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火華
來源|貝多財經
近日,又一家IPO老將迎來新進展。
在上交所發出問詢的13個月后,永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永杰新材)首次進行了回復。
在其公布的近兩百頁問訊回復中,針對業績穩定性、股權標動、償債風險等問題的信息披露備受關注。
13個月后首發聲:業績在回暖
官網資料顯示,永杰新材設立于2003年,2011年由東南鋁業改制為股份公司,是一家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專注于高性能、高精度鋁合金板帶箔產品的研發與制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鋁合金材料解決方案。產品主要應用于鋰電池、車輛輕量化、電子電器和新型建材等領域。
據貝多財經了解,永杰新材的IPO之路從13年前完成股份制改制便已啟航。2012年初,永杰新材由東吳證券擔任保薦機構向證監會遞交了上市申請,但在2014年6月,因業績大幅下滑主動回撤。2022年6月永杰新材再次遞表A股,保薦機構為東興證券。
同年7月,永杰新材便被證監會抽中現場檢查。在當時抽檢的20家擬IPO企業中,有6家一番苦戰后選擇了撤回,永杰新材則“險中求勝”。
2023年3月,趕在主板注冊制改革實施下,永杰新材完成平移申報上交所主板上市。永杰新材在平移獲受理20天后就獲上交所發出了首輪審核問詢,但卻用了足足13個月才給出回答。
縱觀回復內容,與其說永杰新材著實沉得住氣,不如說有些問題確實讓人“難以啟齒”,比如首當其沖被關注的“業績穩定性”問題。
在首輪問詢函中,監管層要求對永杰新材經營業績穩定性提出質疑,要求其針對鋰電池相關產品營業收入大幅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鋰電池產品的收入增長的可持續性;大額未彌補虧損的形成過程,前次撤回申報后至本次申報中經營業績的變化情況,是否面臨業績大幅下滑的風險等問題進行解釋說明。
在問詢回復中,永杰新材披露了2023年的財務數據。在2021-2023年,永杰新材的營收分別為63.03億元、71.50億元、65.04億元,同期扣非凈利分別為2.28億元、3.66億元、2.47億元。相比2021-2022的明顯增長,2023年的營收與凈利潤的下滑顯而易見。
2023年上半年,永杰新材實現營收28.22億元,同比下降25.16%;凈利潤8500.15萬元,同比下降高達62.82%。永杰新材解釋稱,收入下降主要是受市場鋁錠價格下降和加工費下調的影響;利潤下降主要受加工費及鋰電池領域產品銷量占比下降影響。
同時,永杰新材還聲稱在相應因素影響下,鋰電池行業內大部分企業收入有所下降。根據中證鋰電池成分股數據,2023年收入平均下降10.66%,其中26家(超過60%)公司收入均同比下降,該公司2023年收入同比下降,與大部分鋰電池行業公司變動趨勢一致。
對于面臨業績大幅下滑的風險,永杰新材在問詢回復中稱,該公司營業收入和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存在波動,但銷售總量保持穩定。2023年第2、3、4季度,該公司的收入、利潤和銷量環比均實現增長。
同時,永杰新材還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的預計收入,2024年1-6月預計收入、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4.03%-31.12%、60.00%-89.41%。2024年4月,公司總出貨量約為3.46萬噸,達到預計出貨水平。
這樣看上去,永杰新材的業績的確是在回暖。
短期借款超10億 負債最高90%
經營業績忽上忽下,那現金流就免不了承壓。
在問詢函中,監管層特別指出了永杰新材的短期償債風險問題:“根據申報材料公司各期末短期借款金額都超過10億元,其中還包括了較大規模的公司集團內部流轉的票據、信用證貼現金額,總額明顯高于貨幣資金及應收賬款及票據規模。”
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末,永杰新材的銀行債務分別為16.50億元、18.24億元、17.76億元和13.70億元,始終處于較高水平。同期,資產負債率則分別為92.21%、90.48%、71.48%、61.45%。
永杰新材在回復中指出,在2021-2023年,該公司流動比率分別為1.09倍、1.39倍和1.32倍,速動比率分別為0.63倍、0.80倍和0.86倍,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1.48%、58.61%和55.14%,公司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整體呈上升趨勢,資產負債率有所降低。
同時,永杰新材的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余額合計分別為11.92億元、9.03億元和6.23億元,占其負債總額的比例分別為59.02%、56.95%和37.34%。對于可能出現的“雷點”也直言不諱:“公司資產負債率仍相對較高,財務費用負擔較重”。
股東突擊擴招 世交借款億元
風險不是個好消息,但如果能夠一起承擔風險的“人”變多了呢?
