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商業&貝多財經
近日,鋰離子電池頭部廠商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欣旺達”)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高盛、中信證券為其聯席保薦人。
根據官網介紹,欣旺達于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300207”,并在2022年發行GDR(全球存托憑證)登陸瑞交所。該公司也是繼寧德時代、億緯鋰能之后,國內第三家謀求“A+H”雙平臺布局的動力電池公司。

欣旺達在《關于籌劃發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上市的提示性公告》中表示,報考港股上市是出于深入推進其全球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及綜合競爭力,助力該公司長遠發展的考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欣旺達曾在2023年發布擬分拆旗下主營動力電池板塊的欣旺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欣旺達動力”)至創業板上市的相關公告,但因后者持續虧損,該項計劃至今未有進一步進展。
同時,欣旺達自身的業績也出現了一定程度波動,為其加速出海、赴考港股的道路增添了不少未知變量。
一、深耕鋰電池領域,獨占手機電池鰲頭
據招股書介紹,欣旺達成立于1997年,以消費類電池業務起步,逐步拓展到動力類電池、儲能系統及其他相關領域,構建了從鋰電池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到檢測以及回收的一體化業務布局。

經過30余年的鋰電池行業耕耘,欣旺達已形成包括消費類電池、動力類電池及儲能系統在內的產品矩陣,向全球客戶提供自電芯、模塊到系統以及電池檢測及回收的解決方案,滿足終端市場不斷變化的多元需求。
欣旺達稱,其已建立標準化、柔性化和智能化制造能力,自主開發的激光刻線工藝年出貨設備超100臺,已支撐120W快充電池產品量產;主導建設的國內首條鋼殼電池全自動產線采用磁懸浮物流系統,較傳統單位廠房面積產能提升50%。
在消費類電池領域,欣旺達與小米、聯想、OPPO、vivo、榮耀等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截至目前2024年銷量前十名的全球手機廠商均是該公司的客戶,同時也在新興消費電子領域持續擴大影響力,向石頭科技、九號公司等公司供貨。
2022年、2023年、2024年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即“報告期”),欣旺達來自消費類電池的收入分別為320.15億元、285.43億元、304.05億元和66.10億元,占總收入的約六成,是該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

欣旺達的動力類電池產品應用于新能源乘用車市場,能夠滿足BEV、EREV、PHEV及HEV的性能及兼容性要求,并延伸至新能源商用車、工程機械等場景,報告期內的收入占比分別為24.3%、22.6%、27.0%和24.8%。
欣旺達已成為汽車OEM的重要動力類電池廠商,包括理想、小鵬、零跑、廣汽、上汽、雷諾、日產等。根據灼識咨詢數據,該公司向全球新能源車廠商銷量前十名中的八家客戶供應動力類電池。
此外,欣旺達還提供儲能系統一體化解決方案,覆蓋電網儲能、工商業儲能、家庭儲能及數據中心儲能等應用場景,擁有完成大型儲能項目交付的經驗,并向2024年按出貨量計全球前五的交流側儲能系統供應商供應儲能系統產品。
按照2024年手機、筆記本計算機及平板計算機的合計出貨量計,欣旺達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廠商。根據灼識咨詢報告,該公司2024年在全球手機電池廠商中排名第一,市占率高達34.3%,且連續五年蟬聯桂冠。

同一資料來源顯示,欣旺達是全球第二大的筆記本計算機及平板計算機電池廠商,市占率約為21.6%;按2023年至2024年的出貨量增長率計,該公司也是全球十大動力類電池廠商,以及全球十大儲能電池廠商中增速最快的公司。
二、業績成長性待考,資金告急尋求出路
貝多財經注意到,雖然欣旺達已在市場中形成規模效應,但該公司的業績面卻并不算穩定,2022年至2024年的收入分別為521.62億元、478.62億元和560.21億元,其中2023年收入出現了8.2%的同比下滑。

彼時欣旺達在年報中解釋稱,該公司收入的下降的主因是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下降。此外,受宏觀經濟低迷形勢影響,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全行業大部分終端品牌客戶都處于去庫存階段,從而導致2023年消費類電池類出貨量同比減少。
再看利潤端,欣旺達的歸母凈利潤先是由2022年的7.63億元腰斬至2023年的3.31億元,又于2024年同比回升61.5%至5.34億元。不過,該公司截至2024年末的盈利水平仍不及2022年,整體呈現出明顯的下滑態勢。

進入2025年后,欣旺達的業績才開始對外釋放恢復性增長的暖意,第一季度實現收入122.89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109.75億元增長約12.0%;歸母凈利潤2991.7萬元,經調整凈利潤8117.8萬元,分別同比增長37.2%和50.5%。
另需注意的問題是,欣旺達龐大的業務線并未給其帶來可觀的利率,該公司報告期內的毛利率分別為12.0%、12.8%、14.6%和15.4%;凈利率更是由2022年的1.5%一路走低,2025年一季度末僅剩0.2%。

拆分欣旺達的財務數據可知,該公司還存在著不少與資金鏈相關的隱憂。該公司截至2024年末160.79億元的應收賬款較期初增長34.6%,高于當期17.1%的營收增速;截至2025年3月末,欣旺達的應收賬款依舊高達142.74億元。
截至同期末,欣旺達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約14.60億元,在手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07.52億元,但其同期末的短期借款就達到了102.97億元,另有72.09億元的應付票據及177.76億元的應付賬款,財務狀況面臨不小挑戰。

為緩解資金壓力,欣旺達曾試圖進行“A拆A”,推動旗下公司欣旺達動力的創業板上市,并給出了355.6億元的估值預期。但由于后者長期處于10億元的大額虧損態勢中,欣旺達分拆子公司上市補流的計劃至今未能成行。
欣旺達還曾在2023年3月啟動48億元定增融資,但數月后該項計劃也宣告撤回;今年4月,該公司又以“市場環境、客戶情況變化導致項目無實質進展”為由,宣布終止智能硬件寧鄉綜合生產基地項目和30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

而本次報考港交所上市,欣旺達計劃將募資金額用于擴展海外新生產設施以及全球銷售及服務網絡;投入研發以保持其在鋰電池行業的領先地位;運營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潛在投資或收購上下游業務等。
不過,在鋰電池行業競爭進入深水區的當下,港股市場是否愿意為業績發展不穩、背負潛在財務壓力的欣旺達買賬,依舊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