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活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活力集團”)向港交所提交的主板上市申請。貝多財經了解到,活力集團曾于2017年9月11日以“活力天匯”的名義在新三板掛牌,股份代碼為“871860”。
考慮到于新三板的買賣活動、股份流動性及品牌知名度可能無法符合預期,活力集團于2021年2月18日摘牌,并開始謀劃在科創板的上市。該公司曾與申萬宏源證券訂立輔導協議,并在2019年5月向深圳證監局提交上市輔導備案。
不過,活力集團很快便自愿放棄了A股上市,轉道港交所。據其所言,選擇赴港上市的原因是認為聯交所作為國際公認且聲譽卓著的證券交易所,更有利于其長期業務發展計劃,滿足該公司進一步擴張的融資需求。
本次赴港IPO,活力集團能否如愿以償?
一、市場高度集中,巨頭陰影之下求生
談及活力集團,大多數人或許有些陌生,但其旗下的“航班管家”“高鐵管家”平臺卻廣為人知。活力集團在招股書中稱,該公司是一家綜合出行平臺,通過上述旗艦應用為旅客提供多模式的一站式出行產品及服務。
據活力集團介紹,該公司有別于充當旅客與企業之間交易中介的傳統平臺,旗下平臺服務涵蓋用戶旅程的各個階段,包選座預訂、信息導航、延誤查詢、酒店預訂,乃至實時旅行信息更新及旅行后支持。
截至2024年6月末,活力集團提供的服務遍及超220個國家和地區的超5000個機場、超3000個國內火車站,并為超40萬家酒店提供預定選擇,旗下所有平臺的注冊用戶累計超174萬人,已經建立起龐大的用戶群。
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活力集團2023年的總交易額為308億元,按2023年總交易額及截至2023年末的注冊用戶量計,該公司是中國的第二大一站式綜合出行平臺,且在線上機票、火車票交易市場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不過,現階段的一站式出行賽道早已走過“諸侯爭霸”的市場培育期,頭部虹吸效應顯著,龍頭企業已經搶占了大部分流量池。最直觀的印證便是,位列行業第二的活力集團所占的市場份額僅為1.2%,第三名的市場份額更是只有0.2%。
相比之下,在一站式綜合出行平臺中排名第一的同行業競爭對手“公司A”市占率高達31.6%,憑借知名度優勢幾乎壟斷了三分之一的市場,與其他平臺的規模差距相當懸殊。
根據同一數據來源,按2023年來自出行數據解決方案的收入計算,中國前三大出行數據解決方案提供商約占市場總規模的90.1%,其中排名第一的非上市企業“公司F”的市場份額高達56.4%,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
而活力集團2023年的出行數據解決方案收入為1280萬元,雖然在市場中排名第二,但對應的市場份額為19.4%,不僅市占率遠不及行業第一,還有被市占率14.9%的第三名反超的風險。
二、業績波動較大,收入不及四年前
為了在競爭白熱化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維持與用戶與合作伙伴的關系,活力集團在平臺建設與品牌營銷層面傾注了大量心血。
2021年、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上半年(同“報告期”),活力集團的銷售與營銷開支分別為9451.3萬元、4409.8萬元、1.16億元和6264.9萬元,分別占同期總收入的27.5%、15.7%、23.1%和22.3%。
然而,活力集團的營銷活動轉化率卻并不盡如人意,該公司2021年至2023年分別實現收入3.44億元、2.80億元和5.02億元,2022年出現明顯回落。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的收入為2.81億元,同比增長22.6%。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活力集團此前披露的財報,該公司2019年的總收入為5.14億元,較2018年的4.78億元增長7.5%。也就是說,活力集團的收入雖然在2023年實現了增長,但現階段的收入體量甚至不及四年前。
透過利潤端的整體走勢不難發現,“復蘇”是活力集團近年來的主旋律,該公司報告期內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58億元、-75.8萬元、5930.9萬元和3171.2萬元,已在2023年初步實現了扭虧為盈。
在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下,活力集團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1353.5萬元、-67.0萬元、6164.2萬元和3899.2萬元。該公司表示,2022年的虧損主要受到COVID-19疫情的不利影響,導致大量出行訂單取消,新訂單數量銳減。
充盈的資產底座,是幫助活力集團度過難關的重要因素。截至報告期各期末,該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是2.88億元、2.84億元、2.69億元和4.81億元,不過其2021年末的經營活動現金凈額為-2565.0萬元,呈流出狀態。
活力集團坦言,鑒于過往現金需求及疫情后的快速增長,日后該公司可能需要額外的現金資源用于業務擴張、營銷計劃、技術投資或可能決定進行的其他投資,倘若等資源不足,或許會尋求獲得信貸融資、出售額外的股本或債務證券。
三、付費用戶流失,始于航旅困于航旅
值得注意的是,活力集團的注冊用戶總數在報告期內持續增長,但平均MAU卻由2021年的698.7萬名降至2022年的483.0萬名,付費用戶數量也由649.7萬名降至434.0萬名,該公司亦將其歸咎于疫情影響。
2023年末,活力集團的付費用戶數量回升至875.4萬名。但在外部環境影響逐漸減退的2024年,該公司卻再度出現用戶流失,截至6月末的付費用戶數量為621.8萬名,較上年末減少253.6萬名,直接回退到三年半前的水平。
顯然,活力集團旗下的航班管家、高鐵管家等工具類APP功能高度同質化導致的用戶粘性不足、核心競爭優勢缺失,才是阻礙其發展的最大“攔路虎”。
在招股書中,活力集團透露其業務的進行十分依賴上游航班數據供應商的官方數據授權,目前與供應商訂立的協議為期一年。若后者終止合約,或在現有期限到期時拒絕續簽,將會對其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而數據授權與用戶隱私界線問題,早已是活力集團的經營痛點。工信部于2023年3月發布通報稱,活力集團旗下的航班管家(應用版本:8.4.9)存在“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的行為。
貝多財經也曾在《航班管家、高鐵管家再上黑榜:活力天匯營收下滑明顯,暗藏貓膩》一文中提到,航班管家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已經連續三次被監管點名,高鐵管家還因“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被工信部通報并督促整改。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不少用戶也對活力集團旗下平臺的服務頗有微詞。截至發稿,涉及關鍵詞“航班管家”的投訴超2500條,“高鐵管家”的投訴超5600條,多數內容指向虛假宣傳、捆綁消費、手續費高昂等問題,內控或存漏洞。
另一方面,以美團、滴滴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也正在不斷拓寬“生活服務”概念的應用場景,或將進一步蠶食活力集團的市場份額。在暗流涌動的一站式綜合出行賽道,活力集團已如同逆水行舟,亟待發掘更具競爭力的增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