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夏基金發布關于華夏野村日經225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QDII)(下稱“華夏野村日經ETF”)二級市場交易價格溢價風險提示及臨時停牌公告。
公告內容顯示,華夏野村日經ETF二級市場交易價格明顯高于基金份額參考凈值,出現較大幅度溢價,投資者如果盲目投資,可能遭受重大損失。為保護投資者利益,該基金將于2024年1月17日開市起至當日10點30分停牌。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華夏基金2024年開年以來第五次發布溢價風險提示公告,此前的1月16日、13日、12日和6日,該公司先后發布關于旗下華夏野村日經ETF二級市場交易價格溢價風險提示公告,提醒投資者理性消費。
然而,跨境ETF炙手可熱的發展態勢更多的是在海外股市持續升溫、國內投資者全球化投資布局趨勢下的“風口掘金”。回望過去的2023年,華夏基金再度爆發“老鼠倉”事件,還因高額管理費屢受投資者質疑,行業信譽與口碑遭到重創。
華夏基金的現狀,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一、持續虧損,新產品曲高和寡
公開信息顯示,華夏基金成立于1998年,是“老十家”的基金公司之一,定位綜合性資產管理公司,服務范圍覆蓋多個資產類別、行業和地區,以公募基金和機構業務為核心,構建了涵蓋華夏香港、華夏資本等多元化資產管理平臺。
華夏基金早在2000年8月就提出了“研究創造價值”的投資理念,不斷釋出積極的發展信號。該公司的資產規模在2016年時突破萬億大關,不過受到固收類產品縮水等因素的影響,華夏基金2017年的資產規模下滑至8696.1億元。
2018年起,華夏基金重塑投研體系,資產規模回升至8797.23億元,并于次年進一步增長至1.03億元,重返萬億規模賽道。在此之后,華夏基金的總資產持續穩健增長,并于2022年躍升至1.72萬億元,實現“三連跳”。
截至2023年6月末,華夏基金的管理資產規模突破1.8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公募基金規模1.2萬億元,位列行業第三;被動權益基金數量總規模約2701億元,在全市場中排名第一。
華夏基金在官網中介紹,其不斷定義和創設資產,為管理資產創造工具,旗下管理著923個產品及組合,其中公募基金353只,企業年金組合173個,職業年金組合76個,是管理產品及組合最多的基金公司之一。
Wind數據顯示,2023年華夏基金旗下有三只產品的收益率超50%,其中華夏北交所創新中小企業精選兩年定開更是以全年58.56%的漲幅位列主動權益基金業績榜首。與此同時,華夏基金產品在量化、ETF、QDII等多個細分領域均表現不俗。
但輻射全局,華夏基金的總體收益率并不算樂觀。截至2023年9月末,華夏基金在管基金產品共673只。其中,近六個月共有477只基金累計收益率為負,累計虧損20%以上的共有13只,其中以華夏中證光伏產業C的跌幅達24.49%。
回望2023年,華夏基金旗下包括華夏旅游ETF、華夏優勢精選、華夏新能源ETF、華夏中證光伏產業指數、華夏新起點混合、華夏智能升級混合在內的多只產品跌幅超過30%,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墊底。
繼續往前追溯,2022年末華夏基金規模在100億以上的基金共三只,其中華夏能源革新A過去一年回報率為-27.41%,華夏回報A的回報率為-8.62%,華夏行業景氣回報率為-13.87%,產品表現難稱難言合格。
產品虧損背后,與華夏基金激進的打新戰略息息相關。據統計,該公司2022年至2023年10月參與打新并獲配的股票為390只新股,其中超募新股為271只,占比為69.48%;破發的股票為99只,打新破發率為25%。
2023年上半年,全市場共有36只新股在上市首日破發,占比超20%,其中華夏基金獲配的新股有26只破發。不僅如此,華夏基金的“踩雷股”大多存在報價偏高的問題,甚至出現報價高于發行價兩倍多的情況。
二、屢現“鼠倉”,管理費居高不下
受到頻頻“踩雷”的拖累,2022年華夏基金旗下基金收入合計虧損1095.29億元,盡管基金產品表現不盡如人意,但華夏基金仍從中收取了60.05億元的管理費用。
其中,在回報率為負的情況下,華夏能源革新A、華夏回報A和華夏行業景氣三家百億規模基金產品對應的管理費分別為2.90億元、1.89億元和1.69億元。2023年上半年,華夏基金為投資者們“掙”得12.71億元,又收取管理費用30.37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在基金規模擴大的助推下,產品的虧損并對華夏基金“旱澇保收”的整體業績產生重大影響。該公司2022年實現收入74.75億元,凈利潤21.63億元,實現穩定盈利;2023年的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37.11億元和10.75億元。
基金賺錢,基民虧錢,此類問題引發了投資者們的質疑與不滿。有投資者指出,基金公司通過管理費和其他費用從投資者手中獲利,而投資者本身卻面臨虧損的風險,最終損害的是投資者的利益。
順應行業發展實際和投資者呼聲,證監會于2023年7月8日宣布啟動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托管費率將統一降至不超過1.2%、0.2%,公募基金證券交易傭金費率將有所下降,銷售環節收費將逐步規范。
隨后,華夏基金發布公告稱,自7月10日起調低旗下部分基金的管理費率及托管費率,并對有關條款進行修訂。本次下調費率涉及到華夏基金旗下101只產品,相關產品的管理費率由1.5%下降至1.2%,托管費率由0.25%下降至0.2%。
貝多財經注意到,華夏基金的內部管理上同樣存在著隱憂,甚至一度被稱為公募圈內的“老鼠窩”。2023年11月,河北證監局宣布了針對前華夏基金經理夏云龍的行政處罰決定,這距夏云龍卸任全部華夏基金在管產品已過去了8個月。
通報信息顯示,夏云龍存在因職務便利獲取相關基金的未公開信息、實際控制“張某”證券賬戶,利用獲取的未公開信息進行證券交易兩項違法行為,被沒收違法所得530.78萬元,并處以相等數額的罰款,總計1061.56萬元。
實際上,華夏基金已多次重蹈“老鼠倉”事件的覆轍。華夏基金于2014年爆發“羅澤萍事件”,這位被媒體評為“最會賺錢的五大女基金經理之一”的基金經理在任職期間進行趨同交易,借助未公開信息交易股票非法獲利達1300余萬元。
在這之后,華夏基金經理童汀被曝趨同交易超過7億元,非法獲利1256萬元;田冬宇和劉光譜進行股票交易,累計趨同交易金額2.05億元,獲利362萬元;2020年華夏債券交易員王鵬與父母合謀進行交易,非法獲利1773萬余元。
除去上述五起已被相關監管部門“板上釘釘”的“老鼠倉”事件外,有媒體報道稱,曾在華夏基金任職的天弘基金總經理郭樹強于今年7月中旬被有關部門帶走,之后便處于失聯狀態,消息稱可能與2014年羅澤萍事件有關。
華夏基金曾因向業界不斷輸送人才,而被稱為公募基金界“黃埔軍校”。而隨著產品“踩雷”、內控漏洞等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華夏基金頭上這頂輝煌一時的光環也蒙上了不少塵埃,更為其未來發展增添了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