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會擱淺16個月后,翌圣生物在A股的上市之旅宣告終止。
3月20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顯示,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翌圣生物”)及其保薦人民生證券撤回上市申請文件。因此,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終止對該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的審核。
據貝多財經了解,翌圣生物于2022年6月遞交招股書,準備在科創板上市。本次沖刺上市,翌圣生物計劃募資11.09億元。其中,8.32億元將用于翌圣生物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項目,2.77億元用于上海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按照原定安排,翌圣生物原定于2022年11月25日接受科創板上市委的現場審議。而在上會前夕,科創板上市委于同年11月23日發布公告稱,鑒于翌圣生物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對翌圣生物發行上市申請的審議。
天眼查App顯示,翌圣生物成立于2014年1月。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為6310.021萬元,法定代表人為黃衛華,股東包括黃衛華、周紅亮、CPE源峰、君聯資本、聯想之星、弘暉資本等。
據招股書介紹,翌圣生物是一家以蛋白質改造和酶進化技術為驅動,聚焦生命科學產業鏈上游核心原料,從事分子類、蛋白類和細胞類生物試劑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的生物科技企業,產品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診斷與檢測和生物醫藥等領域。
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翌圣生物的收入分別為9786.25萬元、1.86億元、3.22億元和2.0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80.58萬元、5296.89萬元、1.01億元和3214.55萬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751.84萬元、5014.27萬元、9260.95萬元和2547.62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翌圣生物的部分收入與新冠相關產品有關。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新冠相關的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為4614.76萬元、8174.13萬元和7689.73萬元,分別占占其營業收入的24.77%、25.42%和38.28%,貢獻比例呈上升趨勢。
翌圣生物在招股書中稱,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導致該公司收入和利潤存在下滑風險。若未來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或者防疫政策發生改變導致核酸檢測需求下降,將會對我國分子診斷原料酶市場需求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下游新冠檢測市場需求的下降將傳導至上游原料市場,使翌圣生物新冠相關產品面臨銷量大幅下滑的風險;另一方面,需求端減少將導致市場競爭加劇,引起產品價格下跌,從而使得該公司新冠相關產品的收入和利潤隨之減少。
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1-6月,翌圣生物非新冠相關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0.65元/rxn、0.49元/rxn、0.42元/rxn,新冠相關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0.58元/rxn、0.46元/rxn和0.14元/rxn。
2022年下半年,翌圣生物與新冠相關的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2022年第三季度,該公司新冠相關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僅為0.10元/rxn。若未來生物試劑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將對該公司的市場份額、銷售規模和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本次上市前,翌圣生物的實際控制人為黃衛華,其直接持股45.90%,通過上海圣沛控制公8.49%的表決權,通過上海臻毅控制2.49%的表決權,通過上海瀟赟控制1.19%的表決權,通過上海恩鯤控制1.19%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合計擁有并控制59.26%的表決權。
同時,周紅亮持股9.00%,上海圣沛持股8.49%,安徽探針持股5.66%,天津熔肽持股5.24%,君聯惠康持股3.96%,含泰創投持股3.62%,君聯安盛持股2.77%,上海臻毅、玉隆商貿均分別持股2.49%。
目前,黃衛華為翌圣生物的董事長、總經理,宋東亮為董事、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