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來源|貝多財經
近日,十月稻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十月稻田”)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并披露了聆訊后的資料集(即招股書),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
據招股書介紹,十月稻田是一家廚房主食食品企業,原糧貿易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擁有強大的全渠道品牌影響力,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健康的預包裝大米、雜糧、豆類和干貨等食品。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在中國廚房主食食品收入前五名中,十月稻田是2020至2022年收入復合年增長率最快的企業;按中國大米、雜糧、豆類及籽類市場各個有關渠道的收入計,十月稻田是2022年占據市場份額最大的企業。
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十月稻田成立于2018年5月。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約為1.01億元,法定代表人為王兵,股東包括沈陽十月稻田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王兵、啟承西格瑪香港投資有限公司等。
十月稻田在招股書中稱,該公司已在中國東北部構筑了全面的供應鏈體系,目前擁有十月稻田、柴火大院和福享人家三大品牌。于2022年,十月稻田有8款收入超過1億元的SKU,其中兩款為于2021年后推出。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十月稻田的收入分別為23.27億元、35.98億元和45.3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9.57%;年內利潤分別為1397.4萬元、-1.73億元和-5.64億元,于2021年開始由盈轉虧。
2023年第一季度,十月稻田實現收入10.82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9.10億元增長18.83%;期內利潤1861.3萬元,較2022年同期的1.98億元減少5.77%。不難看出,十月稻田的利潤水平有所波動。
而按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算,十月稻田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2.21億元、2.59億元和3.64億元,連續三年實現盈利。2023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經調整凈利潤為7789.6萬元,同比增長23.84%。
就產品品類而言,大米是十月稻田的核心產品。2020年、2021年、2022年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即“報告期”),該公司來自大米產品的收入分別為18.71億元、28.92億元、36.22億元和8.63億元,均占總收入的八成左右。
據招股書披露,十月稻田圍繞中國東北三省、內蒙古等優質糧食產地進行生產基地布局。截至2023年3月31日,該公司共擁有沈陽新民生生產基地、五常生產基地、松原生產基地、通河生產基地和敖漢生產基地五大生產基地。
除此之外,十月稻田干貨及其他產品的收入增長態勢良好,于報告期內分別貢獻營銷8822.6萬元、2.35億元、3.88億元和8835.3萬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從2020年的3.8%上升至2022年的8.6%,2023年第一季度的占比亦維持在8.1%。
目前,十月稻田的銷售主要通過線上渠道。報告期內,該公司來自電商平臺的收入占比分別為68.1%、60.9%、58.6%和62.6%。十月稻田方面稱,自2019年以來,其一直是中國大米、雜糧、豆類及籽類行業綜合性電商平臺上最大的公司。
著眼線上渠道布局的十月稻田,在營銷投放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報告期內,該公司的銷售及經銷開支分別為1.26億元、2.23億元、3.15億元和7222.4萬元,占比分別為5.4%、6.2%、7.0%和6.7%。
十月稻田在招股書中表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該公司已與超過4000名KOL及KOC合作,且其中超過500名擁有超過百萬粉絲人數,十月稻田自營網店及媒體賬戶擁有合共約2800萬名粉絲,已擁有忠實的消費者群體。
此外,十月稻田大米產品和雜糧、豆類及其他產品2021年的平均售價均較2020年有所下降,并在此之后保持穩定。其中,大米產品的單價由7.3元/千克降至6.1元/千克,雜糧、豆類及其他產品的價格由13.7元/千克降至12.2元/千克。
十月稻田解釋稱,主要由于其自2021年后開始采用相對具有競爭力的定價策略,以利用升級后的產品組合及提升后的產能來提高市場滲透,通過日益多元化的零售模式鞏固該公司的市場地位。
本次沖刺上市,十月稻田計劃將募集所得的資金凈用于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提高整合供應鏈的效率;擴建產能、升級現有產線、增加倉儲物流覆蓋地區;加深渠道覆蓋并構建銷售生態體系;提升品牌勢能和建設數字化中臺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