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5日,西安鷹之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鷹之航”)再次更新招股書(申報稿),準備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本次沖刺創業板上市,鷹之航擬募資約7億元,第一創業證券為其保薦機構。
本次沖刺上市,鷹之航計劃募資7億元,將用于航空機載機械設備維修能力擴展項目、航空機載電子設備維修能力擴展項目、航空機載電機制造能力擴展項目、昆明易安飛科技服務產業園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等。
天眼查信息顯示,鷹之航成立于2010年,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曾在新三板掛牌。目前,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約為1.53億元,法定代表人為薛進,股東包括薛進、陳樹清、童育庭、孟祺等。
據招股書介紹,鷹之航是一家專注于航空機載設備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航空機載設備的制造和維修業務。招股書顯示,鷹之航的主營業務收入主要分為機載設備維修和機載設備制造兩個板塊。
據介紹,鷹之航在機載設備制造領域的技術創新性和先進性體現在機載設備的國產化能力。該公司自主研發的航空機載電機系列產品列裝于多種型號的殲擊機、直升機以及東風系列導彈車等重點軍工裝備,占據了該類產品的主要市場份額。
鷹之航在招股書中稱,在航空機載設備維修領域,該公司及其子公司具備中國民用航空局批準的涉及35個系統、3408個項目、35322個件號的維修能力以及美國聯邦航空局批準涉及18個系統、137個項目、1,161個件號的維修能力。
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鷹之航的營收分別為2.02億元、2.05億元、2.23億元和8343.13萬元;凈利潤分別為4234.02萬元、6985.65萬元、5852.22萬元和1999.24萬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5537.13萬元、6767.36萬元、6235.72萬元和1940.18萬元。
貝多財經發現,鷹之航的收入結構變動較大,尤其是機載設備維修貢獻的收入。報告期內,鷹之航來自機載設備維修的收入分別為1.61億元、1.57億元、1.67億元和4374.21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0.22%、77.15%、75.05%和52.73%。
不難看出,鷹之航的機載設備維修收入增長有限,且占比持續下滑,并在2022年上半年降至約五成。相比之下,鷹之航來自機載設備制造的收入則分別為3979.76萬元、4650.54萬元、5546.79萬元和3920.70萬元,占比分別為19.78%、22.85%、24.95%和47.27%。
招股書顯示,鷹之航的主要客戶集中度較高。報告期內,鷹之航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分別為1.28億元、1.44億元、1.59億元和5021.24萬元,占該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合計分別為63.38%、70.27%、71.23%和60.18%。
鷹之航在招股書中稱,該公司自2007年開始與海航控股、首都航空、天津航空等公司開展業務合作。報告期內,鷹之航對海航系單位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179.12萬元、9828.45萬元、8571.18萬元和1028.80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0.56%、47.99%、38.38%和12.33%。
2021年2月10日,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受理海航系單位破產重整案件。2021年12月31日,該法院確認海航控股及其子公司重整計劃已經執行完畢。截至招股書簽署日,海南系相關單位已完成破產重整,與鷹之航的業務開展正常。
另據招股書介紹,憑借在航空機載設備制造領域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優勢,深度挖掘客戶需求,2022年,鷹之航的機載設備制造業務預計實現營業收入為1.57億元,較2021年增加1.02億元,帶動該公司2022年業績實現進一步增長。
鷹之航預計該公司2022年可實現營收3.08億元,較2021年增長38.06%;預計實現歸母母凈利潤為8500萬元至8800萬元,較2021年增長44.86%至49.97%;預計實現扣非后凈利潤8300萬元至8600萬元,較2021年增長33.10%至37.92%。
本次上市前,鷹之航的實際控制人為薛進,其直接持有該公司43.98%的股份。本次發行完成后,薛進將直接持有該公司32.98%的股份,仍為鷹之航實際控制人。當前,薛進現任鷹之航董事長、總經理。
IPO前,鷹之航副董事長陳樹清持股12.10%,浩航中鷹持股8.51%,鷹之航副董事長、三零一五執行董事與總經理童育庭持股6.49%,鷹之航董事、昆明易安飛管理部員工孟祺持股5.68%,昆明眾航持股4.70%。
同時,付崢持股2.64%,李晉持股2.61%,梅芬持股1.76%,楊爽持股1.72%,李歡持股1.60%,航電三零持股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