據招股書披露,永杰新材實控人為沈建國、王旭曙夫婦。其中,沈建國、王旭曙夫婦通過永杰控股控制該公司47.86%的股權,沈建國直接持有該公司20.51%的股權,通過杭州望匯控制該公司0.87%的股權,合計控制69.24%的股權。
IPO前,永杰新材曾大肆“擴招” 股東。數據顯示,該公司在申報前十二個月新增股東13名,包括:6家機構股東,前海投資、中原前海、長興國悅、濟南銳杰、溫州禾草和齊魯前海;以及沈建國、林峰、毛佳楓、許逸帆、茹小牛、崔嶺、蔡健7名自然人股東。
除了突擊入股,問詢函還關注到了永杰新材的另一件奇事。2003年,永杰新材的實際控制人沈建國母親錢玉花、香港超卓分別出資588萬美元、392萬美元成立其前身東南鋁業,各持股60%、40%。
而香港超卓392萬美元出資是中國香港居民趙偉平于2003年至2006年期間出借給沈建國,香港超卓由沈建國妻子王旭曙持股90%、趙偉平代沈建國持股10%。關于代持原因,是沈建國以為向境內投資的香港企業股東須為香港居民方可被主管部門認定為境外合營方。
2007年,永杰新材謀劃境外上市,錢玉花、香港超卓分別將永杰新材的全部股權轉讓給沈建國妻子王旭曙一人持股的境外公司東南集團。
因東南集團與香港超卓均為實控人沈建國控制,故不涉及轉讓款支付,東南集團向錢玉花支付的588萬美元是2007年7月至8月由趙偉平提供的借款,稅務局當時未對該股權轉讓進行征稅核定。2011年2月,沈建國通過東南集團向趙偉平償還了980萬美元借款本息。
簡單來說,就是這位叫做趙偉平的香港人數次向沈建國夫婦累計提供了近1億元人民幣借款,前前后后其借款期限長達八年之久,且年息3%。
對此,上交所在首輪問詢中提出質疑,要求永杰新材說明借款的資金來源,借款期最長達近八年的原因及合理性;自設立代持至償還借款期間,趙偉平是否曾參與發行人經營管理,沈建國夫婦與趙偉平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是否存在糾紛或潛在糾紛,是否影響發行人股權清晰穩定;相關股權轉讓未進行征稅核定是否存在被追繳或補繳稅收的風險。
永杰新材在問詢中回復稱,趙偉平父親與沈建國父親相識,其基于兩家世交及對沈建國夫婦為人的信任提供借款。趙偉平分次提供借款主要系實際控制人用于出資和收購股權兩次外匯資金需求,其本人則從未出現在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名單之中,也從未擔任永杰新材其他經營管理職務。
只能說,現在的社會,這樣的人不多了。
在本次IPO中永杰新材計劃募資20.89億元,其中7.37億元用于年產4.5萬噸鋰電池高精鋁板帶箔技改項目,5.51億元用于年產10萬噸鋰電池高精鋁板帶技改項目,5億元用于償還銀行貸款項目,3億元用于補充營運資金項目。
但在主板上市門檻不斷提高的如今,遲來的答案能夠敲開大門,還屬實要打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