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何威
來源|貝多商業&貝多財經
2025年8月7日,均勝電子(SH:600699)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香港主板掛牌上市,這是其于2025年1月16日遞表“失效”后的又一次申請。
這家從寧波起步、已在A股上市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曾憑借連續跨國并購躋身行業前列,如今再次叩門港交所,動作顯得格外迅速。

如此迅速再遞表,這背后是到底是單純的時間銜接,還是有何更深的資本、業務考量?
一、跨國并購拼出的全球版圖
2011年,均勝電子通過借殼遼源得亨登陸A股(600699.SH),正式進入資本市場。有了融資平臺,均勝電子的擴張動作迅速加碼。
最引人注目的,是均勝電子其后十余年的跨國并購路徑,從德國百年汽車電子企業普瑞(PREH);到為德系高端汽車品牌提供內飾功能件和高端方向盤總成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德國QuinGmbH),再到美國KSS通過引進智能導航及多領域車載信息系統的核心技術,進一步豐富了產品體系,并將汽車安全板塊納入整體業務架構,實現了技術儲備與業務版圖的同步擴展。
這些標的并非小體量項目,而是行業內頗有分量的玩家。比如KSS是全球主要的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這些收購完成后,均勝電子一躍成為橫跨汽車安全與汽車電子兩大板塊的供應商,產品覆蓋安全帶、安全氣囊、智能方向盤、智能座艙域控系統、新能源管理系統、人機交互等多個領域。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了產業鏈估值下探,也給了均勝電子向上突破的機會。它低價收購了中德合資的上海華德塑料制品公司,這家企業的產品線涵蓋外飾、內飾和功能件,幫助均勝電子補齊了業務短板,也算是在“外部輸入”中完成了第一輪產品結構升級。這次并購不僅讓公司獲得了新產能和客戶資源,還讓它嘗到了跨國合作和資產擴張的甜頭。
而隨著其業務地圖在持續外延,截至2025年4月底,均勝電子在全球設有25個研發中心和60多個生產基地,布局遍布亞洲、歐洲和北美等主要汽車市場,形成了與全球整車廠同步研發、同步供貨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并購帶來的規模效應是顯著的,海外市場甚至已經成為均勝電子的主要收入來源,2024年境外銷售占比達到74.7%。

圖源:均勝電子招股書
不過,跨國并購意味著要在不同的法律、稅務、勞動、文化環境下運行同一套業務體系,這對管理能力和執行力是長期考驗。為優化運營,均勝電子在歐洲進行了重組,包括裁員、關閉工廠等,這些動作在短期內增加了一次性費用,也帶來內部調整的陣痛。因此,這十余年的并購擴張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讓均勝電子在規模、客戶、技術和市場分布上獲得了躍遷式提升,成為極少數實現全球同步研發與交付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另一方面,高商譽、高杠桿和高整合難度,則在市場波動、需求放緩、行業競爭加劇時,或可能轉化為不容忽視的財務和運營壓力。如今,均勝電子站在了新的節點上。港股二次上市,不只是融資渠道多元化的嘗試,也是對過去并購擴張的一次“大考”。
二、港股融資的現實動因
均勝電子二次遞表港交所,顯然不是臨時起意,尤其是其緊湊的時間安排,或釋放了一個信號,即,港股上市是當前均勝電子重要的戰略任務。
從表面看,港股上市是均勝電子A+H股架構的補全與補強,與其全球化定位相呼應。均勝電子海外業務收入占比七成以上,客戶遍布歐美與亞洲,港股市場聚集了大量國際機構投資者,相較A股更容易接觸到海外資本和產業資源。
這種資本平臺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品牌在跨國客戶面前的資本信譽,也便于在海外并購、技術合作中增加議價能力。但從現實層面看,這一步驟的背后還有更直接的財務動因。近年來,均勝電子的資產負債率一直在66%~69%區間徘徊。

