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何威
來源|貝多財經
2025年7月1日,在一場品牌煥新活動上,平安好醫生(HK:01833)董事長李斗公開表示,要“用醫療科技讓廣大用戶得到更專業的全程守護,我們一直在路上。”

李斗稱,未來,平安好醫生將持續推進集團2.4億個人金融客戶的醫療服務覆蓋和健康檔案建立;充分利用醫險數據閉環,自研醫療大模型和訓練適配醫療場景的垂域模型等獨特優勢,加速推進AI大模型在復雜疾病的多學科會診等場景的應用。
這是平安好醫生自2024年首次實現全年盈利以來,李斗拋出的重磅AI計劃。但是,真正的轉折點,或許不在于AI戰略多么重磅,而在于戰略能否予以落地。AI被推上臺前,不應是裝飾,而應成為重塑服務半徑與生態能力的支點。
這一輪戰略換新能走多深、站多穩,或許營收、利潤等明面增長背后的數據,進而了解平安好醫生的現在以及未來。
一、盈利成績單,扭虧底色幾何
2025年3月,平安健康(股票簡稱“平安好醫生”)交出了一份全年盈利的答卷,48.1億元營收、8832萬元凈利潤,一掃虧損的歷史。這家誕生于互聯網醫療風口的平臺,是否終于迎來屬于自己的轉折時刻?

圖源:平安好醫生2024年年報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好醫生的扭虧,是一種以值得資本想象的內生成長為硬核的盈利,還是一種以“收縮求穩”為核心策略的階段性結果?從財報看,平安好醫生2024年實現“扭虧”,但利潤的抬升,與“三費”大幅壓縮所帶來的改善不無關系。
2024年度,平安好醫生銷售及營銷費用為7.64億元,同比減少8.6%;管理費用為9.30億元,同比下降37.2%。其中,研發費用為3.80億元,同比降幅為29.2%。
而結合其財報及公開信息顯示,過去幾年里,平安好醫生的員工人數也經歷了持續壓縮。其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員工數量為3425人。而2024年年中報則顯示員工數量為1446人,減少1979人。
值得關注的是,平安好醫生盈利與壓縮之間,也留下了不少隱憂。譬如,管理費用的大幅縮減或犧牲組織彈性;營銷支出壓降可能削弱獲客能力;更關鍵的是,在公司對外宣稱AI戰略轉型的同時,卻大幅削減研發支出,或可能影響創新能力與技術突破。
進一步看,其2024年年報顯示,平安好醫生的“其他收入”與“其他收益凈額”分別為3482.2萬元和4624.6萬元,降幅分別為75.6%與48.6%。走過2024年的盈利之路,平安好醫生未來真正的增長潛力在哪里,或有必要打個問號。
二、倚賴母體,自身造血之難
對資本市場而言,這種做法或不足以改變對平安好醫生的長期預期。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扭虧后的平安好醫生,市值并未能快速回升。截至2025年6月30日收盤,平安好醫生市值為189.56億,與其此前1700億的市值相去甚遠。市場的冷靜,或說明一部分投資者沒有將這次扭虧視為基本面的改善。

圖源:騰訊微證券
值得注意的,投資者心中的另一疑問或是,從發展軌跡看,平安健康自誕生起便深度綁定平安集團的醫療健康生態。從資源導入、客戶轉化、技術接口,到品牌背書,幾乎都倚靠集團體系完成。也正因如此,它一度被視為平安集團醫療閉環的關鍵拼圖,是集團內向整合與外部創新的“鏈接點”。
但在真實的業務運營中,這種依附母體發展的模式,卻逐漸演變為增長的“天花板”。在其最新架構調整后,平安好醫生明確將賦能平安體系作為業務重點,將To C轉型為To B,全面強化面向壽險、產險等平安子公司的服務職能。這一調整短期內或可以穩住基本盤,也的確部分解決了流量和業務來源的問題。
背后的挑戰在于,這種增長是否具備可復制性?其依賴于母公司的資源調度背后,一旦集團戰略方向或組織重心發生調整,平安健康自身的生存能力與業務延展力是否會嚴重受限?更關鍵的是,這種“體系內”的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平安好醫生向更廣闊市場的拓展能力。
而市場定位的模糊,也有必要關注。一邊是線上問診、健康管理與C端會員業務的收縮,另一邊是企業客戶服務、保險協同與AI醫療的上馬。從F端金融客戶、B端企業客戶再到C端個人客戶,平安好醫生試圖“多點開花”。但是,在集團龐大生態之下,平安好醫生的戰略愈發需要定力。那么,平安好醫生是否已逐步具備了作為獨立平臺的戰略聚焦力,是否擁有了集團服務鏈條中的嚴密且貫穿全局的節點?
其To B協同與生態鏈接被反復提及,在實際落地中,是否建立起屬于自身的終局場景,又是否已經構筑了穩定的用戶黏性與價值閉環?這些問題,事關生態賦能,也事關這家被寄望獨立起飛的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未來。而其若以具備反哺集團的反向支撐能力,給資本市場一份頗具價值的成績單,這樣的平安好醫生將注定會被更多投資者期待。
在資本市場估值風向發生變化的當下,“故事”的作用已經極為有限。AI、數字醫療、慢病管理、線上診療等曾是互聯網醫療故事的高光詞匯,但如今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已經很難在這些關鍵詞中講出自己的獨特性。更早期強調的AI問診、一站式健康管家等沒有能形成平臺化輸出能力,不論從用戶體驗、醫療資源還是場景整合來看,市場感知度和用戶活躍度并不突出。
真正的自我造血,必須是建立在商業模式清晰、核心服務不可替代、客戶心智長期穩定的基礎之上。而一旦離開母體,這家公司能否獨立生存,并真正走進資本市場認可的成長軌道,目前看仍是未知數。
三、巨額分紅,高管薪酬近千萬
在平安好醫生2024年實現歷史性扭虧的同時,該公司董事會宣布以每股9.7港元的標準派發特別股息,合計金額將超過100億港元。根據董事會文件,這筆分紅資金明確來自“儲備的股份溢價賬戶”,即資本公積,并非經營性現金流或凈利潤積累所得。

