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未能在6個月內通過聆訊并上市,康耐特光學首次申請在港交所IPO遭遇失利。
10月7日,貝多財經從港交所披露易了解到,上海康耐特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耐特光學”或“康耐特”)已被港交所標注為“失效”。這意味著,康耐特光學首次沖刺港交所上市暫時宣告折戟。
不過,招股書“失效”不等于上市失敗。根據相關規定,擬發行人依然可以通過更新資料重新申請再次上傳招股書“激活”上市程序。據了解,“失效”后再次提交激活并成功上市的企業并不罕見。
貝多財經了解到,康耐特曾是一家在A股上市的公司,該公司于2010年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2016年,康耐特(SZ:300061)斥資23.4億元收購了以金融服務業務為主的上海旗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轉型。
2017年8月,康耐特將其公司名稱變更為上海康耐特旗計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旗股份”)。2019年12月,康旗股份再將公司名稱更改為旗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旗天科技”),股票代碼不變。
根據介紹,原康耐特(康旗股份)于2018年年底全面剝離光學鏡片生產銷售業務,主營業務已發生了本質變化。此前,康旗股份已經完成董事會、監事會的成員調整,形成了以新任董事長劉濤為核心的決策層和管理層。
此前,劉濤曾公開表示,“新”公司以“大數據金融科技”為核心定位,將大數據精準營銷和金融科技服務業務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將向金融機構輸送獲客、營銷和風控等智能解決方案。
分拆后,原康耐特將下屬眼鏡鏡片業務相關公司通過業務重組分拆至上海林梧實業有限公司(即“林梧實業”)。2020年10月,林梧實業變更公司名稱為“上海康耐特光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2021年2月,上海康耐特光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再度更名為上海康耐特光學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康耐特光學”)。而后,康耐特光學向港交所發起了上市沖刺。
康耐特光學稱,自從2018年分拆后,該公司與旗天科技互為獨立的單獨實體。報告期間,該公司的主營業務為樹脂眼鏡鏡片的制造和銷售,主要產品為標準鏡片和定制鏡片。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按樹脂眼鏡鏡片產量計算,康耐特光學于2020年在中國樹脂鏡片制造商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約為8.5%;亦是出口值最高的中國樹脂鏡片制造商,且是唯一擠進全球前十大眼鏡公司排名的中國制造商。
整體來看,康耐特光學的營收、凈利潤規模均保持上漲態勢,不過增速卻有所放緩。根據招股書,其2018年、2019年、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8.54億元、10.59億元和10.93億元,其中2019年、2020年分別同比增長24.0%和3.21%。
報告期內,康耐特光學的凈利潤分別為0.78億元、1.12億元和1.28億元,其中2019年、2020年的增長率分別為43.59%、14.29%,相對減少了約29.3個百分點,增速下降67.22%。
2018、2019和2020年,康耐特光學的總資產分別為10.83億元、13.75億元和14.44億元,總負債分別為9.70億元、9.96億元和9.40億元,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9.57%、72.44%、65.10%。
值得一提的是,康耐特光學的毛利率呈上升趨勢,分別為0.6%、33.0% 和34.9%,盈利能力逐漸優化。在此背后,是其毛利率較高的定制鏡片產品收入在增長,但該類產品在康耐特光學的收入占比不足兩成,且毛利率波動性大。
換句話說,毛利率相對較低的標準鏡片是康耐特光學的主要收入來源,對應報告期的收入分別為7.03億元、8.79億元和8.88億元,占比分別為83.39%、83.87%和81.77%。
根據招股書,康耐特光學的營收主要來自境外。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該公司來自中國以外的地區的收入分別占當期總收入的85.3%、84.0%和76.2%,相對較為集中。
另據了解,本次赴港上市,康耐特光學擬將募資金額用于增加上海、江蘇生產基地定制鏡片的產能等。而招股書顯示,康耐特光學位于上海、江蘇的生產基地并未滿產。
不過,康耐特光學則表示,其擁有三個生產基地(位于上海、江蘇、日本的鯖江)的生產設施,能夠按客戶要求生產不同規格的樹脂眼鏡鏡片,各個生產基地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使用率均超過85%。
股權方面,在康耐特光學上市前的股東架構中,費錚翔持有67.95%的股份,為該公司的控股股東。據了解,費錚翔為康耐特光學董事長、創始人,也曾是旗天科技的實際控制人(于2021年3月變更為劉濤)。
據了解,旗天科技曾在2021年3月4日晚間公告,實控人費錚翔將其持有且質押給華金證券的旗天科技股份2003.76萬股(占總股本的3.03%)轉讓給曹升,以償還質押債務、降低股票質押風險。
轉讓后,費錚翔持有旗天科技的股份數量和比例減少,從而導致其公司股東劉濤及其一致行動人上海圳遠成為公司支配表決權最多的股東。同期,該公司控股股東將由費錚翔變更為劉濤及其一致行動人上海圳遠,實控人變更為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