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證監會披露境外發行上市備案補充材料要求(2024年4月19日—2024年4月25日),涉及縱目科技、卡羅特、小馬智行等公司。據貝多財經了解,縱目科技于2024年3月遞交招股書,準備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此前,縱目科技曾計劃在A股上市,并于2022年11月遞交招股書,后于2023年9月終止。對此,證監會要求該公司說明曾經申請A股上市的相關情況,以及是否存在對本次發行上市產生重大影響的事項。
同時,要求縱目科技說明該公司2021年12月以來歷次股份變動的定價依據及合理性。針對員工持股平臺存在外部人員和離職員工持股,要求該公司說明相關人員入股原因、入股價格、作價依據和資金來源,是否涉及利益輸送,并請說明合規性。
此外,要求縱目科技說明:業務經營是否涉及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的情形;業務經營是否符合《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汽車雷達無線電管理暫行規定》等規定,并說明上市前后履行數據安全保護責任和義務的相關安排或措施等。
業績增速放緩,虧損規模擴大
據貝多財經了解,縱目科技于2022年沖刺科創板上市,原計劃募資20億元,將用于上海研發中心建設項目、東陽智能駕駛系統生產基地項目(一期),以及補充流動資金,華泰聯合證券為其保薦機構。
此次沖刺港交所上市,縱目科技計劃募資用于研發、用作生產基地及新生產線的資本開支、運營資金及一般用途。特別說明的是,縱目科技曾于2017年2月21日在新三板掛牌,2017年12月11日終止掛牌。
據招股書介紹,縱目科技是一家ADAS(高級輔助駕駛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該公司提供全面自動駕駛功能的解決方案。此外,該公司也開發自動駕駛能源服務機器人。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縱目科技已就50款車型與16個OEM實現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量產,涵蓋2022年中國銷量排名前十的所有OEM(占中國市場乘用車總銷量的72.1%)以及多家中國其他主要新能源汽車品牌開展業務合作。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縱目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25億元、4.69億元和4.98億元,凈虧損分別為4.34億元、5.88億元和5.64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3.82億元、4.77億元和5.16億元。
貝多財經發現,縱目科技的營收整體呈增長態勢,但增速已經有所放緩,其中2023年僅較2022年增長6.15%,而2022年則較2021年增長108.34%。按非國際財務準則計量,縱目科技的虧損金額也在持續增加,最近三年合計虧損約14億元。
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稱,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i)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采購產生了大量銷售成本;(ii)于往績記錄期間,該公司產生了大量研發費用,以建立和保持市場領導地位、增加收入和實現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曾在首輪問詢中質疑縱目科技信息披露質量,并要求其刪除不具有重大性的、通用性的風險提示及冗余信息,刪除“第四節風險因素”中與重大事項提示部分的重復內容,刪除附件中“報告期初至今的股本和股東變化情況”。
同時,要求縱目科技結合公司實際情況細化完善持續經營能力、“毛利率較低的風險”“研發失敗或研發成果無法產業化的風險”等的信息披露,并補充完善重大事項提示內容;披露對賭協議的簽署主體、具體內容、解除情況及對縱目科技可能存在的影響等。
