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帶著“雙千億”目標未能達成的遺憾,盧敏放揮別蒙牛乳業。
近日,蒙牛乳業(02319.HK,下同“蒙牛”)發布公告稱,盧敏放已辭任該公司執行董事、董事會副主席,以及戰略及發展委員會和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成員;董事會委任王希接任非執行董事,及戰略及發展委員會和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成員。
值得注意的是,半年前盧敏放就已辭去了蒙牛乳業總裁一職。本次辭職后,盧敏放將不再擔任該公司任何職務。作為蒙牛任期最長的總裁,盧敏放管理下的蒙牛完成了組織架構調整,并實現了業績的翻倍增長。
但盧敏放早在2017年便提出的“營收、市值均達到千億雙千億”目標,時至今日仍未實現,疊加2024年上半年乳制品行業遇冷、蒙牛業績下挫等因素,新任管理層想要突圍,難度不小。
一、內外兼修,八年內營收翻倍
2016年9月出任蒙牛乳業總裁的盧敏放,肩負著“救火隊長”的重任。彼時蒙牛已從“中國乳業冠軍”的神壇上跌落,且與伊利的差距由2011年的0.5億元擴大至2015年的44億元,業績不達預期的陰云籠罩在企業頭頂。
盧敏放主導改革的第一刀,揮向了蒙牛的內部組織架構。據《新食品》報道,蒙牛將原核心業務板塊分成常溫、低溫、奶粉、冰品等獨立運營的新事業部,并在后期增加奶酪、鮮奶等新興品類事業部。
盧敏放此舉,是為加快蒙牛對市場與客戶的響應速度、提高運營效率,同時加強總部資源協同、風險管控。據悉,蒙牛的這輪組織變革涉及4萬名員工,供應鏈、銷售和營銷等多個條線,總部管理人員大幅精簡,權利全面下放。
在明晰業務架構的同時,盧敏放還提出了“前瞻性地布局國內國外上游奶源及乳原料”的策略,并在此后主導了多項投資并購,相繼將現代牧業、中國圣牧收入囊中,澳大利亞原料乳廠商Burra Foods也成為其收購對象。
2019年至2021年期間,蒙牛乳業又將澳洲嬰幼兒奶粉廠商貝拉米、東南亞冰淇淋品牌艾雪納入麾下,并斥資2.87億元收購中國奶酪企業妙可藍多,承諾將旗下奶酪業務全部注入后者,借此豐富自身的業務單元。
中訪網曾在報道中表示,通過外延并購與內部產業鏈整合,蒙牛乳業完成了對上游牧場、奶源,中游奶粉、奶酪及酸奶的產業鏈布局,躋身全國第二大乳企。手握高品質奶源的蒙牛,入局鮮奶領域后也很快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2023年的高端鮮奶、基礎鮮奶市場,蒙牛乳業的市場份額位列行業首位。蒙牛鮮奶業務負責人亦在2022年業績發布會中透露,過去三年蒙牛鮮奶的增長速度達到了品類的三倍,其中每日鮮語增速超過30%。
盧敏放的八年領導,使蒙牛乳業實現了由內到外的跨越式發展,以嶄新的市場面貌躋身全球乳業集團綜合品牌價值前十名,收入規模近乎實現翻倍增長,對蒙牛的提振作用不言而喻。
二、商譽高懸,徘徊在千億門口
但身披榮光,并不意味著沒有后顧之憂。早在上任第二年,盧敏放就曾放出“2020年蒙牛銷售額要達到千億,市值也要達到千億”的豪言,但在行業競爭、市場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下,“雙千億”成為了蒙牛難以逾越的高墻。
在喊出“雙千億”口號的2017年,蒙牛乳業的總營收不過601.56億元,要想實現目標,年復合增長率至少要達到18.46%。然而現實卻是,2020年蒙牛的市值雖然突破千億元,但收入卻僅為760.35億元,甚至出現了3.79%的負增長。
雖然在此之后,蒙牛乳業的業績增速很快回正,2021年至2023年的收入增長率分別為15.92%、5.05%和6.51%,但截至2023年末,該公司實現凈利潤48.87億元,收入986.24億元,仍舊未能突破千億大關。
而蒙牛乳業遲遲未實現的心愿,伊利股份早在2021年便已經完成了。截至2023年末,伊利股份的收入更是達到1261.79億元,102.84億元的利潤規模甚至是蒙牛的兩倍,已在乳業市場領先蒙牛一個身位,與其差距越拉越大。
盧敏放大舉收購時,一位蒙牛內部工作人員曾對《中國新聞周刊》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稱蒙牛彼時業績并不好,且當時中國養殖業正處于低谷期,牧業公司屬于重資產行業,收購如此多的牧業公司,很可能會拖累蒙牛的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全速擴張帶來的“后遺癥”逐漸在蒙牛乳業身上應驗。根據最新財報,蒙牛2024年上半年的商譽為89.05億元,已是2017年45.33億元商譽的近兩倍,其他無形資產也高達124.80億元。
