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何威
來源|貝多商業(yè)&貝多財經
一條原本尋常的剃須刀測評視頻,意外掀起軒然大波。
2025年8月15日,測評博主“樓斌Robin”發(fā)布了一條測評視頻。視頻中,飛科F8與徠芬P3 Pro在剃凈度、震感控制、價格對比等維度中展開橫評。結論直指要害——徠芬售價高達699元,卻在關鍵體驗上不如飛科399元,性價比不敵競爭對手。而樓斌并未采用拆機等技術細節(jié)分析方式,僅從使用體驗角度出發(fā),這種“接地氣”的表達形式更易引發(fā)大眾共鳴。

然而,正是因為視頻中兩款不同價位的國產剃須刀被放在同一鏡頭下橫向對比,隨即引發(fā)徠芬創(chuàng)始人葉洪新在社交平臺接連發(fā)聲,質疑內容公正、點名背后博主身份,甚至牽出早年與前員工的合作恩怨。
事件迅速升級為社交平臺上的關注熱點,也讓原本處在新品推廣關鍵期的徠芬,陷入了一場始料未及的品牌輿論危機。
一、品牌“平替”的失靈?
2025年8月,這條關于電動剃須刀的橫評測評視頻,在小家電圈掀起軒然大波。自媒體博主樓斌在視頻中展示了對飛科F8、徠芬P3 Pro等多款剃須刀的使用效果比對,測評結果顯示,價格更低的飛科F8在剃須干凈程度、震感控制等方面表現(xiàn)更佳。這本是社交平臺常見的消費橫評內容,卻因為徠芬699元打不過飛科399元的結論,成了引爆徠芬“猛攻”的導火索。

徠芬方面對此反應強烈,創(chuàng)始人兼CEO葉洪新更是罕見地下場回懟,指責測評不公、質疑“收錢辦事”,引發(fā)連鎖反應。輿論迅速聚焦于兩個問題:一是測評是否客觀公正,二是徠芬自身是否真的性價比不敵飛科,更深層的質疑也開始浮出水面,以“戴森平替”出圈的徠芬,是否正在被“性價比”這柄雙刃劍反噬?
事實上,“平替”曾是徠芬最強的武器。2021年,一則在抖音走紅的商業(yè)課堂視頻中,徠芬創(chuàng)始人葉洪新以一款售價僅599元的吹風機向戴森發(fā)起挑戰(zhàn),宣稱性能更好、價格更低。這一信息片段迅速發(fā)酵,徠芬借助“戴森平替”定位一炮而紅。三年時間里,徠芬的GMV從1.5億元飆升至30億元,成為小家電領域最知名的國貨品牌之一。
在徠芬看來,這不是單純的價格戰(zhàn),而是技術“平權”。徠芬通過自研高速電機、自建工廠來壓縮成本,把核心技術帶到中端市場,以更親民的價格撬動消費者心智。一時之間,不是戴森買不起,而是徠芬更有性價比成了市場共識。
但問題在于,消費者對“平替”的容忍度,是建立在性能不輸、價格更優(yōu)的基礎上。一旦這個基礎被動搖,整個高性價比形象便可能會被削弱。尤其當徠芬在剃須刀這樣一個高度競爭、品牌集中、消費理性化的品類,再講“平替”故事時,不再像當年那樣輕松。
更現(xiàn)實的是,“平替”本就是一種相對比較策略。徠芬曾因對比戴森而興,如今也可能因對比飛科而傷。曾經“吊打戴森”的自信語境,今天變成了“被吊打”的消費評價。徠芬剃須刀這次在測評中“敗下陣來”,引發(fā)的不僅是對某款產品的質疑,更是對其核心品牌模式的動搖。平替這個標簽的魅力,在于讓消費者覺得花更少的錢,買到差不多的體驗,但前提是,體驗必須“差不多”。
一旦體驗被拉開差距,而價格優(yōu)勢又不再明顯,消費者對“平替”的寬容就可能減少。這條看似只是產品測評的視頻,實則劃破了“高性價比”品牌光環(huán)的表皮,暴露出徠芬品牌根基中相對脆弱的部分。而這,僅是危機的開始。
如果說那條測評視頻“刺”痛了徠芬的性價比“神經”,那么徠芬創(chuàng)始人葉洪新的回應方式,則將品牌形象拉入了更為復雜的輿論旋渦。
二、CEO親自回應揭前員工舊怨該不該
誰也沒想到,葉洪新迅速做出的是這樣的回應。不同于多數企業(yè)家選擇冷處理或官方公關口徑,葉洪新是以極強個人風格“下場”,通過微博轉發(fā)視頻并發(fā)文暗指測評“收錢辦事”,并直言,徠芬剃須刀竟然打不過飛科?看來有瓜吃了。這一公開發(fā)聲迅速引發(fā)關注,但事態(tài)也隨之升級。
當輿論焦點本應集中在產品優(yōu)劣本身時,葉洪新卻在評論區(qū)拋出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信息,測評博主樓斌的哥哥潘堅,是徠芬的前員工。隨后,葉再次發(fā)文詳細揭露與潘堅之間長達數年的“舊怨”。據葉的微博描述,潘堅曾在徠芬內部負責新媒體業(yè)務,并以“零元入股”的方式加入團隊。后因“投資人不認可能力”,在2022年拿到500萬元“分手費”后離職。
這些信息的披露將原本單純的產品爭議,演變成了極具私怨色彩的人事紛爭。潘堅很快做出回應,否認部分指控,并表示當年500萬“分手費”是對葉洪新承諾股份落空的補償,原承諾為上市前股份5%、上市后2%。他還稱測評合作完全合法合規(guī),離職后并無競業(yè)協(xié)議或保密義務。
一時間,前員工、現(xiàn)CEO、測評博主三人輪番回應,微博、評論區(qū)、截圖、聊天記錄層層曝光,爭議持續(xù)發(fā)酵長達三天,被網友稱為科技圈口水戰(zhàn)大型現(xiàn)場。最終,在8月18日,葉洪新發(fā)文“翻篇。志不在此,在星辰大?!?,并刪除此前相關微博,事件才告一段落。但這場“翻篇”,對徠芬來說顯然是一次代價高昂的公關事故。

