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多客
來源 | 貝多財經
碧桂園竟然虧了,這是近10年首次。
近日,碧桂園發布了2022年全年業績。財報顯示,碧桂園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4303.71億元,同比下降17.72%,歸母凈利潤更是同比下滑122.58%,至虧損60.52億元。
碧桂園將虧損主要歸因于三方面,其一是受房地產行業整體經營不佳及疫情影響,開發業務結轉毛利率下降;其二是面對市場變化的不確定性,對存貨進行了較大額的減值計提;其三是受美元升值影響,在2022年形成了較大額的匯兌損失。
基于此,摩根、華泰證券等在內的多家券商紛紛下調碧桂園評級。
除了業績上的失利、評級下調外,碧桂園行業龍頭的寶座也拱手相讓,另外頻現“質量門”,碧桂園還能撐多久?
一、近十年首虧,各家券商紛紛下調評級
總而言之,碧桂園虧損的原因在于:毛利率下降、匯兌損失和計提資產減值。
從毛利率指標來看,2020年至2022年碧桂園毛利率分別為21.8%、17.74%和7.64%,呈逐年下滑態勢。
在2021年業績發布會上,碧桂園首席財務官伍碧君對毛利率下滑的原因做出了解釋,一方面是2017年、2018年的高價地進入交付期,另一方面是2021年下半年銷售環境惡劣,“以價換量”甩貨嚴重,銷售比預期要差。至于2022年大幅下滑的原因,碧桂園解釋為“受房地產行業整體經營不佳及疫情影響,開發業務結轉毛利率下降”。
的確,2022年房企銷售市場的情況較2021年下半年并未出現明顯好轉,各家房企銷售下滑嚴重,“以價換量”仍是常態。
近年來房企都在優先保現金流,把精力放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的平衡上,碧桂園也同樣如此。為了維持住一定的規模水平,碧桂園必須要犧牲一部分利潤。
細心的投資者可能會注意到,2022年碧桂園的歸母核心凈利潤與歸母凈利潤數值差異較為明顯,而差異部分很大程度是受匯兌凈損益的影響。
財報顯示,2022年碧桂園財務收益凈額出現了巨額虧損,凈匯兌虧損83.79億元。碧桂園解釋為“受美元升值影響”。數據是最好的證明,2022年1月對于2022年12月,人民幣與美元匯率中間價匯率均值為6.7261,同比貶值4.08%。若剔除匯兌導致的虧損,碧桂園歸母凈利潤為26.12億元,雖仍同比下滑90%,但未出現虧損。
當然,計提資產減值也是推動碧桂園歸母凈利潤由盈轉虧的關鍵。碧桂園表示,“面對市場變化的不確定性,其在2022年對存貨進行了較大額的減值計提”。
針對碧桂園2022年由盈轉虧,4月6日摩通在研報中指出,民企內房銷售表現或仍然呆滯,對碧桂園目標3至5年內目標上線城市土儲占比升至50%亦沒有高度信心,因此下調碧桂園目標價7.4%,由2.7港元降至2.5港元,評級下調至“中性”。
無獨有偶,4月4日華泰證券同樣下調碧桂園評級,將目標價下調至2.34港元,下調理由同樣源于行業銷售恢復進程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碧桂園銷售仍面臨一定的壓力。
但毋庸置疑的是,雖然2022年碧桂園利潤首虧,但經營依舊穩健。用碧桂園執行總裁莫斌的話來說,“2022年我們付出了極大代價,打贏了關乎企業生存的‘鐵原保衛戰’”。
截至2022年末,碧桂園賬面現金余額1475.5億,現金短債比維持在1.6倍左右;凈負債率下降至40%,這也是近十年以來的最低值;剔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也持續下降至69.4%。此外,碧桂園2022年全年權益銷售回款率約93%,已連續7年超過90%。
二、頻現質量門,品牌岌岌可危?