圖源:平安好醫生相關公告截圖
進一步閱讀披露內容可知,公司計劃通過“以股代息”或“現金+配股”的混合方式進行股息分派,同時表明此次派息將動用截至2024年6月30日為止,約合人民幣100億元的股本溢價賬面余額。換言之,這不是一場基于經營性勝利后的利潤回饋,而是一次動用資本市場募資結余的賬面“再分配”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資金原本應服務于公司中長期發展目標。此前在IPO與后續配售階段,平安好醫生向市場承諾該部分資金將用于拓展醫療服務、技術平臺投入與境內外戰略布局。如今,這一承諾被董事會正式修改,調整為用于營運資金與特別股息分派,實質是將前期融資“轉為”短期回報。

圖源:平安好醫生相關公告截圖
對平安好醫生而言,這一舉措或帶來兩種可能。一方面,它或許說明公司管理層對于現階段醫療互聯網盈利模式的不確定性,對外并購、擴張路徑難以落地,從而選擇釋放賬面價值以增強市場信心;但另一方面,它也說明企業在成長路徑上的可持續性難題,在業務尚未建立穩定自循環、AI醫療戰略尚處初期探索之際,便將資本用于分紅,而非業務結構優化或技術研發,恐將影響長期價值基礎。
再看高管薪酬層面。根據2024年財報披露的數據,董事會主席(即董事長)李斗全年薪酬合計為907.7萬元,主要由五部分構成,其中,工資及薪金為550萬元,績效獎金130.1萬元,養老金成本4.6萬元,其他社會保障與住房福利等128.3萬元,其他薪金成本94.7萬元。
相比之下,時任平安好醫生執行董事、總裁吳軍(于2025年7月辭職)2024年薪酬合計為632.1萬元。其中,工資及薪金177萬元,績效獎金324.2萬元,養老金4.8萬元,其他社會保障與住房福利89.1萬元,其他薪金成本37萬元。

圖源:平安好醫生2024年年報
表面上看,這一高達907萬元董事長薪酬的方案,無可厚非,但回到公司經營本身,其2024年全年凈利潤為8832萬元,兩位高管合計薪酬占比約17.43%。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好醫生2024年全年研發投入為3.80億元,同比下降29.2%。而這,恰恰發生在董事長李斗頻頻提及AI技術正重構大健康產業的格局之際。資本市場需要的是可量化的變量,而非想象力溢價的故事。
曾經,AI對于互聯網醫療而言,代表著降本提效的技術“解藥”;如今,AI的門檻被不斷拉高,要真正落地,勢必離不開巨額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才能在AI大模型賦能大健康領域有所突破。
此刻的平安好醫生,是否還在用既往的框架讀未來的考卷?即,以財務“盈虧線”為戰略“拐點”,以分紅兌現大股東信任,以AI藍圖帶給市場想象。真正決定長期價值的,從來不是一次財務翻紅,也不是一次品牌煥新發布會,而是結構清晰的研發能力與可持續的盈利質量。
就在本文開頭的這場活動中,平安好醫生官方還公開表示,中國平安的“953”AI科技底座(9大數據庫、5大前沿技術實驗室、3家科技子公司),一直全方位支持平安好醫生夯實差異化競爭的壁壘。
如此看來,即便是在AI技術研發和應用落地上,平安好醫生也未曾離開母體的“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