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無錫盛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盛景微”或“盛景”,SH:603375)開啟申購,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本次上市,盛景微的發行價格為38.18元/股,發行2516.6667萬股,募資總額約9.61億元,募資凈額約8.64億元。
據貝多財經了解,盛景微曾沖刺科創板上市,并于2021年6月遞交了招股書,計劃募資8.52億元。而在2021年12月,盛景微則撤回上市申請材料。直至2022年6月,盛景微則預披露招股書,準備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2023年全面注冊制實施后,盛景微平移至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遞交招股書,繼續IPO進程。本次沖刺上市,盛景微計劃募資8.04億元,募資用途調整為“延期模塊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而此前招股書則顯示,盛景微原計劃募資8.54億元,其中2.22億元將用于延期模塊研發及產業化項目,1.79億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4.50億元用于發展與科技儲備資金,光大證券為其保薦人。
根據天眼查信息,盛景微成立于2016年4月,前身為無錫盛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為755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張永剛,股東包括張永剛、東方富海、趙先鋒、潘敘等。
貝多財經了解到,上海證券交易所曾對盛景微的科創屬性進行了兩次問詢,要求其論證該公司行業分類屬于“新一代信息技術”之“集成電路設計”的依據是否充分;說明自身的定位是否準確,該公司是芯片設計企業還是組裝制造企業。
另據招股書披露,盛景微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共5項,均為2014年之前申請且均為受讓取得,同時表示上述專利是研發和生產電子延期模塊、起爆器的基礎技術,而無專門的芯片相關的專利。
同時,盛景微形成主營業務的相關專利主要集中于電子延期模塊等的基礎技術,并未涉及芯片。對此,上海證券交易所要求盛景微說明其定位于芯片設計行業,但卻未有芯片相關發明專利,該等情形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邏輯矛盾。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12月13日,盛景微及子公司累計擁有專利99項,其中發明專利31項。但貝多財經發現,盛景微的多項專利均為轉讓取得,其中包括16項發明專利,其余17項為實用新型專利。
據招股書介紹,盛景微是一家電子器件提供商,主要產品為工業安全領域的電子控制模塊。盛景微向晶圓制造企業采購晶圓后,將封裝測試、貼片組裝等生產制造環節委托給外部加工商完成,在該公司內部自主完成的生產環節主要為起爆控制器的軟硬件總裝及相關測試。
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盛景微的收入分別為2.11億元、3.56億元、7.71億元和3.8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302.76萬元、8679.00萬元、1.81億元和8612.82萬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6135.36萬元、7625.46萬元、1.73億元和8650.03萬元。
貝多財經發現,盛景微的客戶集中度較高。報告期內,該公司前五大客戶的銷售占比分別為93.68%、75.57%、65.94%和72.68%。其中,該公司對第一大客戶雅化集團的銷售占比分別為50.49%、33.23%、28.66%和24.17%。
盛景微在招股書中表示,該公司的核心技術主要應用于民用爆破領域。報告期內,電子控制模塊及起爆控制器銷售收入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9.17%、96.02%、96.51%和96.86%。
另據招股書披露,盛景微2023年第三季度的業績較2022年同期下降。2023年第三季度,該公司的收入為1.59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2.25億元減少29.38%;凈利潤2879.24萬元,同比減少46.39%;扣非后凈利潤3038.59萬元,同比減少40.41%。
同時,盛景微預計其2023年度的收入約為8.57億元至8.90億元,同比增長11.18%至15.46%;預計凈利潤2.03億元至2.12億元,同比增長12.03%至17.00%;預計扣非后凈利潤1.95億元至2.03億元,同比增長12.99%至17.62%。
本次上市前,張永剛直接持有盛景微37.32%股權,通過擔任無錫九安芯執行事務合伙人控制該公司11.53%的股權;殷婷系張永剛配偶,通過無錫九安芯間接持有盛景微5.13%的股權,張永剛與殷婷合計控制盛景微48.86%股權,為該公司共同實際控制人。
其中,張永剛為盛景微董事長、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