事實上,碧桂園業績的坍塌是“雪崩式”的、全方面的。
除了營收、利潤下滑外,2022年碧桂園實現權益合同銷售3574.7億元,權益銷售面積4450萬平方米,分別同比下滑35.9%、33%,與萬科、保利的差距已經從千億縮小到300億元內,2022年勉強保住行業一哥的寶座,但從今年前三個月的數據來看,碧桂園已被保利、萬科反超,位列行業第三。
再從二級市場來看,碧桂園股價也持續在低位徘徊。從2018年年初的最高價14港元/股波動下滑至目前的2.12港元/股,股價暴跌近85%,市值“蒸發”3200多億港元。
資料來源:Wind。
比巨虧更憂慮的是,如今的碧桂園卻是在項目質量上踩鋼絲繩。
秉持著“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的投資者,碧桂園一時業績的難看并不影響投資者的信任,但如果品牌被砸了,那碧桂園可真是虧大了。
根據艾普思大數據顯示,2022年對房企的投訴,碧桂園以投訴量1700多起位列第一,同比增長61%。其中,關于碧桂園物業及配套服務、滲漏、開裂等投訴量分別為492起、236起、119起,這三項數字均高于萬科、龍湖集團等其他房企。
另通過在新浪旗下消費者信息服務平臺黑貓投訴中檢索“碧桂園”等關鍵詞,截至4月4日,投訴量高達1689條,碧桂園頻現質量門。
資料來源:黑貓投訴平臺。
這只是冰山一角。在搜索引擎搜“碧桂園開裂”關鍵詞后,僅2023年就有大量關于碧桂園質量問題的曝光,除了上文的藍谷之光,還有江門碧桂園世紀濱江、南充碧桂園天樾等小區。
碧桂園不斷出現的項目質量問題,正在一步步摧垮投資者的信任。
正值輿論漩渦的碧桂園,還迎來了管理層大換血。
在楊惠妍接任新掌門人之際,碧桂園還決定實施區域總裁兼任方案,將原有58個區域總裁減少至29個,原有的另外29個區域總裁降為區域執行總裁。
不僅如此,碧桂園還為了降低損失,“瘋狂”裁員。據財報顯示,2022年底碧桂園員工數量較2021年底減少3萬多人。
三、行業復蘇跡象明顯,碧桂園“新掌門人”調整打法
當然,碧桂園的虧損也不能僅僅歸于自身原因,畢竟房地產行業整體不景氣。
3月16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百強房企營收均值為371.6億元,同比下降25.2%,較上年的降幅11.9%擴大了13.3個百分點,跌至七年前水平;凈利潤均值為21.9億元,同比下降54.4%,較上年的降幅21.4%擴大了33個百分點,為過去十年最低值。
此外,39家港股房企已發布的業績報告及預告中,有25家房企或錄得虧損,占比超六成,虧損總額超過千億,其中預計凈利潤下滑的房企逾30家。可以看出,絕大部分房企的凈利潤在過去一年錄得負增長,其中也包括碧桂園。
但2022年以來,房地產行業的暖風頻吹,不僅通過“金融16條”“三支箭”等改善房企的融資環境,而且各省市先后出臺近600次涉及放松限購、放松限貸、放松限價、放松限售、財稅刺激托市、放松公積金政策等房地產松綁政策,讓處在“至暗時刻”的房地產企業看到了寒冬下的一縷曙光。
3月30日,碧桂園執行總裁莫斌在出席的業績發布會時表示,“過去一年的確很難,最難的時候我相信肯定是過去了,而且可以看到市場的預期和信心都在恢復之中”。
此外,多家券商也認為“房地產行業轉暖態勢已現。”民生證券在研報中表示,“市場對地產行業在經濟中的支柱地位認知將更清晰,碧桂園等優質房企將因稀缺性和系統重要性獲得重估”。華通證券國際也表示,“2023年隨著需求端因城施策的激勵政策陸續推出落地,房地產銷售或將企穩復蘇。”
此前,碧桂園憑借長期重注低線城市,享受到房改、棚改以及城鎮化政策紅利而快速崛起。如今接力棒由楊國強交給了楊惠妍,碧桂園或將翻起新一頁。
碧桂園新任董事會主席楊惠妍在其主席報告中表示,“未來公司整體投資將會圍繞人口流動、產業布局、經濟基礎、庫存情況等城市核心變量進行優中選優,進一步聚焦一二線核心城市及三四線城市核心區位,實現增量資產的效益兌現”。
在楊惠妍的領導下,碧桂園未來的戰略方向已有清晰呈現,逐步改善土地儲備結構;推進輕資產的代管代建業務,培養第二增長曲線,同時堅守產品力、成本力。
信任的建立需要真誠的日積月累,而坍塌可以是一瞬間,碧桂園也確實應該好好想想品牌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