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以拯救之名開始的資本重組,正在演變為套利資本對民族品牌的“禿鷲”式圍獵。
2025年8月,北京匯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通過官方公眾號連續發布公開信,控訴大股東文盛資產出資逾期、空手套白狼、搞黑箱操作。這些指控揭開了三年前那場看似完美的重整計劃的另一面:資本方以16億元承諾投入獲得控制權,卻在僅完成不足三分之一出資的情況下,試圖通過資本運作手段實現套利退出。
資本套利的 “三步走”棋局
作為套利資本,文盛資產參與匯源重整之初,就設計了一套精巧的“杠桿控制+高價轉售+套現退出”三級套利模式。
2022年6月,文盛資產作為重整投資人入主匯源,承諾投入16億元資金,換取北京匯源70%(含10%預留股權池)的股權(通過旗下平臺文盛匯控制)。然而事實上,文盛資產的實際出資遠低于承諾金額。據匯源方面公開指控,截至2025年8月,除1.2億元由管理人按重整投資協議用于支付破產費用、共益債務等用途外,文盛資產仍有8.5億元出資逾期一年以上,經過匯源11次催繳仍未實繳。即便已支付的7.5億元資金中,約6.47億元雖在匯源賬戶上,但卻由文盛資產通過“共管”等方式實質性控制,并未投入企業生產和渠道重建。其行為已構成嚴重違約。
在自身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下,文盛資產又引入了上市公司國中水務作為合作方。2022年4月,文盛資產就與國中水務簽署《項目合作協議》,后者支付了3億元履約保證金。到2023年,國中水務累計向文盛資產支付9.3億元資金,間接持有北京匯源21.89%股份。據悉,國中水務的主業經營困難,其投資匯源的6億元中,有5.8億元來源于借款,進一步放大了風險。
矛盾激化后的“騷操作”
今年8月,在文盛資產出資嚴重不到位的情況下,文盛匯提議召開北京匯源2025年第三次臨時股東會,一項核心議題就是“以北京匯源的資本公積彌補虧損”,被推斷為可能是為后續進行利潤分配(分紅)鋪路。此事件不僅引發了匯源的強烈反彈和公開控訴,更暴露了雙方在根本理念上的沖突,進一步激化了兩者之間的矛盾。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曾分析稱,文盛資產運作北京匯源重組本身就有資本玩家借重組謀取超額回報的意味,這種運作模式一旦某個環節條件無法達成就會引發各方矛盾。
2025年8月,匯源發現有第三方隱瞞事實,提供虛假材料掛失公章及營業執照。匯源官方聲明稱:“原有印章至今仍妥善保管,不存在遺失、毀損情形”,并已進行報案處理。要知道一旦完全控制公司印鑒和證照,控制方就可以更自如地進行資產處置、擔保貸款等操作。有輿論懷疑這是矛盾激化后,文盛資產在采用非常規手段鞏固控制權,為后續套利退出鋪平道路。這些操作被業內視為資本方為進一步控制企業、便利后續資本運作的手段。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權益合伙人劉仁堂表示,如果北京匯源的公章和營業執照確實未曾遺失,發布虛假遺失聲明的第三方將面臨多重法律責任。
套利邏輯帶來的多重隱患
文盛資產的資本游戲備受質疑。有分析認為,這造成了多方共損、隱患重重的局面,充分展現了套利資本對社會價值的破壞力。
首當其沖的是國中水務,其主業經營困難,巨額投資轉向如果以失利收場,后果嚴重。其次是北京匯源的債權人。根據重整計劃,普通債權人通過債轉股獲得清償的前提是匯源未來成功上市。若上市失敗,文盛資產需對債權人持有的股權進行兜底回購。但目前文盛資產提議以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等于變相取消了兜底回購承諾,使債權人喪失被承諾的權利。
此外,文盛資產的套利邏輯與匯源管理團隊的產業經營理念存在根本性沖突。匯源經過多年發展,已在全國建立了140多個經營實體,聯接了1000多萬畝優質果蔬茶糧等種植基地,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構建了一個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
匯源絕非一家孤立的果汁生產企業,它深度嵌入中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脈絡中,鏈接著數以百萬計的果農、龐大的經銷商體系、眾多的就業人員以及更廣泛的上下游產業伙伴。其打造的全產業鏈生態,不僅為企業自身提供了從源頭到終端的保障,更在解決農產品銷售、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現代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匯源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走向,確實會對其背后整個產業鏈生態的穩定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文盛資產作為專業處理不良資產的機構,其思維模式是典型的資本套利而非產業運營。這種短期套利理念與匯源需要長期投入、精心經營的產業特性格格不入。如果文盛資產取得控制權后低價套利甚至轉手倒賣,將給匯源背后龐大的勞動群體與產業鏈帶來陰影。而這些普通人的命運,遠比資本市場的數字游戲更加真實和重要。
文盛資產最初參與重整匯源時,曾承諾成為市場的善意資本,而非資本的“禿鷲”。然而其實際行動卻與這一承諾相去甚遠。如今,匯源已對文盛資產提起訴訟,案件正在審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