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轉轉,又重新選擇了港交所作為上市地點。
11月28日,長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風藥業”)在遞交招股書,準備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據貝多財經了解,長風藥業曾計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并兩度申報上市申請材料(2021年1月和2023年6月),但均未能成行。

2021年4月,長風藥業撤回首次A股上市計劃並探討H股(即港股)上市的可能,同年8月聘任保薦人,但未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但在此后,長風藥業放棄了在H股上市的計劃,并重新將目光瞄準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
后在2023年6月,長風藥業第二次遞交招股書,沖刺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原計劃募資15億元,將用于新建生產吸入制劑等項目、藥物研發項目,以及吸入制劑研發實驗室建設項目等,2024年6月終止。

天眼查App信息顯示,長風藥業成立于2013年1月,位于江蘇省蘇州市。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約為3.71億元,法定代表人為梁文青,主要股東包括蘇州嶺頭、蘇州美中瑞、雙鷺藥業等。

據貝多財經了解,長風藥業2024年1月曾就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出的第一輪問詢函進行了回復,問詢內容涵蓋科創板定位、研發管線布局、銷售模式、研發費用、控制權、經營合規性、股權激勵、持續虧損等20大類問題。
此前申報科創板上市,長風藥業的前次申報材料披露吸入裝置是吸入制劑研發的核心,本次申報材料披露吸入裝置是研發的重點,前次申報材料未說明吸入裝置基本來源于直接對外采購或委外研發。
對此,上海證券交易所在第一輪問詢函中要求長風藥業全面梳理兩次申報材料信息披露內容,關于業務與技術、財務信息等內容的披露是否存在重大差異和明顯不一致,說明原因,并要求保薦機構核查上述事項,并發表明確意見。

長風藥業方面表示,兩次申報期間,該公司部分主要產品上市并實現了規模生產、部分主要在研產品的研發取得了顯著進展,結合公司當前項目建設需求,該公司在本次申請中更新了募集資金投資項目。
另外,長風藥業的股權結構信息也有所更新。2022年9月,該公司原股東沈小蕙將其持有的1,770,532股、442,633股股份分別轉讓給揚州騰嵐、常州騰壬,合計2,213,165股,占其總股本的0.5969%,作價480萬元。
此次再度“轉戰”港交所,長風藥業方面表示,經考慮A股上市時間的不確定性以及需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等因素,自愿撤回了第二次A股上市計劃。同時,董事認為港交所是更適合該公司進入國際股票市場的場所,且符合公司及股東整體的最佳利益。

據招股書介紹,長風藥業專注于吸入制劑,并將產品組合定位于呼吸系統疾病,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OPD)和過敏性鼻炎。目前,該公司自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監局)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獲得五項產品批文并實現商業化。
長風藥業在招股書中稱,該公司的生產設施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可支持年產2.206億支霧化混懸液、5000萬支霧化溶液、400萬瓶鼻噴霧劑、200萬瓶定量吸入氣霧劑(MDI)產品及2400萬支吸入粉霧劑(DPI)產品。
據招股書,長風藥業正在通過兩期的建設項目擴充生產能力。其中,一期計劃于2025年底完成,將主要專注于吸入噴霧劑(SMI)和鼻噴霧劑產品;二期第一部分預計于2026年底投入使用,將專門生產MDI和脂質體產品。
2021年、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上半年,長風藥業的收入分別約為4198.6萬元、3.49億元、5.56億元和2.89億元,凈利潤分別約為-1.32億元、-4.94億元、3172.6萬元和944.6萬元,于2023年開始實現扭虧為盈。

貝多財經了解到,長風藥業的收入主要來自CF017(即治療支氣管哮喘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報告期內,該公司的CF017收入分別約為2983.2萬元、3.36億元、5.48億元和2.80億元,占比分別為71.1%、96.7%、98.4%和96.8%。
按銷售模式來看,長風藥業的收入主要由經銷模式產生,且客戶集中度較高。報告期內,該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6.1%、60.2%、69.4%和65.2%。其中,單一大客戶的占比分別為27.3%、28.5%、31.4%和28.7%。
本次上市前,梁文青通過蘇州嶺頭持股7.0%。同時,蘇州嶺頭作為GP控制員工激勵平臺蘇州閩美、蘇州遠辰、蘇州沃倫分別持股5.7%、5.2%、2.8%。另外,李勵通過蘇州美中瑞持股6.5%;上述股東為一致行動人,合計可行使約27.2%的投票權,為單一最大股東集團。

其中,梁文青為長風藥業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李勵為該公司首席科學家,李旗為首席運營官兼藥物研究院院長、朱玉玉為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魏巍為該公司財務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