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1日,蕉下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蕉下”或“蕉下控股”)在港交所的上市狀態再度變成“失效”。據貝多財經了解,這已經是蕉下第二次出現招股書失效的情形,此前曾分別于2022年4月8日,10月10日遞表。
其中,招股書“失效”是港交所的正常機制,代表擬發行人的財務審計數據過期,需要補充新一期的財務數據。根據規定,擬發行人在“失效”后的3個月內補充最新財務資料,即可繼續上市流程。
公開信息顯示,蕉下在境內的主要經營主體為深圳減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兜滿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深圳減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全資股東為Janez Investment Limited,法定代表人為馬龍。
其中,馬龍為蕉下的創始人之一,也是蕉下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CEO),對該公司的持股比例為29.07%。同時,蕉下的另一創始人林澤則任蕉下執行董事兼總裁,持股27.91%。
自2014年成立至今,蕉下共計獲得三輪融資,其中A輪投資金額586萬美元、B輪人民幣5240萬元、C輪4600萬美元,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蜂巧資本、宏祺控股等。蕉下于2022年2月完成C輪融資時的每股成本為30.0美元,投后估值30.26億美元。
前不久,蕉下還官宣周杰倫成為其品牌代言人,并推出廣告詞:“哎喲,輕量化戶外。”在筆者看來,蕉下以“哎喲”詞組綁定周杰倫并不算意外。不過,周杰倫和運動甚至是戶外關聯并不大,和蕉下的定位亦是如此。
據了解,蕉下在招股書中將其定位為“城市戶外新興品牌”。 蕉下在招股書中表示,其致力于提供兼具美學設計的戶外功能產品,使命是通過科技與美學重塑城市戶外體驗,讓每個人“妙享戶外”。
據介紹,自2013年推出第一款防曬產品雙層小黑傘以來,蕉下逐步成長為在防曬服飾方面具有強勁業務增長的品牌。根據灼識資訊,以2021年總零售額及線上零售額計,蕉下均為中國第一大防曬服飾品牌,分別擁有5.0%及12.9%的市場份額。
招股書顯示,蕉下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3.85億元、7.94億元和24.07億元;凈虧損分別為2320.7萬元、7.7萬元和54.73億元,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的經調整凈利潤則分別為1968.0萬元、3941.2萬元和1.36億元。
2022年上半年,蕉下實現營業收入22.11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12.19億元增長81.3%;凈利潤為4.91億元,而2021年同期則為凈虧損35.12億元;經調整凈利潤4.03億元,2021年同期為1.34億元。
2019年、2020年、2021年度以及2022年上半年,蕉下的毛利率分別為50.0%、57.4%、59.1%以及60.3%,經調整凈利率分別為5.1%、5.0%、5.6%以及18.2%。以此來看,蕉下的盈利能力在持續優化。
貝多財經發現,服裝類產品逐漸成為蕉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別貢獻收入304.0萬元、1.39億元、7.11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0.8%、17.5%、29.5%。2022年上半年,蕉下來自服裝的收入約為7.92億元,占比為35.8%。
與此同時,蕉下的帽子品類也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蕉下來自帽子的收入分別為2674.3萬元、1.21億元、4.50億元和4.97億元,占比從2019年的7.0%增至2022年上半年的22.5%。
相比之下,蕉下曾經的王牌產品——傘具(主要是遮陽傘)的貢獻占比則持續下滑。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蕉下來自傘具的收入分別為3.34億元、3.70億元、5.01億元和2.61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6.9%、46.5%、20.8%和11.8%。
整體而言,蕉下的傘具收入在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期間保持增長,但在2022年上半年則出現負增長。其中,傘具收入由2021年上半年的3.25億元降至2022年同期的2.61億元,是蕉下2022年上半年唯一出現收入下滑的品類。
從銷量層面來看,蕉下的傘具銷量由2019年的360.3萬增至2020年的390.8萬,進一步增長至2021年的484.6萬。但在2022年上半年,蕉下的傘具銷量為254.8萬,較2021年同期的300.6萬減少54.8萬。
據此計算,蕉下在2021年下半年(6-12月)的傘具銷量僅為184萬,環比下降38.8%;對應的收入為1.76億元,環比減少45.84%。在此期間,蕉下的傘具單品數量由2019年的27件擴容至2022年上半年的56件。
特別說明的是,蕉下的營銷費用持續高漲。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蕉下的分銷及銷售開支分別為1.25億元、3.23億元、11.04億元和7.25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2.4%、40.7%、45.9%和32.8%。
招股書顯示,蕉下在報告期內的廣告及營銷開支分別為3691.7萬元、1.19億元、5.86億元和2.64億元,占同期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6%、15.0%、24.4%和11.9%,其中2022年上半年有所減少。
對于廣告及營銷開支占收入的百分比增加,蕉下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是由于我們加強現有營銷渠道的營銷工作及拓展新的營銷渠道來推廣我們的產品并提升我們的品牌知名度,且已促進我們于同期的經營業績得到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蕉下在2021年賣出的全部傘具合計才獲得銷售收入5.01億元,還不及當期的廣告費用。同期,蕉下來自服裝、帽子和其他配飾的收入分別為7.11億元、4.50億元和6.12億元。
可以說,蕉下單一品類的收入已經無法覆蓋營銷費用。相比之下,蕉下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990萬元、3590萬元、7160萬元和6300萬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2%、4.5%、3.0%和2.85%。從這個角度來看,蕉下對研發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對營銷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