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即2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正式對外披露了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即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前三個月的季度業績),從二級市場反映來看,阿里巴巴所交出的這份答卷可以說是超預期的。

就在其公布財報的第二天,阿里巴巴美股和港股股價瞬間暴漲,投資者顯然用自身行動對該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取得的優異成績表示了肯定,以及對其未來經營發展的看好。
數據顯示,截至2月21日美股收盤,阿里巴巴股價報收143.75美元/股,較上個交易日上漲5.72%,而在盤前漲幅更是曾擴大至6.5%,直接起飛。港股市場,同一時間里,其股價報收138.5港元/股,較前個交易日暴漲14.56%。無論是美股還是港股市場,目前阿里巴巴股價已經達到自2021年11月底以來的最高值。
不過,整體來看這份財報,雖然旗下不少業務表現強勁亮眼,但背后也蘊藏一定隱憂,尤其是阿里基本盤淘天瓶頸仍在,被寄予厚望的菜鳥在拖后腿。
一、營收凈利雙增下,淘天業務依舊面臨瓶頸
根據財報,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的前三個月(以下簡稱“2024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集團實現總營業收入2801.54億元,同比增長8%;同期,實現經營利潤為412.05億元,同比增長83%;凈利潤為464.34億元,同比暴增333%,創下近年來最高增速紀錄;非公認會計準則凈利潤為510.66億元,同比增長6%。

透過一系列增長數據,可以明確的是,阿里巴巴在去年第四季度實現了業績大爆發,據統計,此次增長速度是阿里5個季度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個季度,在如今國內外經濟處在震蕩恢復期,以及地緣政治沖突仍不明朗的大背景下,阿里還能夠保持著營收凈利雙增的好成績,實屬不易,也足以見得其背后是付出了不少努力的。
將阿里六條戰線業務單獨拆分來看,首先是其基本盤淘寶天貓商業,當期實現收入1360.91億元,同比增長5%,而前兩個季度的收入增速分別為-1%、1%,該業務收入增速改善提升明顯。
其中,中國零售商業收入為1295.16億元,同比增長5%,主要得益于在在線GMV的增長和Takerate的同比提升所驅動影響下,該業務下的客戶管理收入實現了不錯增長,達1007.9億元,同比增長9%。而中國批發商業實現收入65.75億元,同比增長24%,增長主要來自提供予付費會員的增值服務收入增加所致。
不過,淘天集團的直營及其他收入的情況并不樂觀,而這部分業務卻是市場一直較為關注的,因為與整個市場消費端息息相關,包括了天貓超市、天貓國際及其他直營業務。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該業務實現收入僅為287.26億元,同比下滑9%,延續了此前兩個季度同比增速分別下滑9%及5%的下行態勢。對此,財報解釋道,本季度收入下滑主要由于公司計劃減少若干直營業務所致。

