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行政許可信息顯示,盛京銀行(HK:02066)董事長孫進的任職資格已于近日獲準。
作為東北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總部銀行,盛京銀行近年來的發展之路頗為坎坷,在經歷了大規模的管理層“換血”后,新任董事長的上任能否讓盛京銀行煥然一新?
一、高管換血,“新帥”悉數就位
公開信息顯示,現任盛京銀行董事長的孫進現年50歲,于2013年6月獲得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博士研究生學歷,擁有高級經濟師職稱和近29年的銀行業務營運管理經驗。
孫進于1994年入職中國銀行,曾任中國銀行遼寧省大連市莊河支行副行長、中山支行副行長,于2009年10月起任中國銀行遼寧省分行辦公室主任,后擔任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黨委組織部部長、副行長、黨委委員等職務。
2023年4月,孫進任盛京銀行黨委書記一職,并于4月11日被提名為該行執行董事候選人。8月23日,孫進盛京銀行執行董事的任職資格獲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遼寧監管局核準,兩日后被董事會選舉為該行董事長。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換帥”距離盛京銀行最近一次高管變動僅三個月。7月12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遼寧監管局核準執行董事柳旭盛京銀行行長的任職資格。與孫進一樣,1990年入職的柳旭亦擁有多年的銀行從業經驗。
繼續向前追溯,盛京銀行于2023年2月發布公告稱,邱火發因年齡原因辭任該行董事長、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發展委員會主任及提名與薪酬委員會副主任,其職責由彼時的執行董事、行長沈國勇代為履行。
4月11日,沈國勇又因工作調整,辭任行長、執行董事、董事會風險控制及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及董事會戰略發展委員會成員職務,并不再代為履行董事長及董事會戰略發展委員會主任和提名與薪酬委員會副主任職責。
同天,盛京銀行股東監事及監事長韓力辭任,同時提名了新任執行董事候選人孫進、股東監事候選人劉巖及盛京銀行行長柳旭,相關程序完成后,孫進將擔任董事長一職,劉巖將擔任監事長一職。
兩個月后,盛京銀行公布其選舉劉巖為該行第七屆監事會監事長,任期與同期監事會任期一致。而隨著柳旭行長任職資格和孫進董事長任職資格相繼獲準,盛京銀行高管“大換血”的定音錘終于落下。
二、股權變更,與恒大的重重糾葛
據官方信息披露,盛京銀行總部位于遼寧省沈陽市,前身為沈陽市商業銀行。2007年2月經中國銀監會批準更名為盛京銀行,2014年12月29日成功登陸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
目前,盛京銀行在沈陽、北京、上海、天津、長春、大連等城市設立了18家分行,成立了資金運營中心、信用卡中心、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3家專營機構,發起設立了盛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共有經營機構200余家。
貝多財經注意到,除了高管“大換血”,盛京銀行的股權變更近年來也相當頻繁。中國恒大(HK:03333,下稱“恒大”)曾是盛京銀行的主要股東之一,于2016年收購了盛京銀行10.02億股內資股,持股17.28%,成為盛京銀行第一大股東。
2019年,恒大以6元/股的價格認購了盛京銀行增發的22億內資股,持股比例增至36.40%,成為盛京銀行的控股股東。彼時有媒體報道,僅在2020年和2021年內,盛京銀行就向恒大提供了325.95億元的貸款,一度成為了恒大的“錢袋子”。
隨著房地產行業寒意漸顯,恒大暴雷,自2022年9月起將其持有的12.82億股內資股盡數拍賣,由7家企業組成聯合體出資競得,其中三家企業分別由沈陽市和平區、渾南區、沈河區國資委控股,剩余四家則均為民企。
在恒大退出盛京銀行股東行列兩個月后,盛京銀行因未能收回此前向恒大提供的325.95億元資金,向法院提出起訴。
根據彼時的執行通知書,恒大集團將其持有新疆廣匯實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0.96%股權中的30.99%作為抵押,質押項下的質押股權已被執行,盛京銀行可拍賣、變賣該質押股權。
目前,沈陽盛京金控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盛京銀行20.79%的股份,為該行第一大股東;沈陽恒信國有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45%,為該行第二大股東,而盛京金控和沈陽恒信實際控制人均為沈陽市國資委。
需要注意的是,盛京銀行股權還于2023年中期遭遇了兩次流拍。據貝多財經了解,盛京銀行拍賣股權占該行總股數的2.18%,股權首次競拍于6月1日結束并流拍,出價13.44億元。
流拍后,盛京銀行的該筆股權再度上架阿里資產交易網,起拍價約12.10億元,較首次競拍價降低約1.34億元。但直至6月14日競拍結束也無人報名和出價,以競價失敗告終。
三、營利雙降,資產出售“斷尾求生”
盡管恒大已從盛京銀行的股權中徹底剝離,但就盛京銀行近期的業績表現而言,其暫未徹底走出恒大帶來的陰影。
盛京銀行2023年中報顯示,該行于2023年上半年實現收入71.44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80.81億元下降11.6%;非利息凈收入為11.66億元,較2022年的20.25億元下降42.4%;凈利潤7.90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下降18.1%。
對于各項業績指標的“跳水”,盛京銀行在財報中解釋稱,該行營收出現下滑主要是其在積極加大實體信貸投放的同時讓利實體經濟,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資產收益率同比下行。
同時,盛京銀行積極管控成本支出,優化存款結構,拓展低成本存款,壓降付息成本,利息凈收入同比略有下降。此外,受債券和外匯市場波動變化影響,該行投資凈收益和交易凈收益等非息收入同比減少。
截至2023年6月末,盛京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3.17%,較2022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貝多財經發現,該行2018年和2019年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71%和1.75%,但自2020年飆升至3.26%后,至今仍維持在3.2%左右居高不下。
不過,盛京銀行的撥備覆蓋率自2020年以來一直處于上升趨勢,2020年至2022年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為114.05%、130.87%和140.3%,截至2023年6月末的撥備覆蓋率進一步上升至142.90%,資產質量有所好轉。
但需指出的是,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同期末中國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為1.62%,平均撥備覆蓋率為206.13%。就這個維度而言,盛京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偏高,而撥備水平處于較低狀態,整體風險抵御能力較差。
另據財報披露,得益于信貸業務推動增長,盛京銀行截至2023年6月末的資產總額為1.10萬億元,較2022年末增長127.52億元,增幅為1.2%。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凈額為6481.44億元,占總資產的59.2%。
值得一提的是,盛京銀行已于9月27日與遼寧資產管理公司(下稱“遼寧資產”)訂立資產出售協議,遼寧資產有條件同意購買所出售資產,代價約為1760億元,將以遼寧資產(或其指定人士)向該行定向發行專項票據的方式支付。
盛京銀行表示,本次資產出售事項可改善該行的資產質量,進一步優化資產結構,預計資本充足率有所提高并能降低不良貸款率,有效提高抗風險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該行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四、結語
“做一家好銀行”一直是盛京銀行的戰略愿景,即便處在營利失速、不良貸款率攀升的困局中,這家正經歷“陣痛期”的萬億級銀行也一直在努力扭轉業績表現與資產質量,積極進行自救。
在擺脫暴雷企業,甩掉資產包袱后,迎來高管換血的盛京銀行能否煥發新生,或許還需經受市場的重重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