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9月11日凌晨,頭部主播李佳琦就“直播間懟網友”一事在微博發表公開道歉。
李佳琦在9月10日直播帶貨時,被網友質疑“花西子的眉筆越來越貴了”,當即表示“哪里貴了?這么多年都是這個價格,不要睜著眼睛亂說,國貨品牌很難的”“有的時候找找自己原因,這么多年了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
圖源:美ONE。
此言一出便引發了爭議,“李佳琦帶貨懟網友”一詞沖頂微博熱搜。而后,李佳琦在直播間對自身的言行進行了解釋,稱“找不到以前狀態了,那個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有趣的李佳琦已經不在了,咱們就做一個圓滑的人吧”。
然而,次生輿情的增生與異化有時往往比原生輿情的影響更大。不少網友隨即表示,“背刺”消費者的李佳琦并未意識到自己的發言是錯誤的,只是覺得因為自己“說真話”而變得“不圓滑”,事件持續發酵。
重重輿論壓力下,李佳琦在9月11日凌晨的道歉中承認自己的話辜負了大家的期望,并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對直播間的產品提出意見和想法,自己會努力控制情緒、認真傾聽建議、用心服務好所有的消費者。
一、李佳琦“嘲諷”消費者,意味著什么?
筆者回看當天的直播后發現,李佳琦曾數次在直播間中坦言自己“頭痛得要死,每天坐在這兒”“我已經不用工作了,但是為了陪伴你們,還有那么多同事需要培養”,在后續道歉中也稱自身直播狀態和情緒不佳。
然而,身心疲憊并不能成為攻擊他人的托詞。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李佳琦的道歉方僅為發表評論的女孩,并未對“工作努力了嗎”“工資漲沒漲”“想想自己的原因”等言論做出任何正面回應。
脫口而出的言論反而更能體現內心的真實想法,正如網友所言,李佳琦出言諷刺的并不單單是那個在直播間中公開質疑其產品的女孩,而是所有即使拼盡全力起早貪黑,卻依然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普通人。
無關經濟實力,消費者始終有權對商品的價值與價格進行質疑、評估和選擇。而將消費者對消費品的質疑轉化為個人消費能力問題,并將其與個人努力相掛鉤的價值觀未免有失偏頗,缺乏同理心。
需要指出的是,在真實的帶貨場景中,帶貨主播雖然充當著品牌方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但其與品牌方的交易往往藏匿于選品、議價階段。因此,對于消費者而言,直接與他們進行溝通的帶貨主播理應為他們發聲,幫他們說話。
因此,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帶貨主播的話術應當是從用料、工藝等商品優勢角度對消費者加以勸導與說服,而非將矛頭對準消費者本身進行質疑與指責,這也是網友吐槽李佳琦“消費者在質疑商品,他卻在質疑消費者”的根本原因。
更何況,比起時代需要李佳琦,更準確的說法應當是李佳琦需要這個時代。李佳琦通過線上直播起家,緊緊抓住“她時代”的經濟趨勢,逐步搭建起熟知女性美妝產品的“閨蜜”“口紅一哥”男主播人設。
訴諸感性,在直播間這一的交互性場景下,消費者更容易產生認同和共鳴,李佳琦在直播帶貨的同時,也在向受眾販賣和灌輸“平易近人”“理解顧客”的情感價值,從而助推消費者實現從信任到購買的轉化。
這次的“翻車”言論,不僅體現了李佳琦對消費者的不尊重,更反映了他作為精英階層對于民生現狀的短視與漠視。曾宣稱“最討厭柜姐給顧客臉色看”,推薦“便宜大碗”產品的“老李頭”最終撕開假面,露出了資本的獠牙。
李佳琦在道歉中稱自己“本就是一個彩妝柜臺銷售員”,而他生于工薪階層之中,依賴普通民眾帶動消費而崛起,最終卻共情資本、反向普通民眾揮起屠刀的行為,才是群眾怒火的真正來源。
二、背后MCN機構能不能帶新人?
事件發酵后,一位自稱李佳琦所屬公司美ONE的內部員工爆料稱,李佳琦本人的傭金和坑位費都非常高,且目前其不再參與選品,甚至也不太使用這些產品,只負責直播帶貨,并培養新人主播。
實際上,美ONE培養新人主播的意圖早有所顯現,比起生硬地強塞新人,美ONE選擇了推出職場紀實節目《所有女生的offer》《所有女生的主播》,通過綜藝的形式增加新人主播的曝光率,逐步實現“去李佳琦化”。
但就目前的直播間數據而言,美ONE想要推出“第二個李佳琦”無疑還需要一定時間。而這次的直播事故無疑又為該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值得一提的是,美腕也曾遭到處罰。根據通報,李佳琦曾因“推廣產品‘初普stop vx美容儀’的過程中使用“堅持用了一個月,就相當于打了一次熱瑪吉”的描述用語”,被罰款30萬元。
而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李佳琦共關聯16家企業,其中寧波鎂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曾兩次因發布虛假廣告被行政處罰,分別被罰款1.5萬元、1萬元,合計罰款總金額為2.5萬元。
另外,上海妝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也曾因其經營的李佳琦專屬店菲詩寇洗發水商品廣告中宣傳該商品具有防脫發功效,實際上沒有而被消費者投訴虛假廣告,被上海市崇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1萬元罰款。
在輿論甚囂塵上的同時,一條名為“何不食肉糜,尊重與邊界感”的微博詞條熱度也在悄然上漲?!读瞬黄鸬纳w茨比》中也曾提到,“每當你覺得想要批判別人的時候,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具備你稟有的條件?!?/p>
如何在“替商家增加銷量”與“為客戶爭取優惠”中謀求平衡,保持謙遜與尊重,給予“大多數”更多一點同理心,是所有帶貨主播,尤其是以李佳琦為代表的、已經通過直播完成階層跨越的帶貨主播應共同反思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主播的不確定性太大,禍從口出已經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