有股東提前退出,股權價格波動明顯
此次沖刺港交所上市,證監會則要求縱目科技說明其2021年12月以來歷次股份變動的定價依據及合理性。針對員工持股平臺存在外部人員和離職員工持股,要求其說明相關人員入股原因、入股價格、作價依據和資金來源,是否涉及利益輸送,并請說明合規性。
招股書顯示,縱目科技已完成多輪融資。據招股書披露,2015年11月,該公司獲得4000萬元A輪融資;2016年9月獲得2000萬元A+輪融資,2017年3月獲得約1億元B輪融資,2018年獲得1.3億元C輪融資,2019年獲得約1.2億元C+融資。
2019年12月,縱目科技員工持股平臺——上海縱目認購該公司126.40萬股新發股份,對價為1800萬元。2020年完成約2.3億元D1輪融資,每股成本為32.46元。2020年11月,向員工激勵平臺(上海浩目)發行及配發股份,總對價約為3000萬元。
2021年3月,縱目科技完成約6.3億元D2輪融資,每股成本為43.45元。2021年5月,縱目科技完成約1.1億元D3輪融資,每股成本為56.48元。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完成約8.7億元E輪融資,每股成本為93.56元。
值得一提的是,多名股東(投資方)選擇提前減持或退出,并轉讓了縱目科技的股權。其中,協同禾盛于2016年6月向協同創新轉讓了縱目科技1.25股股份,“套現”2000萬元,仍持有該公司股份。
2017年11月,寧波縱目向德豐嘉潤轉讓縱目科技82.1萬股股份,總對價為1149.4萬元;2021年1月,縱目香港向晶凱文贏轉讓51.8萬股股份,總對價為1850萬元;2021年2月,德豐嘉潤向重慶科興轉讓7萬股股份,總對價為2500萬元。
2021年5月,德豐嘉潤、協同創新、平潭建發貳號分別向湖北小米轉讓縱目科技約230.16萬、49.18萬、69.05萬股股份,價格分別約為1億元、2136.58萬元、3000萬元;德豐嘉潤、協同創新分別向晶凱恒得轉讓股權,分別“套現”約2723.38萬元、276.62萬元。
2021年7月,兩江新興產業基金向兩江承智轉讓縱目科技約123萬股股份,上海燊喜向田榮金轉讓約18萬股、金根投資向陳越轉讓約171萬股、寧波縱目向東陽市冠定轉讓約226萬股,價格分別約為4233萬元、650萬元、2000萬元、1.28億元。
2022年2月,德豐嘉潤向陳建軍轉讓縱目科技約35.6萬股股份,總對價約為3000萬元,每股成本為84.20元;2022年3月,德豐嘉潤向嘉興豫富轉讓約25.1萬股,總對價為2000萬元,每股成本為79.53元。
同樣在2022年2月,常州豐浩向晶凱銘新轉讓縱目科技約4.6萬股股份,總對價約為3230萬元,每股成本為70.17元。不難發現,縱目科技的股份變動定價出現了明顯的波動。其中,2021年末E輪融資的每股成本為93.56元。
而2022年2月,陳建軍受讓德豐嘉潤所持縱目科技股權時的每股成本則為84.20元,2022年3月則進一步降至79.53元。另在2022年2月,晶凱銘新受讓常州豐浩股權時,對應的縱目科技每股成本則為70.17元。
本次上市前,縱目科技的控股股東為香港縱目,直接持有該公司22.17%股份;實際控制人為RUI TANG(唐銳),其一致行動人為李曉靈(唐銳母親)。截至招股書簽署日,唐銳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控制縱目科技33.30%股份對應的表決權。
其中,唐銳通過持有香港縱目100%股權,間接控制縱目科技22.17%股份,并通過上海浩目、上海縱目分別控制縱目科技1.92%和1.31%股份;李曉靈為寧波縱目、寧波天縱的執行事務合伙人,通過寧波縱目和寧波天縱分別控制縱目科技6.35%和1.56%股份。
同時,東陽冠定持股6.48%,君聯資本通過君聯成業與秀悅投資分別持股7.55%、1.19%,聯想控股通過聯瑞前沿持股1.20%,協同創新通過協同禾盛、協同創新分別持股4.27%、3.69%,小米通過小米產業基金持股4.73%%。
根據最新招股書,唐銳通過香港縱目持股22.17%,唐銳及李曉靈合計擁有縱目科技33.30%的權益。目前,唐銳為縱目科技執行董事、董事長、首席執行官(CEO)兼總經理,張爽為聯席首席執行官,林坤為首席財務官,萬志強為執行董事、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