利潤方面,淘寶天貓商業經調整EBITA為610.83億元,僅同比增長2%,此前兩個季度的增速分為-1%、-5%。從這點來看,該業務最新季度的盈利表現有所改善。
綜合來看,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仍然面臨著收入、利潤瓶頸。去年11月,蔣凡回歸淘寶,電商策略有所調整,放棄低價競爭;另外,2月20日,天貓面向新入駐商家的扶持政策“藍星計劃2025”全面升級,加碼“商家培育”及“經營激勵”政策,商家最高可享受250萬元的經營激勵金。
一系列措施的強勢推出,能否讓淘天集團煥然一新,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二、云智能業務強勁增長,國際數字商業、本地生活及大文娛三大業務均浮虧
再來看阿里國際數字商業,2024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77.56億元,同比增長32%,增速與此前兩個季度相當,主要得益于跨境業務的強勁表現所拉動。其中,國際零售商業實現收入315.53億元,同比增長36%;國際批發商業實現收入62.03億元,同比增長18%。
不過,該業務看似增長亮眼,但細究之下其快速發展是與大手筆支出、補貼分不開的,也就是以犧牲成本來換取增長,該業務一直以來處于虧損狀態就說明了問題。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阿里國際數字商業經調整EBITA為虧損49.5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1.46億元虧損進一步加劇。
以此計算,2025財年前三季度(即2024年第二至第四季度),阿里國際數字商業總計經調整EBITA虧損掉了115.6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虧76.13億元,增幅高達193%,這是阿里巴巴諸多業務中虧損額最大的業務。
可見,收入增長最快、虧損卻也最大,是阿里國際數字商業的顯著特點,短期內并沒有看到可以扭虧為盈的跡象。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大業務同時也是此次阿里巴巴在財報中反復重點強調的云智能業務,去年第四季度表現格外亮眼,當期實現收入317.42億元,同比增長13%,均高于前兩個季度6%和7%的增速,阿里巴巴將此歸功于由公共云業務收入的雙位數增長帶動,其中包括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6個季度三位數增長,戰略地位大幅提升。
從利潤看,云智能業務該季度經調整EBITA為31.38億元,同比增長33%,前三季度經調整EBITA總計則為81.3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74%。
不難發現,不論是云業務還是AI大模型分部收入以及盈利端,阿里巴巴都有堅實的基礎和長期穩健增長的能力,顯然AI和阿里云業務已經成為拉動阿里業績增長的第二曲線了。
對此,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吳泳銘,在此次財報電話會議上毫不避諱的說到:“未來三年,阿里將圍繞AI這個戰略核心,重點加大對AI和云計算的基礎設施建設、AI基礎模型平臺以及AI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AI轉型升級這三大領域的投入,未來三年集團在云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

我們再將眼光聚焦在阿里巴巴的本地生活和大文娛兩大業務,其中,當期本地生活集團實現收入169.88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基本與前兩個季度相當,起伏不大,公司稱主要由高德和餓了么的整體訂單增長,以及市場營銷服務的收入增長所帶動。
然而,本地生活業務尚未實現自我造血,依舊處在虧損泥潭中,而向好的跡象在于,該季度經調整EBITA雖然虧損了5.96億元,但虧損幅度較上年同期有所大幅收窄,減虧明顯。
而該集團的大文娛業務同期則是實現收入54.38億元,同比增長8%,表現優于早前兩個季度,主要由優酷廣告收入增長所帶動。
當然,與本地生活業務一樣,大文娛業務也未能實現自我造血,經調整EBITA為虧損3.09億元,雖然虧損逐季加劇,但與上年同期虧損的5.17億元大幅收窄了40%,這主要是由于本季度優酷廣告收入的增長以及內容投資效率的提升,從而減少了運營虧損。

