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移動能源服務商“藍鯉能源”宣布獲得數千萬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藍馳創投領投。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分布式移動儲能產品的自主研發、商業運營和合作推廣等方面。
據貝多財經了解,藍鯉能源的經營主體為杭州小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0月,當前的注冊資本為1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楊浩。據智慧芽數據顯示,該公司共有1項專利申請信息,系發明專利,于2022年6月公開。
根據介紹,藍鯉能源是一家集產品設計研發、服務運營于一體的新能源服務科技公司,由來自于滴滴、阿里、騰訊等一線互聯網團隊的核心成員創立。藍鯉能源此前披露的信息顯示,其目前已完成數額不菲的天使輪融資。
據悉,藍鯉能源依托領先的儲能技術、物聯網技術和電池檢測技術,瞄準碳中和背景下的新能源汽車充電難問題,構建分布式光儲充檢一體的動態新能源電網,為用戶提供移動無感充電創新體驗服務,目前該業務已在杭州上線。
藍馳創投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高速發展,現有充換電站的靜態補能方式無法擺脫時間與空間束縛,基建和用戶需求存在時空的錯配問題,體驗和效率都有一定天花板,不足以承載全部充電需求。”
藍馳創投認為,以移動充電為代表的動態補能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存在巨大的市場機會。藍鯉能源在充換電領域、能源數字化及效率運營方向具備豐富的經驗,研發了移動充電硬件產品及動態能源網絡運營管理系統,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整個移動補能網絡,全面提升新能源車主用戶充電體驗并減少碳排放。
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的銷售滲透率超過15%,保有量從2020年的492萬輛增長到2021年的784萬輛,各車廠對禁售油車已有明確排期,預計2035年新能源車保有量將超2億輛。
當前,人們對車的定義已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希望在車的空間里享受更多的服務。因此,新能源車的補電頻次和容量需求逐步加大。而受私家車位的供給和價格的影響,私樁占比很低,大部分新能源車仍然依托以公用充電樁為主的商業化補能。
事實上,因電容、場地等因素帶來的充電樁數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排隊等待、占位、設備損壞等痛點,從而直接影響了用戶體驗。對充電便利性的擔憂依然是阻礙用戶購買新能源車的首要因素,市場急需更好的補能體驗來滿足用戶需求。
對此,藍鯉能源聚焦分布式儲能和移動補能服務的完美結合,為用戶提供無感的充電體驗。在藍鯉能源創始人楊浩看來,未來的新能源汽車補能方式呈多元化發展,“電”以多樣化形態在終端銷售,用戶將根據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補能方式,比如充電樁、移動充電、換電等。
據楊浩介紹,藍鯉團隊依靠在相關領域十余年的技術和數據累積,以數據驅動的AI算法引擎為核心,結合時序神經網絡和數字孿生系統,從而實現電池高精度、多維參數的管理和預測,在滿足用戶極致的充電體驗同時,追求極致的資產及運營效率。
藍鯉能源創始團隊表示,將以移動上門充電業務為觸手,逐步發展分布式儲能電站、光儲、并網,從而構建分布式光儲充檢一體的動態新能源電網;并積極與國內頂級科研機構深入合作,致力于能源安全及全生命周期價值挖掘,積極推動綠色能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