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張君
來源|貝多財經
6月23日,斯坦德機器人(無錫)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斯坦德”或“斯坦德機器人”)遞交招股書,報考在港交所上市。招股書顯示,斯坦德的營運附屬公司包括斯坦德機器人(昆山)有限公司、斯坦德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

據招股書介紹,斯坦德于2016年6月成立,注冊資本為210萬元,由王淮卿及天使投資人羅鴻分別持股90%。次年(2017年)4月,王淮卿分別向李洪祥、斯坦德自動化、王永錕分別轉讓21.82%、14.56%和11.83%的股權。
與之對應的是,天眼查App信息顯示,斯坦德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曾于2025年4月更名為斯坦德機器人(無錫)有限公司,注冊地址由深圳市寶安區變更至無錫市梁溪區。

本次上市前,王永錕、李洪祥等代表的控股股東成員控制斯坦德合計可控制約35.46%的投票權。其中,王永錕為斯坦德董事長、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CEO),李洪祥為該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技術官(CTO)。
除控股股東集團外,斯坦德的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包括小米智造(小米集團,HK:01810)、博華資本、梁溪投資,分別持股8.40%、7.26%和14.29%。其中,梁溪投資的背后亦有博華資本的身影,但并非其完全控制。
此次報考上市,斯坦德的成色幾何?
一、多名股東突擊減持,估值一度縮水
成立至今,斯坦德獲得了多輪融資,即2016年6月的天使投資、2017年4月的Pre-A輪、2018年9月的A輪、2020年5月的A+輪、2020年7月的B輪、2023年3月的C輪和2024年5月的D輪融資。

在這個過程中,亦有股東減持或清倉所持斯坦德的股權,其中就包括創始股東王淮卿、羅鴻、巴斯威爾、青島信達普創投資中心(有限合伙)、萬載鴻雅咨詢服務中心(有限合伙)等,均已不再是斯坦德的股東。
除此之外,西藏國科鼎奕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上海要弘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合創智能及健康創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下稱“深圳合創智能”)、光易投資、珠海青巖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蘇州源明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也在減持。
其中,青島信達普創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深圳合創智能均為合創資本的投資主體,西藏國科鼎奕投資中心(有限合伙)為國科嘉和的投資主體,珠海青巖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蘇州源明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背后分別為青橙資本、源碼資本。
據貝多財經了解,合創資本于2017年4月通過深圳合創智能出資1200萬元,通過青島信達普創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前稱深圳市合創信達投資企業(有限合伙)出資24萬元,參與了斯坦德的Pre-A輪融資。


同在2017年4月,要弘創投通過上海要弘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資200萬元參與了斯坦德的Pre-A輪融資。而2021年10月,要弘創投將部分股權賣給了博華資本(即“張家港博華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作價約3262萬元,仍是股東。
2021年10月,蔚來資本通過GOLDEN SUMMER出資約1483萬元向合創資本控制的深圳合創智能收購了部分斯坦德的股權。同期,深圳合創智能亦分別向MPlus HK、奇績創壇(即“創壇致遠”)轉讓了部分股權。
在此期間,萬載鴻雅咨詢服務中心(有限合伙)將所持斯坦德的股權分別轉讓給了張家港博華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MPlus HK、奇績創壇、源碼資本,實現了退出。與此同時,國科嘉和也將部分股權轉讓給了博華資本。

據貝多財經了解,博華資本、蔚來資本、MPlus HK、奇績創壇、源碼資本均為斯坦德Pre-C輪的投資方,分別出資約7738萬元、3517萬元、1759萬元、1759萬元、228萬元認購新股,疊加股權轉讓后分別約1億元、5000萬元、2500萬元、2500萬元和324萬元。

特別說明的是,本輪股權轉讓的每股成本約為6.86元,低于斯坦德Pre-C輪的每股成本8.08元。更早之前,青橙資本于2020年7月自斯坦德當時的股東巴斯威爾收購股權時的每股成本為1.22元,也低于同期A+輪融資的每股成本1.41元。

2023年3月,斯坦德獲得1.8億元C輪融資,小米集團(即“小米智造”)、中信建投(即“置信投資”).分別出資1.5億元、3000萬元,每股成本分別為8.08元、8.07元,對應斯坦德投前估值13.5億元,投后估值15.3億元。

特別說明的是,斯坦德2021年10月Pre-C輪融資的每股成本亦為8.08元,但對應投前估值18億元,投后估值21億元。2024年5月,斯坦德D輪融資3億元,每股成本為9.50元,投前估值18億元,投后估值21億元。

從這個角度來看,斯坦德的估值一度有所下降,即由2021年10月Pre-C輪融資的投前估值18億元降至2023年C輪融資的投前13.5億元,相對減少約4.5億元,按投后估值計算則減少5.3億元,自至2024年D輪融資時才得以恢復。
2025年3月至5月,斯坦德發生一系列股權變動,國科嘉和(即“西藏國科鼎奕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光易投資、青橙資本、合創資本、源碼資本,以及王永錕、李洪祥等多名股東對外轉讓了該公司的部分股權,價格不一。
其中,鴻澤投資斥資1000萬元向國科嘉和收購了斯坦德122,618股股份,每股成本為2.65元;盛業(HK:06069)通過珠海盛鑫澤、珠海盛銀璟分別出資2300萬元、800萬元向光易投資、青橙資本、合創資本和王永錕收購股權,每股成本為4.00元。
同時,深圳火之火智造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出資1536萬元向源碼資本、合創資本收購了斯坦德38.8萬股股份,每股成本為3.96元;蘇州和基出資500萬元,向李洪祥收購了斯坦德10萬股,每股成本為5.0元。
不難發現,此次股權變動的每股成本浮動較大。同時,包括合創資本、源碼資本等在內的機構股東臨場減持,其動機令人懷疑。另外,作為核心管理層的王永錕、李洪祥亦在“套現”,但金額并不算大。
二、業績快速增長,負債長期高位
據招股書介紹,斯坦德是一家工業智能移動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該公司可量身訂制的一站式機器人解決方案包括核心機器人技術平臺、多功能工業智能機器人產品系列以及all-in-one智能協同系統RoboVerse。
目前,斯坦德的收入主要來自機器人解決方案的銷售。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按2024年銷量計算,其為全球第五大工業智能移動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及第四大工業具身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斯坦德的營收分別約為人民幣9627.5萬元、1.62億元和2.51億元,毛利分別約為1238.2萬元、5116.9萬元和9715.8萬元,凈虧損分別約為1.28億元、1.00億元和4514.4萬元。

不難看出,斯坦德的業績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雖處于虧損狀態,但虧損金額有所收窄。而按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計量,斯坦德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的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約1.24億元、9493.1萬元和3933.8萬元,虧損規模同樣持續收窄。

由于持續虧損,斯坦德的經營活動現金長期處于流出狀態。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該公司的經營活動所用現金分別約為人民幣8977.7萬元、1.20億元和2.72億元。截至2024年末,該公司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約為8335.8萬元。
截至2024年末,斯坦德的負債總額約為16.53億元,而2022年末、2023年末分別約為22.92億元、14.92億元。截至報告期各期末,該公司的資產總額分別為23.11億元、23.49億元和30.58億元,資產凈值分別約189.0萬元、8567.2萬元和14.05億元。

從這個角度而言,斯坦德的機遇和風險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