截至2024年6月末,蒙牛乳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額為19.20億元,已較2023年末大幅減少15.30億元;資產負債率上升至56.21%,6月末的凈資產負債率更是高達81.30%,而2016年該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僅為48.08%。
更為殘酷的事實是,蒙牛乳業耗資百億收購的企業,大多未能為其帶來可觀的收益。現代牧業、中國圣牧上半年均未能實現盈利,凈虧損分別為2.28億元、1.44億元;妙可藍多在奶酪賽道歸于平靜后,利潤規模也出現大幅縮水。
三、業績回落,創收平衡性不足
屋漏偏逢連夜雨,因原奶供給過剩、需求不及預期,蒙牛乳業2024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全面“開倒車”,不僅收入同比下降12.61%至446.71億元,毛利也出現了超8%的回落,歸母凈利潤更是同比下滑19.03%至24.46億元。
相比之下,伊利股份上半年的收入雖然也由2023年的661.97億元下降9.49%至599.15億元,但規模仍然居于行業首位;且該公司的歸母凈利潤為75.31億元,逆勢增長19.44%,是蒙牛凈利潤的近三倍。
拆分業務單元可知,蒙牛乳業的液態奶業務上半年實現收入362.62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416.40億元下降12.92%;伊利液態奶同期的收入為368.87億元,也出現了13.05%的同比下滑。
單看液態奶的創收能力,蒙牛乳業實際上具備與伊利股份抗衡的實力,而二者業績的差距,大部分來源于被蒙牛忽視已久的奶粉業務。2019年,蒙牛的奶粉業務收入約為78.7億元,與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業務100.55億元的收入差距不大。
也是在這一年,蒙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出售其持有君樂寶51%的股份,按照彼時后者的股權價值計算,這筆股權轉讓為蒙牛帶來了34.3億元的收益凈值,但也成為了蒙牛奶粉業務走上下坡路的起始點。
與君樂寶分道揚鑣后,蒙牛斥資14.6億澳元(約合人民幣69.3億元)收購了澳洲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及嬰兒食品廠商貝拉米,意圖通過海內外的奶粉供應鏈協同,以“雅士利+貝拉米”的品牌格局沖擊中國奶粉市場前三。
但事實卻是,誕生自澳洲的貝拉米“水土不服”,即便有蒙牛這棵大樹在背后撐腰,在國內市場依舊默默無聞,持續虧損的雅士利更是于2023年黯然退市,未能填補君樂寶離場后,蒙牛奶粉業務的面臨的“空窗期”。
2024年上半年,蒙牛乳業的奶粉業務的收入為16.35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僅為3.66%;而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業務實現收入145.09億元,同比增長7.31%,其中奶粉整體銷量躍居中國市場第一,增長勢頭迅猛。
對比可見,盡管蒙牛乳業在過去的幾年中致力于通過并購拓展商業版圖,但其至今仍未培育出以規模驅動業績提升的第二增長曲線。如今的蒙牛乳業由液態奶撐起近八成收入,其他板塊業務明顯缺乏內生動能。
四、結語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報是盧敏放卸任蒙牛總裁,高飛“接棒”后交出的首份業績答卷。在3月辭任總裁之際,盧敏放就曾坦言蒙牛的并購業務經營水平還須提升,且企業新的品牌發展和投資上不夠堅決,資源配置較為保守。
而這位任職蒙牛總裁八年的“靈魂人物”離場后,高飛的“一體兩翼”的經營策略能否帶領蒙牛擺脫現存困境,在康莊大道上實現“高飛”,還有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