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緊隨多點Dmall的腳步,又一家“物美系”企業向著資本市場發起沖擊。近日,麥德龍供應鏈有限公司(下稱“麥德龍”或“麥德龍供應鏈”)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瑞銀集團、招商證券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
值得注意的是,麥德龍曾以物美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物美科技”)為名,于2021年遞表港交所,但上市進程因招股書過期而擱置。若該公司成功登陸港股,將標志著在資本市場沉寂多年的“物美系”再度卷土重來。
一、三十年沉浮,張文中的“物美”野心
麥德龍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為張文中在北京創立第一家物美綜合超市,并開始以物美為品牌名經營零售業務。依托于信息管理系統,張文中的物美集團越做越大,邁向邊發展邊并購的道路。
在這期間,受困于大賣場經營寒冬的物美商業以回購流通股的方式完成私有化,于2015年從港交所退市,但物美集團的對外擴張仍在繼續。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物美集團相繼收購百安居、韓國樂天,并參與了重慶商社的混改。
2020年,物美集團以20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德國企業麥德龍(METRO)中國業務的80%股權,并于次年將其與物美超市的零售業務打包整合為“物美科技”,推進其在港交所的IPO,此舉也被視為“物美系”的二次上市。
物美科技的招股書失效后,張文中雖然沒有重新“激活”上市進程,但并未放棄重回港股的目標,將目光轉向旗下零售業SaaS解決方案供應商多點數智(Dmall)。前不久,多點Dmall獲得了中國證監會的IPO備案。
而上市折戟的物美科技,則進行了一場徹頭徹尾的資產轉移與業務重組。物美科技將零售業務、裝飾建筑工程業務盡數轉讓給物美集團,并引入物美集團的食品快消供應鏈業務,搖身一變成為專注供應鏈服務的全新“麥德龍”。
據招股書介紹,麥德龍是一家食品快消供應鏈解決方案服務商,為廣泛的企業及機構客戶、零售商提供各式各樣的商品和解決方案,業務范圍涵蓋食品服務及配送解決方案、福利禮品解決方案、零售商配送解決方案及商品批發。
從屢敗屢戰、三度闖關港交所的多點數智,到改頭換面、剝離核心零售業務只為成功上市的麥德龍,“物美系”及張文中在市場中動作頻頻,足以證明其重新擴張資本版圖的迫切性。
二、營收三連降,依賴物美集團存活
麥德龍在招股書中表示,其將Metro AG的質量保證標準與中國本地實踐相結合,并制定麥德龍評估標準。此外,該公司還建立了產品追溯系統,以分布式倉儲加工模式為基礎的全國性物流網絡,將數字化能力運用于各個業務環節。
截至2023年末,麥德龍已分別為超5.2萬名提供食品服務和配送解決方案,為超8.8萬名客戶提供福利禮品解決方案,并就物美集團的100家麥德龍門店、366家物美超市門店和304家物美便利店提供零售商配送解決方案。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按中國市場2023年的收入衡量,麥德龍在食品快消供應鏈、零售供應鏈、商業福利和禮品解決方案服務商中均名列第二,且是第五大餐飲供應鏈解決方案服務商,以及第一大團餐供應鏈解決方案服務商。
2021年至2023年,麥德龍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78.20億元、271.02億元和248.58億元,雖然整體收入規模頗為可觀,但收入的成長性不佳,2022年和2023年的收入降幅分別約為2.6%和8.3%,呈連年下滑態勢。
但可圈可點的是,麥德龍維持住了毛利水平的增長,同期內分別實現毛利潤25.19億元、26.33億元和26.56億元,毛利率亦由2021年的9.05%增至2022年的9.71%,并于2023年突破10%,來到10.68%。
按照業務進行細分,零售商配送解決方案是麥德龍的主要收入來源,分別貢獻營收166.34億元、164.14億元和149.32億元,約占總營收的六成;但此項業務收入也出現了明顯回落,且毛利水平十分有限,僅在3%左右。
貝多財經了解到,麥德龍還將在未來發展中進行折扣讓利。在今年5月舉辦的舞美三十周年發布會上,張文中宣布將首批超500種商品納入“天天低價”商品的行列,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天天價廉,永遠物美”的服務。
此外,麥德龍的收入增長,也很大程度上依賴背后的“大樹”物美集團。該公司過去三年來自物美集團的收入分別為170.97億元、168.87億元和154.05億元,占其總收入的61.5%、62.3%和62.0%,幾乎掌握了麥德龍的“命門”。
三、現金流不足,應收賬款額高企
一面是順應價格戰主動讓利消費者,一面是終端供應鏈渠道過度依賴“物美系”導致的獨立議價空間不足,在經年累月數以百億計的銷售成本承壓下,麥德龍的經營效益十分有限。
在2021年實現3.32億元的凈利潤后,麥德龍由盈轉虧,錄得4.71億元的凈虧損,2023年則再度實現2.53億元的利潤,盈利水平難言穩定。而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麥德龍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1.08億元、4.12億元和4.30億元。
麥德龍解釋稱,其2022年的虧損主要是因公共衛生事件下,福利禮品客戶結算時間較長。此外,由于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發生波動,該公司2022年錄得優先股產生的贖回負債賬面值增加8.83億元,也對凈利潤造成了一定影響。
透過招股書不難看出,麥德龍第三方客戶的支付能力趨弱,2021年至2023年該公司扣除信用虧損撥備的貿易應收款項分別為5.90億元、6.28億元和5.26億元,周轉天數分別為20.1天、23.1天和24.0天,賬齡明顯被拉長。
除此之外,麥德龍報告期同期還分別存在18.71億元、27.40億元和45.28億元的應收關聯方款項,復合年增長率達到55.6%。截至2024年4月末,該公司仍有44.31億元的關聯方款項待收取。
而麥德龍自身的資金狀況,本就已經不容樂觀。該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已由2021年末的25.82億元降低27.80%至2022年末的18.64億元。由于投資活動所用現金流增大,截至2023年末,麥德龍的賬上只剩下5.27億元現金。
與之相對的是,麥德龍截至同期的流動負債凈額分別為6.79億元、18.97億元和43.75億元,短短三年時間負債翻了七倍。截至2024年4月末,該公司的負債凈額進一步擴大至82.31億元,已是債臺高筑。
不難看出,麥德龍之所以如此急于上市,賬面現金遠遠無法覆蓋流動負債是不可忽視的原因。然而,擺在麥德龍面前的,不僅是資金流動性的巨大恐慌,還有市場對其獨立盈利能力的重重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