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龍湖集團中誰是最大“功臣”,恐怕非吳亞軍莫屬。
但如今,這位“英雄”要和龍湖說“再見”了。
10月28日晚間,龍湖集團發布公告表示,創始人吳亞軍申請辭任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等多個要職,同時龍湖集團第二代職業經理人、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陳序平接任。
對于辭任,吳亞軍稱是“個人年齡及身體原因”。
官宣交班計劃后的第一個交易日,10月31日龍湖集團就迎來了“股債雙殺”。
截至2022年10月31日收盤,龍湖集團(HK:00960)報收9.83港元/股,暴跌逾25%,盤中最低下探至7.26港元/股,創80個月來新低,短短一日市值“蒸發”近200億港元?!拔萋┢赀B夜雨”,龍湖集團旗下多只債券暴跌超20%,部分債券更是因跌幅過猛盤中臨停。
資料來源:Choice。
這也“嚇壞”了境外評級機構。11月1日,穆迪“火速”下調龍湖集團評級,雖維持Baa2,但將評級展望從穩定調降至負面,凸顯穆迪對龍湖因關鍵人變動所產生的擔憂。
即便如此,但截至11月2日收盤,龍湖集團報收12.86港元/股,漲幅超過18%。即便如此,龍湖集團在2022年初至今的累計跌幅仍然達到63.51%,市值相對蒸發約500億港元。
不難看出,龍湖集團可謂是喜憂參半。
8月26日,龍湖集團發布2022年上半年業績公告,顯示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6.4%至948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7.04%至74.19億元。即使在行業下行周期,龍湖集團依舊實現營收、利潤雙漲。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榜單中,龍湖集團位列TOP5,是唯一一家民營房企。
龍湖集團數次暴跌的背后有何“難言之隱”?
一、上半年表現亮眼,韌性依舊
市場上都說龍湖集團是“民企地產的標桿”、民營房企“優等生”,看來并非空穴來風。
8月底,房企半年報密集發布。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自2021年下半年房地產行業“大地震”以來房企出爐的首份半年報。自然也沒有讓外界“失望”,據已經公開的數據顯示,房企虧損數量和金額雙雙創新高,成了有史以來最慘的一次半年報。
就連碧桂園(HK:02007)的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超95%至6.12億元。更過分的是,還有近60家房企歸母凈利潤表現虧損,其中富力地產虧到了“姥姥家”,期內的虧損金額高達69.20億元,“領跑”行業。
當然,這次房企“翻車”并不是意外。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滑12.3%,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滑28.9%,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跌28.2%。也就是說,7月份房地產重要指標全部下跌,市場依然處于向下調整中。
然而,就是在這么一個行業“寒冬”,龍湖集團還能實現“雙漲”,實屬難能可貴。
當然,龍湖集團亮眼的業績表現自然也離不開良好的銷售態勢及現金回流。
2022年上半年,龍湖集團合同銷售額858.1億元,銷售總建筑面積518.5萬平方米,銷售回款率達到100%。
值得一提的是,龍湖集團債務結構也在持續優化,穩守“綠色”檔。
二、力推“保交樓”,仍有待提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么一個疑問,雖然目前整個大環境不是很好,但我們還能能夠看到某些項目“賣的”很快,很是搶手。
據“每經網”報道,龍湖集團北京公司營銷總監崔志明對此做出了解釋,其中一個理由認為,“這跟品牌效應其實有很強的相關性”,并且進一步闡述,“好的品牌效應,以往我們解讀品牌效應可能是更多投放多少廣告,但其實最后會發現,品牌效應的背后支撐還是產品和服務?!?/p>
放在當下,誰能保證履約能力,確保正常交房,誰就能贏得市場認可與尊重,也贏得時間為下一個周期的到來積攢人氣與口碑,而這一切都要歸在品牌效應上。
事實上,步入7月,隨著銀保監會一周內三次發聲“保交樓”,房地產主旋律定調“保交樓”。
身為房企一份子,龍湖集團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同樣聚焦“保交樓、穩民生”工作,全力以赴保質、準時地完成了每一套房屋的交付。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7月30日,龍湖集團如期交付76個項目,共計5.25萬套品質住宅,100%按期交付,其中超30%項目實現提前至少一個月交付。但不得不說,與“地產一哥”碧桂園累計交付的25萬套來比,仍存在差距。
三、“恐慌”是股債雙殺的根源
據貝多財經了解,這并非龍湖集團今年首次迎來“股債雙殺”。
此前8月10日,瑞銀因“擔心現金流消耗”,將龍湖集團評級下調至“中性”,目標價下調至25.7元。無獨有偶,一同被下調的還有碧桂園。
就在瑞銀“看空”龍湖集團的當日,市場上傳言“龍湖存在商票逾期的狀況”。
“看空”情緒迅速傳導至二級市場,當日龍湖集團股價大跌16.40%,盤中最大跌幅逼近20%,報收20.90港元/股,僅一日市值“蒸發”超200億港元,總市值不足1300億港元,同時債券偏離值最高達到30%。
對此,吳亞軍第一時間出面表態說,“股價大跌,從我們本身來講沒有太在意,是市場驚慌導致的,企業根本沒出任何狀況。”
在當日晚間舉行的電話會議上,龍湖集團管理層人士回應商票逾期傳言稱,“這是完全的謠言,關注到相關源頭,已經準備追訴。”并表示,“龍湖從去年開始已無新增商票,目前商票余額約7億元,計劃在年底前逐步兌付到位”。
“公關”之后,次日龍湖集團股價便迎來回升,但仍在底部徘徊。
而在此后不到100天,吳亞軍更是從龍湖集團離職。在筆者看來,吳亞軍的退出不僅僅是“個人年齡及身體原因”,還有一些避險的因素。