三、菜鳥難“起飛”,營收滑坡利潤跳水
如果說以上五大業務的營收都能保持著較好增長態勢,給阿里當下交出的亮眼業績提供了有效助力,但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卻是,曾被集團寄予厚望的菜鳥網絡卻意外"失速"了,成為六大戰線業務中唯一營收下滑的板塊。
根據財報,2024年第四季度菜鳥網絡實現收入282.41億元,同比下滑1%,而此前兩個季度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6%、8%。可見,今年以來該業務單季度營收增速持續承壓下滑,到第四季度已經出現了“開倒車”的現象。
事實上,作為阿里的“親兒子”,菜鳥網絡此前創收能力表現一直非常突出,收入持續增長,從2021財年的527.33億元逐年增長至2023財年的77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1%,占總收入比例為6%,是阿里集團內增速最高的業務。而進入到2024財年,受益于跨境快遞履約服務帶來的收入增長,菜鳥營收達990.2億元,較2023財年同比大幅增長28%。
我們不禁好奇,為何菜鳥營收會從此前的較好增長到如今的“急剎車”?在此次財報電話會議上,阿里稱是因為公司正在進行業務調整—電商業務承擔了部分物流平臺職責。
事實也的確如此,2013年,菜鳥網絡在馬云的戰略布局下應運而生,其核心使命即深度協同阿里巴巴電商生態體系。依托集團持續的生態賦能與資源傾斜,菜鳥歷經十年演進,已蛻變為智慧物流領域的標桿企業——以電商場景為基座、物流網絡為骨架、數字技術為引擎的三位一體模式,驅動其經營發展一路高歌。
但這幾年,菜鳥的發展似乎變了味,不斷處在調整與被調整中,變化尤為顯著。公開信息顯示,2024年,菜鳥網絡在業務、架構和人事方面進行了多項調整,調整后,菜鳥更符合自身的“產業定位”,從一家互聯網物流科技平臺,真正轉型為一家物流公司,專注物流運營。
進入到2025年,阿里又開啟了對菜鳥的調整,菜鳥集團CEO萬霖最近在公司內部表示,新的一年菜鳥將不會停歇,繼續加快國際業務發展,更好服務全球客戶。
不難發現,一系列重大措施調整下,顯示出菜鳥在各種不確定性中,尋找自己的確定性,這也讓菜鳥接下來的發展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從利潤端看,菜鳥在該季度經調整的EBITA為2.35億元,同比驟降76%,延續了此前兩個季度分別同比大幅縮減30%及94%的下行趨勢,以此計算,2025財年前三季度(即2024年第二至第四季度),菜鳥經調整EBITA為9.08億元,同比大幅下滑67%。
值得關注的是,菜鳥在過去三個財年都是虧損的,期間凈虧損分別為20.15億元、22.86億元和28.01億元,累計虧損71.02億元,直至2024財年(截至2024年3月31日前12個月)才成功將經調整EBITA扭虧為盈,達到14.02億元。

對于2024年第四季度菜鳥盈利出現大幅滑坡的原因,阿里在財報中解釋主要是跨境履約解決方案和國內物流服務利潤下降所致,這反映出在國內外物流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阿里巴巴需要進一步優化物流業務的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
國內物流市場上,歷經多輪行業洗牌,中國快遞市場已形成多維競爭格局——順豐以時效與服務構筑高端壁壘;"三通一達"依托電商流量穩守基本盤;京東物流憑借倉配一體化建立護城河;極兔借力拼多多實現超常規擴張。在如此強敵環伺的戰場中,菜鳥如何發揮后發優勢脫穎而出,是值得其持續深思的課題。
而在第二增長曲線跨境海外物流市場,雖然菜鳥在國際化戰略上取得了顯著成效,跨境物流業務成為其收入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但是其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一點都不比國內市場小,要知道這塊“大蛋糕”,不僅有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且早已通過提前布局建立起全球化物流網絡的國際物流巨頭DHL、FedEx和UPS早已搶占分食,而且還有順豐、京東物流等國內巨頭一起瓜分。菜鳥想要快速占領國際巨頭已深耕多年的腹地,以及和國內一眾物流巨頭搶食紅利,可想而知難度有多么大了。
但盡管如此,我們也很欣然看到菜鳥并沒有輕易言敗放棄,反而今年以來還持續向海外市場發力。2025年1月初,菜鳥連開三大跨境商家中心,為中小商家打造本地化國際快遞服務;2025年1月中旬,菜鳥又升級了位于美洲的洛杉磯、紐約、邁阿密和芝加哥四個大型分撥中心,以科技手段提高各大電商平臺的包裹履約效率。
總的來看,2025年阿里對菜鳥的戰略定位愈加清晰——全球化布局將成為其核心命題。而隨著集團內部推進組織架構優化與資源分配機制改革,電商與物流的協同范式正被重新定義:阿里將強化電商中臺能力,而菜鳥則通過數字化能力沉淀、全球通關體系等多方面賦能,回歸到物流基礎設施服務商的本位。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菜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