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MetaLight Inc.(下稱“元光科技”或“車來了”)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中金公司為其獨家保薦人。
據招股書介紹,元光科技專注于利用時序數據(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數據點)來發現及預測分析對象隨時間變化的趨勢、模式及波動特征。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各種應用場景中為個人、企業及政府提供預測并支持決策。
我們將從經營效益、服務矩陣、股權架構等方面對元光科技一一進行分析。
一、深耕出行,2022年業績回落
元光科技最初將技術應用于“車來了”APP,為通勤者提供的實時公交信息的線上平臺。通過分析交通機構授權的GPS數據、用戶查詢記錄和搜索歷史以及公交和用戶的數據匯總,車來了提供即時的公交車時刻表,預計的車輛到達時間。
車來了2023年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約為2530萬人次,截至年末的用戶數量超過2.64億人次,地域范圍已擴展至全中國近450個城市及鄉鎮。根據灼識咨詢,按覆蓋范圍計,車來了業務遍布264個城市,是中國最大的實時公交信息平臺。
2024年4月,車來了新增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功能,用戶可使用語音指令查詢估計公交車到達時間、車站位置、通勤路線規劃及其他公交信息。
此外,元光科技利用其在公交領域的經驗,正將數據分析產品范圍擴展至不同行業,如為電力交易方提供策略指導以實現盈利能力最大化,為共享電單車運營商提供超載事件識別以確保電單車的使用符合法規等。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元光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63億元、1.35億元和1.75億元,毛利分別為1.23億元、9880.2萬元和1.33億元,毛利率分別為75.1%、73.0%和76.3%,其中2022年各指標出現了明顯回退。
元光科技在招股書中解釋稱,2022年收入的減少,主要是由于其提供移動廣告服務產生的收入減少,部分被提供數據技術服務產生的收入增加所抵銷;毛利水平的下降則是因為2022年的收入減幅超過銷售成本的減幅。
二、資不抵債,盈利尚未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元光科技的盈利能力難稱穩定。在實現2021年的3346.5萬元的凈利潤后,該公司的盈利水平轉虧至2022年的-2003.7萬元。2023年,該公司錄得凈利潤-2032.8萬元,虧損缺口較2022年稍有拉大。
元光科技方面提示,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繼續發展業務,其無法保證日后將能夠繼續實現盈利。且該公司在未來可能會投資開發新計劃,以實現變現渠道的多元化并確保可持續發展,此舉將對其短期財務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截至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末,元光科技的總資產分別為1.90億元、1.85億元和2.24億元,而總負債分別為4.01億元、4.47億元和4.90億元,是前者的兩倍有余,總資產明顯無法覆蓋總負債。
但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元光科技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4419.6萬元、981.4萬元和4649.5萬元,經調整凈利潤率分別為27.0%、7.2%和26.6%。就這個維度而言,該公司已實現了持續盈利。
三、客戶集中,依賴單一業務
按收入模式來看,元光科技的車來了APP免費為用戶提供服務,主要通過廣告銷售產生收入;公共交通分析平臺,根據每個機構訂閱的模組收取訂閱費;其他數據分析產品,收費則按個別協商而定。
車來了APP內的移動廣告服務,是支撐元光科技營收規模的重要基石。報告期內,該模式產生的收入分別為1.56億元、1.15億元和1.68億元,分別占該公司總收入的95.6%、85.2%和96.2%。
進一步對移動廣告服務進行拆分可知,元光科技分別通過程序化廣告平臺的合作伙伴關系,或直接向品牌廣告主銷售兩種模式實現廣告庫存變現。其中,來自前者的收入分別占其移動廣告服務總收入的87.9%、87.6%和88.8%。
元光科技牽手程序化廣告平臺,主要是為了覆蓋廣泛廣告主,尤其是長尾廣告主。在二者的合作中,該公司通過拍賣機制銷售廣告庫存出售,該平臺收取的廣告費乃由車來了APP廣告的獲得的曝光量決定。
也正因如此,元光科技每年需支付跨網絡廣告費,以擴大廣告客戶的覆蓋范圍,并提高曝光率,使廣告客戶更有效地定位更廣泛、更多樣化的受眾。報告期內,該項費用分別支出1466.7萬元、537.1萬元和807.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元光科技的經營業績一直依賴少數平臺。報告期內,該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1.16億元、1.01億元和1.26億元,分別占其總收入的71.2%、74.4%和72.4%,客戶集中度較高。
報告期內,光元科技來自第一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別為26.5%、31.2%和29.3%。總而言之,元光科技雖已形成一定的經營規模,但其收入存在客戶高度集中,且過度依賴單一業務的問題。
元光科技亦坦言稱,倘該公司的主要客戶終止合作,客戶集中度將使其面臨收入波動及潛在財務不穩定的風險。
四、股權分散,滴滴、阿里是股東
自元光科技于2015年注冊成立以來,WeBus Ltd.一直持有該公司最大權益。
招股書顯示,WeBus Ltd.由邵凌霜通過其全資附屬公司Bus Dream Ltd持股58.63%;陳曉通過Bus Hope Ltd.持股27.59%;肖平原通過Bus Cherish Ltd.持股13.78%。
2023年12月,孫熙與陳曉、肖平原及其各自控制的實體(即Meta Hope、Bus Hope及Bus Cherish)簽訂一致行動協議。一致行動方及Bus Dream共同擁有并有權控制元光科技合共約25.21%的投票權,為單一最大股東集團。
IPO前,元光科技創始人邵凌霜通過Bus Dream Ltd.持股4.46%,陳曉通過Bus Hope Ltd.持股6.87%,肖平原通過Bus Cherish Ltd.持股5.17%,董事會主席(即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EO)孫熙通過Meta Hope Ltd.持股8.71%。
其中,邵凌霜連同其全資擁有的實體Bus Dream Ltd.將其于元光科技的全部間接股權相關的投票權,授予孫熙及其全資擁有的實體Meta Hope Ltd.。換句話說,孫熙控制該公司合計25.21%的投票權。
與此同時,WeBus Light持有元光科技10.15%的股份,WeBus Data持股1.84%,呂露持股3.67%,Meta Shine持股4.33%,滴滴通過Cheering Venture持股18.11%,阿里巴巴持股10.46%。
HongHe Venture、China Broadband Capital、YANG Zhenyu、Garaitz Capital、Silver Snake、Duan Sirui、Ondine等亦是元光科技的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