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Woodpecker International INC(啄木鳥維修國際有限公司,下稱“啄木鳥維修”或“啄木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中金公司、中泰國際為其聯系保薦人,這是其2024年1月29日遞表失效后,再度向港交所發起沖刺。
據招股書介紹,成立于1995年的啄木鳥維修是一家家庭維修服務一站式解決方案提供商,服務覆蓋超過300個主要家電和家居設施類別,包括但不限于家電維修、家電清洗、家電安裝、管道疏通、開鎖換鎖、墻面翻新等。
從制冷設備維修及保養的個體工商戶,到一站式解決方案平臺,如今的啄木鳥維修已經躋身家庭維修頭部行列。但其光環下潛藏的內部治理漏洞,也隨著招股書的披露而盡數暴露。
一、領跑家庭維修,市場前景廣闊
近年來,中國住房市場趨于飽和,房屋周轉速度放緩。但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愈發注重住房的舒適度、健康性、智能化等指標,由此催生出了大量老舊房屋的家庭維修需求。
灼識咨詢發布的資料顯示,中國家庭維修市場按總交易額計算的2023年規模為7149億元,2018年至2023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6%;預計將在2027年達到9318億元,2023年至2027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8%。
同時,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家電維修行業的線上滲透,并催生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模式。與其他模式相比,該類模式能通過統一的服務標準和透明的服務價格準則提高效率,從而保證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
按總交易額計算,線上線下一體化平臺2023年的市場規模為155億元,約占整個線上家庭維修市場的15%。隨著互聯網普及率、技術基礎設施及的不斷發展,該數值預計2027年將達到379億元,2023年至2027年的復合增長率約為25.1%。
而啄木鳥維修,正是以家庭維修為主營業務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平臺。經過多年的發展,啄木鳥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家庭維修平臺,按2023年的總交易額計,啄木鳥占中國在線家庭維修行業2.4%的市場份額。
頭部馬太效應下,啄木鳥維修的總交易額由2021年的9.86億元增至2022年的14.62億元,并進一步增至2023年的24.79億元,三年內的復合年增長率為58.5%。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平臺總交易額亦實現增長,達到15.67億元。
同時,啄木鳥維修的用戶規模也拾級而上,2021年、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上半年(同“報告期”)分別為400萬、550萬、900萬和610萬名消費者提供了服務,促成了430萬、600萬、990萬及630萬份家庭維修訂單。
穩健增長的業務規模驅動了啄木鳥維修的業績增長,2021年至2023年分別實現收入4.01億元、5.95億元和10.1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58.7%。2024年上半年,啄木鳥的營收進一步增至6.23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4.29億元增長45.1%。
二、營銷費用高企,中間商賺抽成
不過,即便有規模化市場布局、多元化營收結構的加持,啄木鳥維修卻并未實現預期中的高收益,盈利波動如乘“過山車”。
具體來看,啄木鳥維修的凈利潤由2021年的3343.1萬元斷崖式下跌81.4%至2022年的620.4萬元,2023年重現增長,恢復至4887.0萬元。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的凈利潤為3888.1萬元,又較2023年同期減少6.3%。
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啄木鳥維修2021年至2023年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2362.9萬元、4284.6萬元和1.45億元,整體呈上升趨勢。不過,該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經調整凈利潤為7288.1萬元,仍較2023年同期下滑2.9%。
啄木鳥在招股書中解釋稱,2022年利潤的下滑主要是由于重慶啄木鳥具有優先權的實繳資本的公允價值變動產生虧損;而2024年上半年則是因平臺上服務訂單提升,銷售及營銷費用大幅增加,從而壓縮了利潤空間。
2021年、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上半年,啄木鳥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高達1.78億元、2.91億元、4.94億元和2.99億元,分別占其總營收的44.3%、48.9%、48.9%和48.0%,且大部分支出被用于流量獲取和廣告及品牌營銷。
高昂的營銷費用拉高成本、稀釋利潤,已經成為啄木鳥維修無法逃避的經營痛點,而這背后,是其輕資產運營模式下,為將消費者在聚合平臺上對啄木鳥清單、店面的瀏覽或點擊進行銷售線索轉化,做出的資金投入。
招股書顯示,啄木鳥維修報告期內的平臺服務收入分別高達3.58億元、5.30億元、9.12億元和5.43億元,占總收入的九成以上。所謂平臺收入,就是啄木鳥充當代理人的角色,促成工程師與消費者達成的家庭維修服務訂單。
此外,啄木鳥維修與平臺工程師不存在雇傭或勞工關系,前者僅向后者提供平臺服務。也就是說,啄木鳥實際僅在家庭維修服務中充當“橋梁”作用,通過平臺知名度吸引用戶下單,再將訂單分派至維修工程師手中,并從中抽取傭金。
三、服務亂象普遍,用戶投訴頻發
一位曾在啄木鳥維修工作的家電維修人員向“半島晨報”透露,平臺對維修人員的客單抽成能達到60%,維修人員只能拿40%。另外,維修人員所得傭金的20%要作為質保金交給公司,待維修人員與平臺解除合作關系后,才能拿回。
隨著維修團隊人數的增長,啄木鳥維修2021年、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上半年收取的工程師質保金分別為4183.9萬元、7174.4萬元、1.14億元和1.42億元,主要用于維修服務質量不佳時主動賠付用戶損失。
但不少離職員工通過第三方投訴平臺反映,啄木鳥維修承諾離職六個月內向員工退還的質保金遲遲未能到賬,且無法聯系到相關負責人,電話客服態度極差,以“登記處理中”為由拒絕溝通。
不僅如此,高抽成的運營模式十分容易催生報價虛高等行業亂象。上文中提到的家電維修人員便直言平臺抽成會促使工程師故意抬高客單價,“如果按照規范進行維修和收費,師傅的收入就無法保障”。
湖北經視的“315我們在行動”系列節目,就曾曝光啄木鳥維修的收費亂象。報道指出,一名客戶反映家中馬桶按鍵失靈,啄木鳥家庭維修工作人員上門檢查后發現是馬桶虹吸口堵塞,但在疏通虹吸口的同時還更換了進水閥,報價335元。
經過二者協商,最終用戶支付了260元維修與配件更換費用,而馬桶的購買價格才700元左右。離開的路上,工作人員明確表示進水閥其實并沒有壞,并稱客戶已經多次使用啄木鳥平臺,言語間透露著“報價太低”的后悔。
此外,還有工作人員謊稱進水閥損壞,運用廉價配件“掉包”品牌原裝配件,換一個10元插座收費268元等虛報故障、無病假修、以次充好的行為,甚至教導記者要“學會看人下菜碟,學會談單,把價格報起來”。
而早在2023年7月,針對在線家政平臺“小病大修”、收費不透明、虛假宣傳等亂象,浙江省消保委就曾約談過啄木鳥維修,并要求其在10日內提交書面整改報告。另在黑貓投訴上,涉及啄木鳥維修的用戶投訴高達5168條。
誠然,以營銷為原始驅動力幫助啄木鳥維修占領了市場份額的高地,但如果無法形成穩定、健康的服務質量和口碑,“除了感情不修,啥都修”的啄木鳥很容易在其擅長的領域“栽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