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9月26日,菜鳥智慧物流網絡有限公司(下稱“菜鳥”或“菜鳥物流”)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材料,花旗、中信證券和摩根大通為其聯席保薦人。
同日,阿里巴巴(HK:09988)于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其擬通過以菜鳥股份于香港聯交所主板獨立上市的方式分拆菜鳥。招股書顯示,阿里巴巴共計持有菜鳥69.54%的股份。因此,菜鳥仍為阿里巴巴的子公司。
近期,港交所的快遞物流業可謂“門庭若市”。其中,順豐控股于8月遞交招股書,計劃以“A+H”的形式加速海外市場布局;9月15日,極兔速遞獲得證監會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或能很快進入聆訊階段。
而縱觀物流細分賽道,除了將與菜鳥進行“上市競速”的順豐控股和極兔速遞,港股的已上市公司中也不乏京東物流(HK:02618)、中通快遞(HK:02057)、圓通快遞(HK:06123)等快遞服務商。
隨著物流市場的飛速發展,業內競爭也進入了深水區。而背靠阿里巴巴這棵“參天大樹”的菜鳥能否成功駛入上市“快車道”?
一、“電商+科技”雙重基因
據貝多財經了解,菜鳥的主要經營主體為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菜鳥公司”)。
天眼查信息顯示,菜鳥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00萬元,成立于2013年5月,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萬霖擔任其法定代表人,由Cainiao Smart Logistics Network (Hong Kong) Limited全資控股。
據招股書介紹,菜鳥是一家扎根物流產業,將物流產業的運營、場景、設施和互聯網技術進行深度融合的、擁有“電商+科技”基因的科技平臺,并逐步發展成為具備端到端能力的智慧物流網絡。
菜鳥在招股書中稱,該公司戰略性控制網絡的關鍵節點(例如e-Hub、倉庫、分揀中心和末端配送)以確保服務質量、效率及可靠性,同時運用可信賴的合作伙伴的能力以推動網絡拓展及資本效率。
菜鳥于2014年在中國推出標準化電子面單系統,可供快遞公司及商家使用,在三年內將物流行業包裹數字化率從不足5%提升到80%以上,并將服務由阿里巴巴生態體系擴展至各種數字及線下渠道交易。
在此基礎上,菜鳥建立了數字驛站網絡“菜鳥驛站”。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截至2023年6月30日,菜鳥共連接超過17萬個驛站,驛站日均處理超過8000萬個包裹。
不僅如此,菜鳥還立足于跨境電商,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物流解決方案,按2022年包裹量計,菜鳥的跨境包裹總量超過15億件,并服務超過10萬個商家和品牌,是全球第一的跨境電商物流企業。
二、國內外物流業務“平分秋色”
2021財年、2022財年和2023財年(截至3月31日)和2024財年第一季度,菜鳥的收入分別為527.33億元、668.67億元、778.00億元和231.6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0.15億元、-22.86億元、-28.01億元和2.88億元。
其中,菜鳥2024財年第一季度(對應自然年2023年第二季度)的營收較2022年同期的173.36億元增長33.62%,并實現扭虧為盈。菜鳥方面在招股書中稱,主要受國際物流履約解決方案服務以及國內消費者物流服務的收入增加所帶動。
按照非國際財務報告標準計算,菜鳥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8.29億元、-10.30億元、2.79億元和10.93億元,經調整后EBITA分別為10.36億元、11.55億元、28.73億元和18.07億元,盈利能力持續向上,底氣十足。
業績穩步增長,是菜鳥不斷增長的物流業務包裹量及訂單數量的支撐。招股書顯示,其國際物流的包裹數量由2021財年的13.81億個增至2023財年的15.19億個,2023年第二季度的包裹數量也由2022年的3.47億個增至4.39億個。
國內物流方面,菜鳥已履約的訂單量由2021財年的11.16億個增至2023財年的23.11億個,實現了翻倍增長,復合年增長率達43.90%;2023年第二季度的訂單量為7.36億個,較2022年同期的5.45億個增長35.05%。
貝多財經發現,菜鳥的國際物流收入主要來源于跨境快遞及國際供應鏈服務和海外本地物流服務的服務費,其中國際物流收入290.38億元、349.70億元、368.51億元和111.31億元,占比分別為55.1%、52.3%、47.4%和48.1%。
相比之下,菜鳥的國內物流收入分別為200.66億元、270.92億元、359.61億元和106.02億元,占比分別為38.1%、40.5%、46.2%和45.8%,收入主要包括國內供應鏈及國內品質快遞服務的服務費。
三、與阿里巴巴連接緊密
誕生自阿里巴巴電商平臺物流需求的菜鳥,與阿里巴巴始終保持全面的業務合作。菜鳥在招股書中稱,其向阿里巴巴提供物流服務,例如阿里巴巴直營業務天貓超市,并向阿里巴巴集團提供廣告及推廣、技術及咨詢及管理服務。
報告期內,菜鳥來自阿里巴巴的收入分別為154.23億元、206.14億元、219.01億元和68.80億元,分別占各期間收入的29.2%、30.8%、28.2%和29.7%。除此之外,菜鳥亦從阿里巴巴體系內的商家與消費者中獲得收入,二者互利共存。
報告期內,菜鳥源自于阿里巴巴的營業成本及經營開支14.66億元、19.22億元、18.03億元和4.63億元,約占各期間營業成本及經營開支的2.7%、2.8%、2.3%和2.1%。
貝多財經了解到,阿里巴巴于今年提出“1+6+N” 組織變革,即設立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并實行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
而菜鳥的分拆上市,也打響了阿里巴巴“1+6+N”策略落地以來的“分拆第一槍”。阿里巴巴發布2024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2023年6月,菜鳥有三個新的國際分揀中心投入服務,投入運營的海外分揀中心總數達18個。
阿里巴巴在此前財報中稱,菜鳥將利用其自研技術優化頭程攬收、干線運輸、海外分撥和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效率,提供成本更低和配送更快的服務,繼續拓展其增值服務以提升消費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