤海財險才再度實現750.88萬元的凈利潤。
接下來的三年,渤海財險依舊在盈虧平衡的浪潮中沉浮,2021年再度跌入虧損的泥潭,2022年和2023年則分別實現凈利潤3471.83萬元和4731.79萬元。累計虧損超15億元的渤海財險,目前仍未找到穩定的盈利上升通道。
不僅如此,渤海財險的經營結構的單一性十分顯著,業績高度依賴車險。2019年至2023年該公司來自機動車輛險保險業務的收入分別為32.68億元、28.20億元、30.96億元、27.47億元和28.21億元,占總保費比例高達八成。
遭在2020年接受藍鯨保險采訪時,中國自保網執行董事曹志宏就指出,渤海財險的保費增長相對滯緩,前五大險種占總保費比重幾近98%,車險業務占比近88%,經營粗放、產品線過于單一的業務結構并不利于企業成長。
渤海財險也曾在2020年工作會議上提出“效益為先,轉型發展,管理升級”的經營理念,意圖徹底改變長期以來的經營虧損問題,并將非車險業務戰略發展作為企業轉型的頭等大事。然而截至今日,該公司的“車險依存癥”仍未緩解。
渤海財險2024年上半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9.77億元,同比6.06%;凈利潤為2109.55萬元,同比增長80.49%。與此同時,該公司實現簽單保費20.89億元,其中車險簽單保費為15.91億元,占比依舊高達76.16%。
三、訴訟與處罰問題高發
車險業務的高度集中,使得渤海財險身負多項相關訴訟案件。據天眼查統計,渤海財險目前共涉及司法案件2478件,其中1733件司法案件的案由為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占比高達69.9%。
2024年以來,渤海財險涉案數量高達190次,案件遍及福建、重慶、江蘇等地。最新案件為江某與渤海財險、南城盈泰物流有限公司、邵武市佳誠汽車維修部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該案件將于10月28日開庭。
除去外部糾紛,內控問題也是渤海財險常年以來的“心病”。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于8月末公布的罰單中,渤海財險深圳分公司因財務數據不真實被罰款50萬元,相關責任人也分別被處以10萬元、7萬元、7萬元的罰款。
而就在兩個月前的6月27日,渤海財險嘉興中心支公司剛因編制或者提供虛假的報告、報表、文件、資料,以及利用保險代理人虛構保險中介業務套取費用被處以31萬元的罰款,相關責任人亦被罰款3萬元。
2024年剛開年,渤海財險青島分公司又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青島監管局處以罰款42萬元,原因為“直銷業務虛掛中介套取費用、虛列業務及管理費”。也就是說,渤海財險欺騙監管、投保人的違法違規行為頗為頻繁。
繼續往前追溯,渤海財險湖北分公司2023年也曾因編制虛假資料,被處以16萬元罰款。渤海財險天津分公司還被監管披露“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并被罰款34萬元。
另據監管部門統計數據,2023年以來渤海財險及其分支機構多次被監管部門處罰,累計被處罰金額超200萬元。種種跡象表明,渤海財險的在內控問題上存在不少漏洞,針對整改力度與合規經營意識仍有待提高。
就在今年3月,渤海財險新任董事長劉振宇任職資格獲批。據悉,劉振宇是渤海財險大股東泰達國際旗下的骨干,現任泰達投資副總經理、泰達國際董事長,此前曾在恒安標準人壽任職十余年,擁有豐富的壽險公司管理經驗。
大股東董事長掛帥親征,重振渤海財險業績的決心不言而喻。但就該公司所處的境遇來看,渤海財險的首要任務應當是修復市場信心與行業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