圖源:均勝電子招股書
這意味著,均勝電子在利潤增長的同時,財務費用壓力并未緩解,反而呈剛性存在。融資環境一旦趨緊,就可能對經營安全構成挑戰。港股的監管規則相對靈活,不會直接以資產負債率作為硬性門檻,這為均勝電子打開了一條新的融資通道。
除了融資便利性和成本結構優化,港股上市還有潛在的品牌與產業鏈價值。均勝電子長期在歐美市場有重要客戶群體,港股上市后,有助于在海外形成更透明的資本市場形象。在海外并購和合作談判中,“雙平臺”上市身份還可能帶來一定背書效應。不過,這種品牌紅利能否轉化為訂單或議價優勢,還需要通過后續市場表現來驗證。
不可忽視的是,均勝電子此前在募集資金使用方面曾被上交所通報批評。2024年8月13日,上交所公告稱,由于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未按規定用途使用募集資金,且相關信息披露不真實、不準確,公司還違規將募集資金劃轉至一般戶,上交所決定對均勝電子及相關責任人予以通報批評。

根據寧波證監局出具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查明的事實,均勝電子在信息披露、規范運作方面,有關責任人在職責履行方面,存在多項違規行為。除了違規將募集資金劃轉至一般戶,均勝電子還存在未按規定用途使用募集資金的情況,包括募集資金用于非募投項目支出、非募投項目實施主體使用募集資金、以自有資金代墊募投項目合作方應支付的募集資金。
上交所指出,均勝電子多次違規管理和使用募集資金,相關信息披露不真實、不準確,涉及金額較大,反映出公司募集資金存儲、使用、監督等相關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可能導致募投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風險,同時也損害了投資者利益。決定對均勝電子及時任董事長王劍峰,時任董事、副總裁兼財務總監李俊彧,時任董事會秘書俞朝輝予以通報批評。
由此來看,均勝電子港股融資的現實動因,或是財務結構調整、融資渠道拓展與全球市場對接多因素的共同推動。樂觀的一面在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短期資金壓力,為智能化和國際化布局提供彈藥;但另一面卻是,港股市場估值偏低、投資者對資金用途的審視,以及歷史合規問題,或可能影響募資效果與后續資本市場表現。這是一場既要解決當下,又要布局未來的資本動作,其成效還需要時間和市場來給出答案。
三、第二增長曲線能否跑出來
隨著智能座艙、智駕域控制器、新能源管理系統、人機交互等新產品在市場上落地,均勝電子的第二增長曲線也浮出水面。招股書披露,這些產品已經獲得多家國內外知名整車廠的訂單。新能源管理系統同樣是布局重點。均勝電子是全球較早實現800V高壓平臺產品量產的供應商之一,并在電池管理系統(BMS)領域有超過十年的經驗。
而且,其還將部分汽車電子技術遷移到機器人領域,特別是人形機器人賽道。2025年2月,均勝電子自主研發的嗅覺傳感器正式發布,可應用于機器人環境感知;旗下公司推出了通用型人形機器人靈巧手產品,強調精細抓取和多自由度操作。而這條“雙軌”戰略一定程度上是其協同戰略的延續性,智能化汽車電子與機器人在感知、控制、執行等技術底層有交集,可以在研發資源、供應鏈、制造工藝等方面實現部分復用。而智能化與機器人都是中長期成長性較高的賽道,一旦跑通商業化,有望分散傳統汽車業務波動對業績的沖擊。
但挑戰同樣明顯。首先,智能化汽車電子市場競爭激烈,除了博世、大陸等國際Tier1廠商,國內的德賽西威、華陽集團等也在積極布局。越來越多整車廠選擇自研智能座艙和域控系統,以降低外采依賴。均勝電子要維持市場份額,需要持續的研發投入與產品迭代能力。其次,機器人業務仍處于早期研發階段,商業化路徑并不清晰。
人形機器人領域已有特斯拉、比亞迪、小鵬等整車廠入局,以及波士頓動力、優必選等機器人公司鏖戰多年。均勝電子的優勢在于零部件制造和部分傳感控制技術,但距離系統集成和整機交付尚有距離,且該領域對資本、研發、試錯周期要求極高。在量產規模、成本控制、應用場景成熟度方面,其尚需面對與頭部玩家的直接競爭。
從市場趨勢看,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的滲透率持續提升,為智能座艙、智駕域控、BMS等零部件創造了新的需求增量。與此同時,全球對人形機器人的興趣在加速升溫,多個國家將其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均勝電子切入這兩個賽道,方向上契合產業升級的主線。但方向正確并不意味著結果必然樂觀,能否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快速達到量產規模、建立穩定客戶關系,將決定第二增長曲線的質量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