首先,這起事件暴露出品牌應對危機的相對不夠成熟。在消費電子品牌的輿論體系中,創(chuàng)始人親自下場回應本是高風險操作。若能恰當回應用戶關切、傳遞產品價值,反而能加分。但此次事件中,葉洪新選擇的是情緒化、帶攻擊性的話術,甚至揭露前員工私事,毫不避諱舊賬和內部紛爭。這種“撕破臉”式的公關做法,遠不及一次危機管理,更像是一次“品牌自傷”。
其次,“測評爭議”本應是一場關于產品體驗、技術實力的探討,卻因為個人恩怨的曝光而變得模糊不清,甚至轉移了公眾對剃須刀產品力本身的關注,反而進一步坐實了外界對徠芬品牌公關混亂的質疑。
此外,此次風波還可能在用戶層面造成信任動搖?!靶詢r比”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情緒,而在于理性。當創(chuàng)始人用情緒化方式回應輿論,而非用數據、技術與產品實測反擊,會有可能減少消費者對其產品的“印象分”。在流量時代,任何一次公關處理,都不只是一次回應,它更是一次品牌價值的“集體公示”。而徠芬在此次測評風波中的應對,不僅未能樹立產品力的信心,反而可能加劇品牌與公眾之間的距離感。
可以說,這場“CEO怒懟測評博主”的事件,看似是對一次輿論風波的回應,實則挑開了品牌管理、組織結構、品牌定位、用戶信任等多層隱憂的一角。產品被測評不可怕,創(chuàng)始人被質疑也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個曾被寄予厚望的國貨品牌,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最不該選的方式去“反擊”。這不只是一次失控的回應,更像是品牌精神的一次失守。
三、品牌護城河在哪里?
這場風波不僅暴露了產品問題,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徠芬長期戰(zhàn)略的隱憂。如果說剃須刀測評風波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輿情危機,那它也不啻為一次將徠芬真實處境放大于公眾視野的巧合。在這場由一支剃須刀引發(fā)的風波背后,真正讓人擔憂的,是徠芬多元化戰(zhàn)略所揭示出的增長困局和品牌焦慮。
徠芬對剃須刀產品寄予厚望。P3 Pro和T1 Pro作為徠芬2025年重磅推出的新品線,被創(chuàng)始人葉洪新稱為巔峰之作。這兩款產品的核心賣點在于將直線電機這一傳統(tǒng)工業(yè)級技術微型化,并首次應用在個護剃須刀領域。葉洪新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這一技術攻克了散熱、電磁干擾、結構集成等工程難題,是徠芬歷時四年研發(fā)、投入超過一億元打造出的戰(zhàn)略級產品。產品尚未發(fā)布之前,他甚至將其視為向國際品牌挑戰(zhàn)的起點,認為這一技術創(chuàng)新足以讓徠芬在成熟的剃須刀市場實現(xiàn)突圍。
然而,事實比愿景更為冷靜一些。產品一經上市,市場反饋并不熱烈,盡管宣傳聲勢浩大。剃須刀只是徠芬新品遇冷的一個縮影。早在2023年,徠芬推出掃振一體電動牙刷,希望借助電機技術優(yōu)勢復制吹風機的成功路徑。但牙刷線卻暴露出一些問題。從功能被質疑“打牙”到刷頭結構遭消費者吐槽“使用不適”,再到激進的市場投放效果不佳,最終徠芬電動牙刷未能打開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徠芬的多品類布局并非毫無邏輯。在核心技術仍以電機為基礎的情況下,從高速吹風機到電動牙刷再到剃須刀,這些產品確實具備一定的工藝通用性和供應鏈協(xié)同效益。然而技術遷移和產品成功之間并不存在天然等號。吹風機的使用習慣、消費頻率與美學偏好,與剃須刀和牙刷完全不同。尤其是剃須刀面向以男性為主的用戶群體,在選購偏好上對品牌認同感、使用體驗、性價比更為敏感。
在這連串問題中,徠芬的品牌護城河正面臨現(xiàn)實考驗。曾經作為“戴森平替”的代表,徠芬靠高性價比在社交平臺中快速建立起用戶認知。而今,當它試圖脫離“平替”標簽,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中高端產品矩陣時,卻頻頻遭遇市場冷遇。這并不只是競爭加劇的結果,更反映出徠芬在品牌力、技術轉化能力、用戶理解、市場傳播等多維度層面尚需重塑其增長模式。
徠芬不是第一個困在新品拓展迷霧中的新消費品牌,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從流量爆款走向技術品牌,是每一個國貨企業(yè)都必須經歷的陣痛過程。而當陣痛降臨時,只有依靠真實的產品力與技術能力建設,才能為品牌筑起真正意義上的護城河。
對于徠芬而言,這一切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