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這兩個字是如今事關電商行業生死存亡的關鍵詞。今年618,電商平臺使盡渾身解數,都為了壓出一個“全網最低價”。
隔壁平臺賣19.9的商品,這邊平臺就敢賣9.9,對于商家和平臺來說,價格戰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所有人都在憋著一股勁,電商行業前所未有的難熬。
不過,低價競爭真的只是一場數字的比拼嗎?瘋狂地降價,難道會成為以后電商行業的常態?從今年618來看,今年的低價大戰,將會是一個關鍵轉折點。
無底線的降價,最后的結果是“兩敗俱傷”。一邊是商家和平臺生意難做,為了壓低成本,商家不得不更換質量差但更便宜的材料。如此一來,雖然價格降下去了,但是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并沒有提升。
商品價格降低之后,可能得到的只是更次的產品,于是退貨率暴漲,今天某商家賣出一千件商品,沒過幾天就能收到數百件的退貨,甚至今年女裝行業中有傳聞說“退貨率高達80%”。
甚至有商家為了壓低成本,就算有一千件的訂單,也只會發兩百件的貨,等一些人的貨退回來之后,再發給其他人。
從電商平臺到商家,再到消費者,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低價并不是唯一,低價不等于低劣,要想獲得一個好的購物體驗,要想在電商當中脫穎而出,“又便宜又好”才是唯一的出路。
今年618,京東為“什么是真低價”打了個樣兒。京東表示,要站著打低價,從效率中要空間,既不要品質縮水,也不要割肉補貼。
這就對電商自身的供應鏈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源頭品牌合作不達標,物流運輸不給力,庫存周轉效率太低,種種問題都會導致不能“站著打低價”。
想要“站著打低價”,必須在供應鏈上持續精細化營運,把效率做到極致。這點國內電商平臺里面,做得比較好的像唯品會,通過全球上千名的買手團隊,直接對接品牌方和一級供應商,降低了貨品成本。
另外通過精準的市場判斷,進行提前采購。在2020年的時候,某輕奢品牌一些門店關閉導致貨品積壓,唯品會趁機采購了大批低價商品,后來該品牌全球漲價和擴張,市面上貨物短缺,唯品會卻實現了用接近成本價賣大牌。這就是企業對于自身供應鏈掌控的經典案例,能提前預判行業趨勢,用更低的成本實現拿貨。
市場需要低價,但低價不是唯一,市場需要的是有品質的低價。拼到最后的低價之爭,最后只會落到供應鏈之爭上面,建立在品質品牌和服務基礎上的低價,才能持續和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